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逍遥】瓠樗之喻,滋润心灵,完善灵魂,论艺术的无用之用

书画艺术之窗 2025-04-11 09:18:02

尽管精神逍遥高于物质逍遥,但二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律和实现方式,也即精神逍遥并不能完全决定和取代物质逍遥,反之更是如此。比如精神中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但现实中却必须会面对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人衣食无忧便一定会过得很快乐。对于二者关系的处理在实际中还会表现出两种偏向,一种是过于重视精神而忽视现实,这便会造成诸事不理,其危险相对易于发现。一种是过于重视实用而忽视精神,其危险相对不易发现。

在《逍遥游》的结尾,庄子与惠施便就此进行了辩论并提出了无用之用的问题。惠施以大瓠和大樗为喻,认为庄子所宣扬的精神逍遥大而无用,这里的“无用”指的便是没有实用性,在现实中艺术无疑是这种“无用”的典型代表,因为这涉及到艺术的本质,艺术本身就是对于精神的表达,源于实用但又超脱实用。超脱实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为了更为自由、全面、深刻的表达精神,而且越是高级的艺术越是超脱实用,人们也越难以理解和欣赏,其“无用”性也便显得越强。

但没有实用性并不代表真的无用,因为精神就像泉之源,树之根,是事物生命力的来源,人的精神更是突出地表现为创造力,也就是精神逍遥虽然不直接等同于物质逍遥,但却可以以某种方式转化为物质逍遥,而且只有更高的精神逍遥才能转化出更高的物质逍遥,反之,当精神这个根源枯竭,事物的衰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能够维持精神鲜活所需要的养料又只能来自于精神而非物质,所以艺术的一大作用便是滋润心灵,保持精神的活力,而有着精神活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在此之上,艺术还有完善灵魂的作用,越是高级的艺术,其对于精神的表达越是全面而深刻,也便越能够激发人们灵魂深处的反省,进而为超越自我提供动力和指引。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九十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