赵普,字则平。北宋的开国功臣,“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成功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在赵匡胤登上帝位后,又以“杯酒释兵权”帮助赵匡胤稳定了政权。三次拜相,掌权十余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对内改革官制,还是在对辽的策略上都有着赵普的身影,他为宋初的统治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寒门崛起,陈桥兵变赵普的出身算不上多显赫,他生性淳厚,比较内向,读过书,但不多。科举这条路是走不通了,所幸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征辟为从事。好巧不巧,第二年刘词便死了,无奈之下的赵普在滁州当起了幼儿园老师。如果没有遇见赵匡胤,可能他这一辈子就这样下去了。
显德三年,攻下滁州的赵匡胤与赵普不期而遇。二人相交甚欢,赵普也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四年后,契丹勾结北汉入侵,赵匡胤得最高军权,奉命北征。当大军刚开拔不久,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是“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故技重施,他要牢牢的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大军行至陈桥驿时,一场好戏即将上演,赵匡胤即将达成他人生第一个影帝成就。是夜,“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的议论在军中悄然传播,很快士兵们的情绪被煽动起来,赵普与赵光义一看,时机已到,好戏开场,有请影帝。
当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装醉的赵匡胤身上时,他演技爆发,一脸为难:哎,你们这是干什么!你们想要荣华富贵让我当皇帝,这让我很为难啊。盛情难却,也罢,但是你们得听我的才行。于是众人齐呼“惟命是听”,赵匡胤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宰辅之路,制定国策“意外”当上皇帝,赵匡胤稳定下心绪后很慌,他担心以后会有个张三李四的也来个“意外”。于是约见好朋友赵普聊聊,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如何坐稳皇位。赵普闻言道“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于是,一场惺惺作态的“杯酒释兵权”上演了,赵匡胤稳定发挥,再添一个影帝成就。
如此谋划之下,赵匡胤不拿赵普当外人,直言“吾之社稷臣”。作为他的左右手,赵普理所应当的当上了宰相。虽然正史中记载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也就是说真正学问很少,但他少年时便学习如何做官吏。
当上宰相的赵普,开始在朝堂上大展拳脚。在对外战略上他提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为日后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赵普又建议选调地方强壮士兵补充军队,建立庞大的中央禁军,并实行“更戍法”(地方部队定期调动,将领定期轮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避免结党营私),中央由此收回了兵权。这也导致了北宋之后“重文轻武”的局面。大权在握,难免以权谋私,结果就是被参罢相,调离京师。
晚年蹉跎,身后留名开宝九年,赵匡胤驾崩,赵普凭借一手“金匮之盟”帮助赵光义顺利继位。随后的几年里,赵普又拜相,被外调。直到端拱元年,赵普第三次拜相,这次拜相后不久,赵普便病倒了,几次上表请求告老,赵光义不允,赵普在七十一岁那年病逝,赐谥号为“忠献”。
赵普为北宋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是一个大才子,甚至说连正式文凭都没有。但他属于实干型人才,辅佐于太祖、太宗两任帝王,不论帮赵匡胤做了他想做但不好意思做的“黄袍加身”,还是一手“金匮之盟”帮助赵光义坐稳帝位都有着不俗的谋略。尽管其一生也伴随着争议与波折,但赵普也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