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剑舞墨香,金戈铁马,南宋天空下最亮的星

星空史阁 2024-05-20 17:11:29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此时一位文武兼备的灵魂破茧而出,是什么让他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既留下了金戈铁马,也留下了灯火阑珊?

少年壮志,烽火连天下的青春赞歌

少年热血,壮志凌云

靖康之变后,北宋南迁,他的祖父辛赞不得不致仕金朝,所以在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尽管“身在曹营”,又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又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恰逢,中原地区百姓在金朝赋役繁重,不堪其苦的压迫下,纷纷起义,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余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智勇双全,初露锋芒

为了更好的抗金,辛弃疾向耿京建议,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于是耿京命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向南去往南宋朝廷,辛弃疾也受到了宋高宗的接见,双方一拍即合。

正当辛弃疾等人返回军中并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另一边耿京军中,发生了意外。群众里有坏人,张安国、邵进等人将耿京谋害,并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

听闻消息的辛弃疾,当下便带领五十余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正与金将酣饮的张安国,并在五万金兵中从容离去。此事后辛弃疾名声在外,宋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

北望中原,悲愤遗憾

新上任的孝宗,锐意进取,发动南渡以来首次北伐,成绩斐然。大好形势就在眼前,但内患远远比外敌更可怕,北伐的胜利冲昏了武将的头脑,开始争功内斗,导致前线挫败,被迫签订“隆兴和议”,金宋之间成了叔侄关系,着实可笑。

与主和派的意见相反,辛弃疾先后两次上书,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是偏安成风成了朝堂主流,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这让满腔抱负的辛弃疾陷入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中。

孤独的路,身不由己

笔底波澜,词中江湖

此后年间,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

但辛弃疾的一腔热血与朝堂格格不入,再加上“归正人”的尴尬身份,辛弃疾被弹劾,罢去所有职务。被罢免后的辛弃疾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此后二十余年间,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抒发自己感情的诗词,虽说归隐,但诗词中仍充满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自己的壮志。

壮志未酬,廉颇老矣?

朝堂之上,主战派的星星之火再次燃起。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再次任用。 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回想起那日夜晚的“醉里挑灯看剑”,吹角连营不在是梦,这次真的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吗?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虽说回到了朝堂,但不久后又受到了弹劾,官职也是几经折腾。如此下来,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病重卧床不起,深感报国无望。

1207年秋,有些萧瑟,已经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带着遗憾病逝。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穷极一生,他也没能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一个武将,以诗词闻名于世,这是南宋的耻辱!

剑已收,词未央

词以载道,精神图腾

他叫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上马他可持剑,他的剑是快的,挥斥方遒。下马亦可执笔,他的词是豪迈的,金戈铁马。星河长明,词魂不朽,他留给我们的是那寄寓于词作之中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是融入到血脉和骨子里的爱国情怀。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