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眼看着欧洲杯就要到了决赛,除了精彩的比赛,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欧洲杯的广告,特别是海信的那句“中国第一、不止于世界第二”。
不知道TCL听了会怎么想,但海信的财报确实不错。
2023年营收865亿,同比增长15.5%,归母净利润28.4亿,同比增长97.8%。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忧。
相比TCL、海信,曾经的电视之王,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子企业,康佳倒是处境越发的艰难了。
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康佳营收178.49亿,同比下滑39.71%,归母净利润亏损21.63亿,同比下降47.15%。

前几天,康佳还发布了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还会继续亏个9亿-11.8亿。

看到这么一串数字后,我相信很多人心里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这个44岁的老家电品牌究竟怎么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康佳,并且透过康佳看整个家电行业发生的巨变。
02
康佳业绩不行的原因有多重的。
首先从外部因素来看,康佳所处的电视赛道已经连续7年萎缩,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彩电市场出货报告显示:
2023年中国电视整机出货量跌破3700万台,创下十年来新低。
在电视市场不断萎缩的情况下,比的已经不是谁增长的更快,而是谁萎缩的更慢。

而且,小米、华为他们都切入到电视市场,这两大企业的品牌力,特别是营销号召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华为形象是品质与智能化,小米形象是性价比,这两大品牌切入汽车市场都极其顺利,即使对比亚迪这样的头部车企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当他们去切入电视市场的时候,对传统电视厂商也形成了降维打击。
这种打击不只是价格、品质,更多是在于品牌影响力,在于用户的心智。
所以,在整个电视市场萎缩,同时有着强劲的对手跨界而来的时候,康佳、TCL、海信这些传统厂商的压力非常大。
这也是为什么TCL、海信会疯狂的打广告,一直在强化自己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行业内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TCL和海信是针尖对麦芒,在品牌营销上互不相让,甚至直接揭露对方的短处,就是为了突出自己产品更厉害。
虽然这种措施我们不提倡,但也能看出来,这两家在营销上非常卖力。

但是,康佳的营销相对两大头部企业就弱了很多,根据财报显示,最近五年,康佳的营销费用率都维持在2%~7%之间。
对于一个直面消费者的2C企业来说,这样的营销费用率确实很低了。
03
当然,康佳业绩差更重要原因在于自身。
在过去十年时间,康佳一直在进行着多元化,目前康佳的业务覆盖新能源、AI、大健康、半导体、智能家居、投资金融等等,涉猎十分广泛。
当然,业务多元化,为自己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这个方向并没有错。
因为整个家电产业都步入夕阳的时候,寻找新的市场,这是一个趋势。
我们先把视野往远处放一点,来看一下中国白色家电和电视的发展逻辑。

其实,家用电器在中国能够发展起来是一个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家电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要有一定的工业和技术实力,能够生产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
第二个就是房地产大发展。
再进一步的看,这两个条件的本质是供应能力和需求能力。
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部门,能够本地化生产零部件,在供应链上具备很强的优势,同时,房地产的迅猛发展,客观上给家电带来了足够多的需求。
在供需关系都满足后,家电产业自然能快速发展起来。
就像在中国之前,日本家电产业一直是全球第一,因为日本也满足这两个条件,只不过后来日本房地产泡沫,中国开始发展,家电老大的交接棒就从日本手中交接到了中国。
清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家电产业的兴衰点出现在哪里。
04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衰落,家电产业出现了产能饱和以及需求下滑的情况。

很多企业开始寻找出路,大多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条路是出海,在海外寻找增长点。
我们前不久在讲格力的时候就聊过,海尔并购通用出海、美的并购东芝出海,格力通过自主品牌出海。
白色家电市场三巨头都在出海,电视这边也一样。
TCL、海信、长虹分别在多个国家霸榜第一,当内需饱和之后,出海就成为企业保持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康佳也在积极出海,但目前来看,康佳在海外的影响力远远不够,埃及作为康佳海外市场的重要阵地,市占率只做到了12%。
第二个方法就是多元化。
要么沿着技术的经线向产业链上游出发,要么沿着市场的纬线,从品牌和营销入手横向扩张版图,这也是企业的能力画布。
像TCL选择了垂直一体化,向上游拓展,自己生产制造面板,美的也在前些年收购库卡,现在机器人做的有声有色。

反观康佳,虽然近些年一直进行多元化布局,看起来触角伸的很广,但战略定力不够专注。
就拿康佳全力押注的半导体业务来说,最初康佳立下要在五到十年时间成为全国前十大半导体公司。
但2023年康佳的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67.37%,这其中固然有半导体周期下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康佳投入远远不够。

半导体是一个非常吃人才能力、技术实力、资源投入的产业,从研发上来说,康佳的研发费用占比不足3%,在半导体业务的品牌推广上投入也很有限,能省则省,想做好的决心是有的,但不大。
在手机领域,康佳也想分一杯羹,2022年底推出的康佳X20手机,采用的竟然是720P的LCD液晶屏幕,10W的充电速度。
这种产品竞争力,距离小米、华为还差得远。
很显然,在主业下滑的情况下,康佳转型的压力很大,虽然做出了改变的姿态,但还是没有好转的起色。
究其原因有两点值得探讨。
第一点,转型的战略意图不能模糊,时机点一定要把握住。看上去每个领域我都能做,都可以探索,但这种广撒网的模式,最好是在业务最鼎盛的时期去做尝试。等到业务开始下滑了,这个时候哪哪都缺钱,每一块业务都问你要预算,决策者看了都头大,只好这里省一点,那里省一点。

但这种资源不集中,必然带来业务的难以深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就像半导体业务一样,投入不够,自然没办法和对手硬碰硬。
第二点就是不够坚持,这里既有战略定力的坚持,也有战略投入的坚持。
德鲁克说,企业有且只有两件事:一是营销,二是创新。
在营销上的投入和重视,绝不亚于我们对产品和技术的重视。
即使我们相信我的产品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必须先让客户知道我们,愿意选择我们才会有结果,更何况是直面消费者的C端企业呢。
当然,在什么时间点开始转型、聚焦哪些业务,投入什么样的资源,这同样也是我们很多企业要去思考的问题。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