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对军事战争领域感兴趣的朋友,在研读有关战史资料或者相关文献时,会经常看见战史中有关部队伤亡的记载,尤其是在最后总结战役成果的时候,参战部队的伤亡和损失都是必定会出现的内容。
在国内的一些自媒体文章中,经常有人提到西方的军事学家通常认为当一只部队在短时间内承受了30%伤亡,就会有崩溃的可能。而对于负责进攻的部队而言,一旦部队损失超过30%,进攻的部队就被视为丧失战斗力,无法完成任务。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朋友跟我有同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部队损失超过30%就不能作战了?如果一个连有100人,那这支部队是不是阵亡30人之后就自动崩溃了呢?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觉得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道理,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中我国士兵都经常出现伤亡过半依旧在坚持战斗的事例。
很多不负责任的自媒体便以此扬言西方军队的士兵都很怕死,阵亡三分之一就崩溃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西方军事学家对部队损失达到30%以上即视为“基本丧失战斗力”的观念是建立在正规军事结构的编制基础上的,更准确的来说,是基于“师”这一级单位的编制。
从拿破仑时代开始,“师”级单位就是现代军事军队的基本作战单位,一方面是为了方便之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补给,近现代所有大规模战役也都是以师来计算双方力量的。
而从一战到二战,西方部队的“师”级部队逐渐演变为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队的类似结构,这一结构因为各国国情不同所以会有差异,诸如在英军步兵师中“师”级单位的下属部队就是步兵旅而不是步兵团,而正是这样的编制决定了西方军事学家会认为部队损失超过30%就会损失战斗力。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在一个步兵师的编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都不是直接用于战斗的一线作战力量,而是炮兵、医疗兵、通讯兵这样的支援单位。
就以二战中德军步兵师的编制为例:
在1939年德军进攻波兰之前,一个标准的德国步兵师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师部、一个侦察营、一个通信营、一个反坦克营、一个工兵营还有一个师辎重队,在这些作战单位中,只有三个步兵团才是真正的作战力量,其他的单位都只能算是支援单位。
而这3个步兵团各自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营大约有850个士兵,三个步兵营就是2550人,再减去营级单位配属的迫击炮排、通讯队等支援单位,真正拿来作战的部队三个团加在一起便只有6000人左右在,在一个标准17200人的德国步兵师来说恰好占30%左右的比例。
美军的编制也与此类似,一线作战部队只占全师编制的30%左右。
从这种“师”级部队的编制来讲,一旦一个步兵师在一场战斗中伤亡了30%以上,很有可能一线作战部队的伤亡率已经高达70%以上,大量连、排的建制被打空,该师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主要的作战力量,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彻底恢复元气。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作战,就只能把通讯兵、炮兵这些技术兵种或者辅助人员编入一线作战部队,这些士兵不但突击能力弱,难以适应高强度的作战任务,而且技术兵种的损失更加难以快速补充。
这也正是为什么西方军事学家会认为的部队损失超过30%就会失去战斗力的主要原因。
而志愿军之所以能承受更高的伤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部队的编制跟西方这种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队的编制存在很大不同,就以志愿军第45师的编制为例。
第45师在入朝的时候下辖133团、134团、135团,全师兵力总数为12021人,所有的武器装备包括60毫米迫击炮98门,82毫米迫击炮36门,化学迫击炮4门,120毫米迫击炮8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12门,山炮8门,步马枪2570支,轻机枪203挺,重机枪53挺,冲锋枪799支,高射机枪27挺。
跟二战中德军的标准步兵师相比,志愿军编制最大的区别就是炮兵、工兵等支援单位的数量很少,德军一个步兵师便有36门105mm轻型榴弹炮和12门150mm重型榴弹炮,还有相当数量的迫击炮和重机枪,毕竟以当时我国的工业实力不足以像德军一样大规模配属重炮,但是志愿军步兵师的一线作战力量在全师中所占的比例是要高于德军的,所以志愿军可以承受更高的伤亡。但我们仍需明白。
“损失超过30%就会丧失战斗力”这一标准不是固定的,每支部队可以承受的伤亡在很多情况下因为补给、士气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在二战中和朝鲜战争中都经常出现一线作战部队损失不大,但是支援单位却损失惨重的情况。
你们怎么看的呢?
技术兵种不用挨枪子[笑着哭]特殊年代我们没有技术兵种,再加上电视为了宣传需要给人感觉一个团一个营死光了很正常
东西方不一样,不但我军能打到最后一人,日军也是如此。
终于明白咋回事了。 一线作战部队伤亡 50% 就彻底没有作战能力了。 技术兵没法直接往里填[点赞][点赞][点赞]
公道话
好文,正确的衡量伤亡比例,对于持续力和潜力影响颇大
主力输出挂了,一堆辅助围这也打不动还容易被暴击反杀。
别人是诸兵种混成 我们是大量步兵加少量炮兵 不能比[得瑟]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别说师级单位,即使是团级单位达到30%伤亡率,一样会战斗力严重下降。一个步兵团满员在三千人出头,一旦伤亡达到30%,既一千人左右。就意味着担任主攻或防御的一个营要几乎全军覆没。就算是防御作战,全团梯次配置,滚动防御,这样的伤亡数字也一样会造成一线的几个连队全部被打光。志愿军的重火力再差,也基本是步兵班组:重火器班组是2.5:1。一个团里面的一线步兵也就是不到二千人。
西方部队,特别是美军,后勤人数占比很大。
按文中数据算了算,德国编制师去掉三个团7650人,一个炮兵团、一个师部、一个侦察营、一个通信营、一个反坦克营、一个工兵营还有一个师辎重队竟然接近一万人?是师部人特别多,还是辎重队顶半个师?
我记得志愿军有一个连队战损率超过了300%,全连换了几波人
作战模式过时了,几百年了还不进步
法军:不用损失3成,见到德军投降就对了
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不站至最后一人倒下,决不会主动撤出阵地,有他们守卫国家,倍感荣幸,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炊事班的战斗力为什么强,因为每天会从战斗班里抽2人去帮厨,相应的炊事班人员补进战斗班,同吃同训练的结果就是,基层连队所有人都能顶到一线
炊事班算一线作战人员不?
45师要化学迫击炮干嘛
首先纠正下不是阵亡三成,是伤亡三成,二战时伤和亡的比例也在二比一到三比一之间,当然轻伤不算,如果是阵亡三成,防守的话早就该撤下来了,难道伤兵还能不管了?如果是被合围,基本上只能散突围,能跑多少算多少吧
中国军队就算只剩一个人,就算是死了精神也要就传下去,致敬中国烈士门
战损多少就丧失战斗力?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炊事兵才是最强作战单位~[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