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年十四,从陵川郝天挺学,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谓之「元才子」。
元世祖在藩邸闻其名,将以馆阁处之,未用而卒,年六十有八,世称遗山先生。先生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沈郁太和,力出意外。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杂弄金碧,糅饰丹素,奇芬异彩,动荡心魄。以五言为雅正,而出奇于长句。杂言乐府不用古题,新意特出。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晚年尤以著作自娱。
世所传者,诗文集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及《杜诗学》、《东坡诗雅》、《锦机》、《诗文自警》等书。自中原板荡,风雅道衰。汴京之亡,故老都尽。先生蔚为一代宗工,以文章独步者几三十年。
杏花杂诗八首 其一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
看尽春风不回首,宝儿元自太憨生。
首句写杏花出现的状态,次句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拟人化的细节描写。“半面宫妆”是对“一枝横”的回应与刻画,亦是为三四句留下伏笔空间。此二句点明事物、时间与地点。
第三句还是拟人写法,写杏花半面宫妆出墙后,看尽春风不回首,突出首句的“一枝横”。然后第四句再对此刻画,把杏花比喻为“宝儿”的娇憨与可爱。
宝儿,隋炀帝 的宫女,以轻盈而多憨态著称。 唐 颜师古 《隋遗录》卷上:“ 长安 贡御车女 袁宝儿 ,年十五,腰支纤堕,騃冶多态,帝宠爱之特厚……帝谓 世南 曰:‘昔传 飞燕 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 宝儿 ,方昭前事,然多憨态。’”
此首七绝采用拟人化写法,把杏花比喻为宫女美人,然后营造美人形态反过来衬托杏花。手法结构交相呼应,非常形象与具体。其文字手法可以借鉴学习。
杏花杂诗八首 其二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露华浥浥汎晴光,睡足东风倚绿窗。
试遣红妆映银烛,湘桃争合伴仙郎。
首句即开门见山,直接描写杏花在晨露之下的状态。次句“睡足”点明,亦是回应首句,只有睡足之后才有首句那种状态。“倚绿窗”营造杏花的形象,为三四句留拓展空间。
三四句也是采用拟人写法。第三句“试遣”既拟人亦转折。红妆应是杏花,从倚绿窗探进来的。第四句做总结,为何要从绿窗探头进来,化为红妆映银烛?因为湘桃还不配伴仙郎,只有我才可以。这就很生动了,也大大拔高了赞美杏花的档次。不要湘桃来,我来即可。这种鲜花争艳的事情,写的犹如美人争宠,是不是很生动有趣?手法相当有意思,只要打开思路,什么不能写?
杏花杂诗八首 其三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袅袅纤条映酒船,绿娇红小不胜怜。
长年自笑情缘在,犹要春风慰眼前。
前二句写杏花的姿态。首句以枝条身姿映酒船,既是写花,或背后还暗喻人。次句更是从“袅袅纤条”进一步拓展描写,“绿娇红小”是句内对仗形式,拟人描写颜色对比,从而顺利成章推出“不胜怜”,不会令读者感觉到突兀与虚浮。
第三句转折,此句写法模棱两可,看似写人,亦似写花,人花交融或互动。第四句“犹要”是递进一层。虽然常年还有情缘关系,还是要年年开花。但是,还是需要春风来我来会这样开放的,没有春风或许我就“绿娇红小”这样,不开放了。
这首七绝的立意非常有意思。应该是写杏花将开未开,还是花蕾的时候。人花交融,写花或者写人。
杏花杂诗八首 其四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暖日园林可散愁,每逢花处尽迟留。
青旗知是谁家酒?一片春风出树头。
这首七绝的写法与前几首不同。前二句写诗人或游人的主观情感,可“可散愁”“尽迟留”以此来映衬花,但未点明。
第三句采用问句方式转折,青旗招展之处是哪个酒呢?就是那家,哪家?第四句句回答:一片春风出树头。就是那家有一树杏花的酒家!第四句是采用景物描写做结,不说杏花,而是用春风出树头来代替,犹如画画的留白,非常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灵动而韵味十足。可以学习借鉴。
杏花杂诗八首 其五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纷纷红紫不胜稠,争得春光竞出头。
却是杏花高一著,随宜梳洗尽风流。
首句应是写春来百花竞放,热闹非凡,前四字细节刻画,后三字总结。次句把首句的这种状态进行拟人拔高,更具体生动。这样子写百花竞出头是为了表达什么呢?三四句回答。
第三句直接用“却是”转折,说杏花比这些百花高一头,压它们一头。第四句顺接而来,顺理成章地与人“随宜梳洗尽风流”,不觉突兀。
此首七绝流畅自然,文字比较简单,主要可学的就是其结构。前二句铺垫,三四句转折,层层推高。但个人认为,第四句还是收得稍微随意了,采用这种说教方式收接,余味稍微欠缺。
杏花杂诗八首 其六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露浥清华粉自添,隔溪遥见玉帘苫。
眼看桃李飘零尽,更拣繁枝插帽檐。
首句描写杏花细节,写眼前。次句写远处观看杏花,犹如“玉帘苫”,一大片盛放。
第三句用“眼看”转折,写桃李快要飘零尽,为何要提到桃李呢?因为桃李飘零之后,才轮到杏花啊。现在它们飘零尽了,杏花估计也很快要了,那怎么办呢?第四句回答,赶紧挑盛放的杏花插帽檐上吧!言外之意就是,不赶紧欣赏,等它也飘零了,就没办法插帽檐了。
此首七绝比较端庄,四句都非常符合七绝手法,文字比较雅致蕴藉。三四句写法就是在文字表象之外,有言外之意表达。很好的一种表达情感手法,可学习。
杏花杂诗八首 其七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楚客离魂不易招,野春平碧水迢迢。
垂杨也被多情恼,瘦损春风十万条。
此首是否写杏花,看起来不像,倒是写对春情的感慨居多。楚客或指客居他乡的人,故有“离魂不易招”一说。次句描写眼前春水,以感离怀。
三四句转为写垂杨的状态。“多情恼”是诗眼,联系上下文。多情是一二句的多情,恼是第四句的恼。因为第四句有“瘦损春风十万条”,以此柳条纤弱的具体形态描摹,来透露“楚客”亦是如此。
此首七绝作为写感春离怀,相当不错。以垂柳的形象来表达离愁,非常具体生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将不可触摸的情绪化为可以看见的垂柳形态,所谓通感手法也。
杏花杂诗八首 其八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红妆翠盖惜风流,春动香生不自由。
莫向芸斋厌閒冷,小诗供作锦缠头。
第二句的意思是化用典故,韩偓:咽三清之瑞露,春动七情;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
芸斋,即书斋。
锦缠头,古代歌舞艺人演毕,客以罗锦为赠,置之头上,谓之“锦缠头”。后又作为赠送女妓财物的通称。 唐 杜甫 《即事》诗:“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此首亦是把花比拟为美人。一二句写花虽好,但不自由啊。为何不自由呢?第三句回答,不要嫌弃书斋过于清冷,估计诗人是把杏花折在书斋案上了。为何不要书斋呢?
第四句回答,我有小诗赠送给你。你不要抱怨了,我的小诗比什么都好!
本首七绝切入的角度与手法非常有趣,写的也有意思。可以借鉴学习。
清明后初日》 昨日清明过, 入夜小雨飞。 晨起寻空望, 还不双燕归。 园中花开尽, 红落泥水堆。 又来东墙立, 杏子悄悄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