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社保的“实际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对养老金待遇的影响,确实存在一些容易混淆的政策逻辑。有人总认为自己缴费了,实际缴费待遇应该更高些。其实并非如此。
实际缴费年限指个人实际向社保账户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如1997年后企业职工参保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是指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国家政策认可的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虽未实际缴费,但可视为已缴费(常见于国企、事业单位职工)。
为何“视同缴费”可能待遇更高?
1. 计算基数的政策倾斜。
首先说,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是:`退休地上年度社平工资 × (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 2 × 总缴费年限(含视同)×1%`。视同年限的缴费指数通常按1.0计算(相当于社平工资的100%),而实际缴费指数可能低于1.0(如按最低基数缴费则指数为0.6),这会导致基础养老金更高。
再说过渡性养老金。仅视同年限参与。公式是:`退休地上年度社平工资 × 视同年限 × 过渡系数(1.0%~1.4%)。这部分为视同年限的额外补偿,实际缴费年限不享受。
2. 个人账户的补差机制
视同年限虽无实际个人账户积累,但国家通过过渡性养老金弥补了这一空缺,相当于“政策性补贴”。 实际缴费年限的个人账户金额受缴费基数限制(如最低基数缴费者积累较少),而视同年限的过渡性养老金直接与社平工资挂钩,可能更优。
视同的高,算了两遍
视同应该以视同年度的社平工资算才合理。
按道理实际缴费要高于视同缴费才合适,毕竟他交了钱付出得多,要是多缴费少领钱这也没天理让人心寒。
98年前每年200元左右,98年后每年130左右,奉化私企打工者。
95年开始交社保,工作40年,我个人帐户折算情况:第一个10年100元/月,第二个10年400元/月,第三个10年的850元/月,第4个10年实际只有8年暂估1000元/月,38年工龄个人帐户合计能算到2350元/月。如果前20年不交钱,后18年也能算到1850元/月,只差500元/月。如果再把前20年算成视同缴费,估计至少能算到3000元/月。按照后18年的缴费系数,基本养老金计算也会高出很多。这个就是企业单位退休人员比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低得多的原因。等我退休施拿6000,和一样的人,工资收入一样的,只是多了20年视同缴费,就能轻松过10000元/月。
所以说,要公平,还得等30年,等2014年开始交社保的人可以退休了,就平等了。大家都没有视同缴费了,也就公平了。
以前的工资低,视同缴费算下来比实际缴费高很多。我95开始交社保,第一个10年个人帐户累计1万元,第二个10年个人帐户累计5万元,二十年个人帐户折算500元/月,如果视同缴费20年可以算到2000-3000元/月,明显交钱的比不交钱的低很多。
视同是补偿职业年金和个人账户的,按照事业单位公务员计算,同样工龄,视同缴费退休金少于实际缴费。
所谓的“定额调整”,就是因为企业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待遇产生的,名曰公平[笑着哭]
瓜货问题。视同缴费系数一定是1,自己缴费可以3倍可以0.4,你觉得哪个高?你这问题是不是很蠢?
乍算也就五百多元,,,! 美元[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
天理呀,池子不空才怪。
视同缴费根本就是没有缴费,把没有缴费当成缴费这事不荒唐吗?
缴费比不缴的少拿妈的真没天理,这么不公平交那么多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