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君降临——石勒薨逝,石虎篡权控制后赵,诛杀政敌,炙烤石堪

雁玉历史 2025-03-02 05:28:38
石勒之死

公元332年九月,北方大地已步入深秋,而成都却仿佛刚刚迎来秋天的气息。此时,成汉帝国的开国皇帝李雄正筹划一场针对东晋宁州的军事行动。

此次出兵,成汉可谓准备充分。

一方面,其东部与北部边境已经基本稳固:向东,势力范围已深入荆州建平郡(今重庆市巫山县)境内;向北,则抵达秦州阴平郡(今甘肃省文县)与武都郡(今甘肃省成县)边界。

另一方面,自大将军李寿在前一年收降仇池(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首领杨难敌并班师回朝后,军队经过整整一年的休整,士气高昂,战马膘肥体壮,粮草储备充足,正是南下用兵的最佳时机。

李雄决定任命李寿为统帅,统领此次远征;驻守梁州广汉郡(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征南大将军费黑担任先锋;而暂驻益州越巂郡(今四川省西昌市)的宁州刺史任回则被封为镇南大将军。

根据李雄的战略部署,三路大军将分别从不同方向出发:李寿率主力从成都南下,费黑从广汉郡沿南部推进,任回则由越巂郡出发,最终三军会师于益州朱提郡(今云南省昭通市)。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攻占朱提郡,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向南挺进,直取宁州。

从成都到朱提郡,全程近千里之遥。经过精心筹备,成汉各路大军终于在公元332年十月顺利抵达朱提郡城下,拉开了一场决定性战役的序幕。

东晋时期,朱提郡太守董炳得知成汉大军即将来袭,意识到自身兵力悬殊,难以抵御,便迅速派遣使者前往宁州向刺史尹奉求援。尹奉接到消息后,立即命令建宁郡(今云南曲靖)太守霍彪率领一支军队北上数百里支援董炳。

面对宁州的增援部队,成汉大将军李寿认为这是围歼敌军、一举制胜的好机会。他判断,只要消灭霍彪的援军,朱提郡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攻自破。

然而,征南大将军费黑却劝阻道:“大将军且慢下令迎战!依末将之见,不如故意让出一条通道,放霍彪进入城内。南中地区地形复杂,山势险峻,丛林密布,水源丰富,对我军远道而来的作战极为不利。我们不妨先消耗敌人的力量,再做打算。朱提城已被我军围困多日,城中的粮草储备必然不足。若让霍彪部顺利进城,其粮草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消耗也会更快。待敌人弹尽粮绝之时,我们再发动进攻,必将事半功倍。”

李寿听后深以为然,随即采纳了费黑的建议,命令部队撤开一条通道,允许霍彪率军进入朱提城。

东晋时期,宁州建宁郡太守霍彪率领部队向北进发,数日后来到朱提郡城下。一路上未遇阻碍,霍彪以为成汉军队尚未抵达,便进入朱提城与董炳会合。

然而,霍彪刚进城,成汉大军便将朱提城团团围住。李寿对朱提郡进行了十天的包围,但城内始终坚守,毫无投降之意。李寿心急如焚,担心军队长期驻扎在外会发生变故,于是决定发动攻城。

费黑却反对这一行动,他坚持认为:“虽然城中粮草可能充足,但两支敌军共处一城,资源消耗必定加快,终究会有耗尽之时。我们只需继续围困,不必强行进攻。如今城中的敌人如同笼中之鸟,再等些时日,他们必然弹尽粮绝,到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拿下,大将军何必急于一时?”

然而,李寿并未采纳费黑的建议,执意下令攻城。结果从清晨打到黄昏,依旧未能攻破任何一处城门,朱提城固若金汤。

经历此次失败后,李寿终于意识到费黑的策略正确,便对费黑说道:“费将军所言果然有理,今后攻城之事由将军全权定夺。”

三个月后,即公元333年正月,朱提郡城内的董炳和霍彪部队因粮草耗尽而无力支撑,开始秘密派人出城求援。这些信使被费黑的士兵截获。费黑判断攻城时机已成熟,立即向大将军李寿汇报,请求下令攻城。

李寿随即命令全军全力进攻。果然,不到一个时辰,朱提城就被成功攻破。李寿、费黑、任回率军入城,董炳和霍彪选择投降。朱提郡被成汉大将军李寿攻克的消息迅速传遍宁州,李寿的威名也因此在宁州广为流传。

公元333年三月,李寿成功攻占益州的朱提郡后,在当地稍作休整半个月,随即下令挥师南下,目标直指东晋宁州刺史尹奉驻守的建宁郡滇池县(今云南省晋宁县晋城镇)。

从朱提郡到建宁郡滇池县,虽然直线距离不过五六百里,但由于沿途山路崎岖、丛林茂密,李寿的部队历经近一个月才抵达目的地。

当李寿的大军兵临滇池城下时,尹奉得知消息,深知自己已无足够的兵力出城迎战,于是决定采取坚守策略,等待转机。然而,李寿显然早有准备,他命令部队将滇池县城团团围住,实施长期围困。一个月后,尹奉因粮草短缺和士气低落,再也无力支撑,最终选择主动出城向李寿投降。

这一胜利标志着成汉势力彻底掌控了宁州。捷报传回成都,成汉皇帝李雄闻讯大喜,立即下旨任命李寿为宁州刺史,接替任回暂时驻守宁州,并安排原东晋宁州刺史尹奉前往成都担任其他职务。

然而,局势并未就此稳定。数月之后,益州牂柯郡(今贵州省福泉市)突然宣布归顺东晋。

李寿奉命率军前去征讨。从宁州建宁郡到牂柯郡,路途遥远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与深沟险壑横亘其间,李寿的军队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然而,就在李寿离开宁州之际,建宁郡误以为李寿不会再返回,也迅速宣布重新归附东晋。

面对双重挑战,李寿先是一举收复牂柯郡,随后又迅速回师宁州,再次攻克建宁郡。至此,成汉完全控制了梁、益、宁三州,国家疆域达到鼎盛时期。

公元333年八月,正值成汉在北方四处征战之际,后赵皇帝石勒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不再打算向东晋扩张领土,而是希望两国能够停战修好。

或许此时的石勒已经对现有的疆域感到满足,或许他认为继续进攻未必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又或许他更希望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国内百姓的生活。

从疆域划分来看,当时的后赵与东晋大致以淮河为界。西部,后赵占据了荆州的南阳郡;东部,则控制着扬州的淮南郡(今安徽省寿县)。

然而,在近年来针对东晋的军事行动中,后赵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由于郗鉴的驻守,使得后赵三次通过海路发起的攻击都未能成功占领实际领地。而在荆州,名将陶侃的镇守更是让后赵失去了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

到了公元333年的正月,时年六十岁的石勒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外交决策。他派遣使者携带礼物和文书前往江东,向东晋表达修好的意愿,希望从此边境能够停止战争。

然而,东晋朝廷不仅拒绝了这一请求,还焚烧了后赵送来的礼物和文书,明确表示不愿与后赵和解。

尽管如此,石勒并未因此而下令重启对东晋的军事行动。同年春夏之交,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石勒带领群臣前往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村),视察正在修建中的宫殿。这一举动似乎表明,他更加关注国家内部的发展与建设,而非外部的扩张。

邺城作为陪都,各类宫殿历经近两年的建设即将完工,石勒视察后感到十分满意。

随后,石勒前往中山王石虎驻守邺城时的府邸。他发现石虎的府邸房屋已显老旧,且规模狭小,与自己即将竣工的皇宫相比差距悬殊。

于是石勒对身旁的石虎安慰道:“朕的宫殿即将落成,目前人力有限,无法同时修建王公大臣的府邸。你的府邸虽低矮破旧,但这只是暂时的。待朕的宫殿完工后,定会为你重新修建一座府邸。希望你不要因为眼前的条件而心生不满。”

石虎听后连忙摘下帽子行礼答谢:“臣怎敢有非分之想,如今的府邸已经足够。”

石勒笑道:“朕与中山王共掌天下,何须言谢?”

石勒在邺城期间,天空出现异象:一颗流星如巨象般大小,自北向南划过天际,其尾部呈蛇形,最终坠入黄河,九百里内皆能听到声响。不久后,石勒又得知邺城一口井中出现了黑龙。

石勒见此祥瑞大喜,于是在邺城召见群臣。

返回襄国后,石勒开始患病,但他并未因此荒废国政。据史书记载,在病重之前,他完成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其一,命令各郡国设立学官,每郡配备两名博士祭酒,招收一百五十名弟子。对于通过三次考试完成学业者,给予大力提拔,安排至台府任职。

其二,从太学生中选拔五人担任佐著作郎,负责记录国家大事与时事要务。

其三,当时境内遭遇严重干旱,石勒担忧执法不公,亲自前往廷尉处了解囚犯审讯情况。对于五年以下刑期的犯人,一律从轻判决并遣送回家;而对于重罪犯人,则赐予酒食和沐浴的机会,待秋季再做定夺。石勒回宫后,天空降下及时雨,缓解了旱情。

公元333年五月,石勒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有一个人对石勒的病情格外关注,他就是中山王石虎。

石虎并非真心关心石勒的身体状况,而是伺机而动,打算在石勒去世后采取行动。他认为石勒时日无多,于是开始为自己谋划未来。

首先,石虎日夜守候在石勒身边,亲自为他端茶送药。表面上看,这是他对石勒的孝心体现,但实际上,他是在将石勒与太子以及其他朝臣隔离开来,形同软禁。这样一来,只有石虎一人掌握石勒的真实病情。

接着,石虎假借圣旨之名,召在外镇守的石宏和石堪返回都城。

秦王石宏是石勒的第三子,在太子石弘继位后,他被派往邺城镇守。而彭城王石堪虽然是石勒的养子,却深得信任,当时正率军驻扎在外。

石虎将二人召回襄国后,便让他们脱离军队,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石宏和石堪接到诏书后,迅速启程,不久便抵达襄国,并入宫觐见石勒。

此时,石虎一直守在石勒身旁。然而,这一天石勒的病情稍有好转,神志清醒。当他看到石宏从邺城返回襄国时,大吃一惊,质问道:“秦王为何会到襄国?朕命诸王驻守各地,正是为了防备万一朕有何不测。你是自行回来的,还是有人召你回来?若是后者,召你回来的人必须处死!”

站在一旁的石虎听后惶恐不已,急忙抢答道:“秦王只是想念陛下,特地回来看望陛下,随后就会返回邺城。”

石宏和石堪也不敢多言,只好退出宫殿,但因受石虎控制,他们无法离开襄国,只能暂居于当地的府邸中。

数日后,石勒再次询问石虎:“秦王等人是否已经返回驻防之地?”

石虎连忙回答:“当日即已出发,现在应该正在路上吧!”

石虎不仅掌握了襄国的控制权,还进一步将影响力扩展到冀州。当时,冀州刺史正是石虎之子齐王石邃。石虎借冀州发生蝗灾的机会,命令石邃率领三千兵马前往灾区巡查,其真实意图在于强化襄国周边的防御力量,并确保军队能够随时投入战斗。

到了公元333年七月,襄国正值秋日时节,而后赵皇帝石勒的病情却日益恶化,甚至已经无法进食汤药。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强撑病体留下遗诏,内容如下:

“朕驾崩之后,三日内即行安葬。殓葬时以平常服饰入棺,使用普通车辆运送灵柩,切勿用金银珠宝或珍贵器物陪葬。下葬之后,朝廷内外官员需立即脱去丧服,不得因丧事耽误政务。在朕的治丧期间,各地禁止因丧礼而停止婚嫁、祭祀活动,也不得禁绝饮酒食肉。所有驻军将领和地方官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前来奔丧。太子与诸位兄弟应和睦相处,切勿重蹈司马氏的覆辙。鉴于太子年幼,恐怕难以继承朕的志向完成大业,中山王务必效仿汉朝周勃、霍光的作为,为国家社稷尽心尽力,绝不可成为后世的笑谈。文武百官要恪守职责,不得违背朕的遗命。”

公元333年七月二十一日,六十岁的石勒离世。自公元319年十一月与汉赵皇帝刘曜决裂、称王并建立后赵起,至其去世为止,石勒共计在位十五年。

三日后的深夜,石勒被秘密安葬于某处山谷之中,具体地点无人知晓。随后,一场盛大的仪式举行,一口空棺被葬于高平陵,以迷惑世人。后赵追尊石勒为“明皇帝”,庙号“高祖”。

石勒于公元302年离开家乡,一度沦为奴隶。公元305年,他追随汲桑开启了军旅生涯;公元307年,他投奔刘渊,开始独立领兵,南征北战,居无定所。

公元312年,在张宾的建议下,石勒据守襄国,以此为基地征战四方。十八年后,他的疆土达到了极盛状态。石勒生于乱世,虽然身处动荡年代,但他并非乱世的始作俑者。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为境内的百姓带来了短暂的安定与和平。

惧怕石虎石弘即位,炙烤石堪石虎擅权

公元333年七月,后赵开国君主石勒驾崩,其侄子、中山王石虎迅速采取行动,命令长子石邃率军返回都城襄国。此举使得襄国彻底落入石虎的掌控之中。

石虎随即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清算行动,而他的首要目标便是尚书右仆射程遐和中书令徐光。这二人曾多次劝说石勒铲除石虎,因此石虎对他们早已怀恨在心,只是一直隐忍未发。如今石勒刚刚去世,石弘尚未正式即位,石虎便迫不及待地展开报复。

然而,石虎并未直接下令处决程遐与徐光,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行事。他强迫太子石弘前往建德殿,并当着群臣的面下达命令,将程遐与徐光逮捕并交由廷尉审理。

与此同时,石虎又以“保护太子”为借口,派遣儿子石邃率兵进驻宫廷担任宿卫。这一举动令满朝文武无不惶恐不安。

太子石弘自然清楚,石邃入驻宫廷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软禁。他感到恐惧万分,同时也深知石虎觊觎皇位已久,于是主动向石虎恳求道:“我自知才能远逊于中山王,如今父皇已经驾崩,还请中山王登基称帝。”

然而,石虎却故作姿态地拒绝道:“先皇驾崩,太子继位,这是千古不变的规矩,我又怎能轻易破坏?”

石弘泪流满面,哭诉道:“为了天下苍生,为了赵国的长久安宁,请中山王即位吧,不要再为难我了!”

石虎却冷笑着回应:“太子是否能够胜任皇帝之位,自有天下人评判,岂能预先定论?你赶紧即位,不要再啰嗦了!”

无奈之下,石弘只得遵命,在同年七月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延熙,并颁布诏令提升文武百官一级。同时,他还宣布大赦天下,唯独不赦免程遐与徐光,并下旨将二人处死。

石虎除掉了朝中重臣程遐和徐光后,紧接着将目标锁定在石勒的几位养子身上。这几位养子分别是石生、石堪、石聪和石朗。他们不仅战功卓著,仅次于石虎,而且深受石勒的信任与重用,在朝中地位显赫,对石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事实上,石虎早已将他们视为心腹大患。相比石勒的亲生儿子如石弘、石宏、石恢等人,石虎对这些养子更为忌惮。毕竟,石弘等人年幼且缺乏军功,在军队中的威望远不及这些养子。

当时,河东王石生镇守长安,石朗驻守洛阳,石聪则驻扎在豫州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而彭城王石堪早在几个月前就被石虎以假传圣旨的方式召回襄国,一直被软禁无法脱身。石虎正寻找机会对付这些养子,而石聪成了他第一个下手的目标。

此时,石聪与谯郡太守彭彪共同驻守谯郡。

得知石虎独揽大权后,石聪作为石勒的养子,本想率兵北上襄国勤王,但又担心实力不敌石虎。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与彭彪一起归顺东晋,毕竟二人皆为汉人,投降东晋或许能获得更好的出路。

于是,石聪与彭彪派遣使者南下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向东晋朝廷表达归降之意。东晋朝廷欣然接受,并派都护乔球率军前来接应石聪。

当石聪向东晋投降的消息传至襄国时,石虎自然以正统之名迅速派遣军队前往讨伐。然而,令石聪始料未及的是,东晋的援军尚未抵达谯郡,石虎的大军已经先行赶到。最终,石聪与彭彪因不敌而被杀。

关于石聪之死,史书中的记载颇为简略,未能明确指出究竟是哪位将领将其斩杀。从地理位置来看,由襄国派兵南下可能性较低,毕竟从襄国到谯郡路途遥远,按常理推测,东晋的援军应当更快到达。因此,笔者推测,有一位许久未曾提及的重要人物可能受命前来击杀石聪,他便是豫州刺史桃豹。

桃豹同样是石勒早年“十八骑”中的一员,但早在多年前便与石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深得石虎的信任。

早在公元313年,石虎首次征伐邺城时,桃豹就被委派协助石虎作战。

到了公元319年,当石虎南下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与祖逖交锋时,桃豹再次奉命助战。

由此可见,桃豹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更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人物。他对石虎的性格和野心有着深刻的理解,早在石勒去世之前,便已敏锐地察觉到石虎未来必将掌控朝政,因此早早投靠了石虎阵营。

当时,作为豫州刺史的桃豹驻守在豫州境内,距离谯郡相对较近,这使得他能够迅速行动并抢先得手。因此,石聪之死很可能与桃豹直接相关。

石虎成功除掉石聪后,鉴于石生、石朗暂时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反叛迹象,他选择暂且按兵不动,等待更好的时机。与此同时,石虎还做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

公元333年八月,迫于石虎的强大压力,皇帝石弘颁布诏书,任命石虎为丞相、大单于,赐予九锡之礼,并晋封其为魏王。同时,划拨魏郡等十三个郡作为魏国的食邑,赋予他统率文武百官的最高权力。

面对如此显赫的职位和荣耀,石虎表面上装作谦让推辞了一番,最终才“勉强”接受。

石虎继而宣布大赦魏国境内所有死刑以下的囚犯,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

立妻子郑樱桃为魏王后;长子石邃被立为魏太子,同时加封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兼录尚书事;次子石宣被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接替石邃担任冀州刺史,并晋封河间王;三子石韬被任命为前锋将军、司隶校尉,晋封乐安王;石遵被封为齐王;石鉴为代王;石苞为乐平王;石斌则改封为章武王。此外,石虎还将自己亲信的部下安排在朝廷的核心岗位上,例如任命尚书夔安为尚书左仆射,郭殷为尚书右仆射。

与此同时,石虎对石勒时期的旧臣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将他们大多调任闲职。其中,原尚书左仆射郭敖被降职为普通将领。

不仅如此,石虎还下令将太子宫更名为崇训宫,要求皇太后刘氏及其随从迁入崇训宫居住。

随后,石虎又从石勒宫中挑选了大量美貌的宫女,以及豪华的车马、珍贵的宝物和华丽的服饰,全部纳入自己的宫府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石勒当年的十八骑功臣中,夔安与郭敖均位列其中。然而,由于夔安并未像郭敖那样受到石勒的高度信任,因此郭敖成为了石虎重点排挤的对象。

相比之下,夔安早已赢得石虎的信任,与桃豹等人一样被视为心腹。此次石虎提拔夔安为尚书左仆射,赋予了他极高的地位,而夔安在未来还将继续得到重用,不断升迁——这已是后话了。

针对石虎的专横跋扈,皇帝石弘显然毫无反抗之力,但皇太后刘氏却不愿坐视不理,决心设法铲除石虎。刘太后是石勒的第一任妻子,也是长子石兴的生母。

史书记载,刘太后不仅胆识过人,还经常与石勒共同商讨国事。她颇有西汉吕雉之风范,但胜在不嫉妒,因此更显贤德。

然而,面对石虎的嚣张气焰,刘太后虽身处崇训宫,却并未甘拜下风,一直在暗中谋划对策。她深知,忠于石勒和石弘的大臣如程遐、徐光以及养子石聪已被石虎杀害,朝中官员大多已倒向石虎,即便那些持观望态度的人,也缺乏对抗石虎的实力。

至于在外镇守且忠于石勒、石弘的将领,例如石恢、石生、石朗等人,更是难以联络。经过深思熟虑,刘太后最终将希望寄托在两个人身上:石宏与石堪。

当时,这两人正身处襄国,虽然受到石虎的严密监控,无法擅自离开,但他们每日仍可参加朝会,因此仍有机会与他们取得联系。在这两人中,石宏虽然是石勒的亲生儿子,且在几个皇子中还算有些胆量,但他毕竟年轻,从未领兵出征,因此在军中并无威望。

相较之下,石堪虽为石勒的养子,却屡建战功,在二赵洛阳决战中甚至俘获了汉赵皇帝刘曜,因此在军中颇具声望。权衡利弊后,刘太后决定秘密联络石堪,寄望于他能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

关于刘太后与石堪密谋一事,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二人的对话,但实际推测这一记载的真实性值得商榷。

首先,刘太后当时已被软禁于崇训宫,而石堪回到襄国后也一直处于石虎的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二人显然不可能直接取得联系并进行自由交谈。然而,他们确实存在密谋对付石虎的可能性。既然是密谋,那么更合理的解释是,双方通过各自的亲信传递消息,而史书为了简化叙事,省略了这些中间环节。

根据史书记载,刘太后对石堪传递的信息内容大致为:“先帝创立的功业即将毁于一旦,石虎即将篡夺皇位,大王对此有何打算?”

石堪则回应道:“先帝的老臣大多被排挤在外,各军也不再听从我们的指挥,在宫中我们无计可施。我计划前往兖州,占据廪丘县(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水堡乡),并挟持驻守于此的先帝幼子南阳王石恢,以他为名义上的盟主,向各地将领发布太后的诏令,号召他们率义兵前来襄国勤王。唯有如此,各地的军队才可能响应。”

随后,刘太后又提醒石堪:“局势十分危急,大王应尽快离开襄国,否则拖延太久恐生变故。”

于是,石堪开始暗中准备逃离襄国的机会。

数日后,石堪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带着少数随从悄悄离开了王府。令人惊讶的是,石虎派来监视他的人员竟然未能察觉。然而,石虎毕竟精明狡诈,对石宏和石堪始终心存疑虑。

在一次朝会上,石虎发现石堪缺席,随即亲自前往其府邸查看,结果发现石堪已经潜逃。

石虎立即命令将石堪府中的侍从抓捕并严刑拷问。

在酷刑之下,侍从最终供出了刘太后与石堪密谋的真相。得知此事后,石虎迅速派遣将领郭太率领一支军队南下兖州,追击石堪。

石堪离开城池后,仅召集了一小股精锐骑兵向南奔赴兖州。从襄国至兖州濮阳的廪丘县,路途遥远达五百余里,尽管石堪等人策马疾驰,仍需耗时三日。然而,当他们抵达廪丘时,却发现未能攻下这座城池。城内的守将南阳王石恢年幼无知,既无法理解石堪的意图,更谈不上与之配合。

原本石堪计划继续进攻,但不料郭太的追兵已悄然逼近。

情势危急之下,石堪不得不改变策略,选择继续向南,直奔豫州谯郡方向。从他的行动可以看出,他可能怀有投奔东晋的想法,而直指谯郡或许是因为他认为该地已被东晋占据。

但实际上,自石聪被杀之后,谯郡依然处于后赵的掌控之中。当石堪抵达谯郡时,发现城门紧闭,根本无法进入。

无奈之下,他只好转向东南方向,不久便到达了谯郡的城父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此时,郭太的部队也已追至。

石堪决定在城父与郭太展开决战。然而,在这场战斗中,郭太迅速生擒了石堪,并将其押解回襄国,交由石虎处置。

石虎此时已经知晓了石堪与刘太后密谋之事,因此当石堪被押解至他面前时,他怒不可遏。

为了彰显自己的残暴并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将领,尤其是石勒收养的儿子们,石虎决定以一种特别残忍的方式处死石堪。

石虎召集了襄国的所有官员到建德殿前,然后命人在殿前堆起干柴,点燃熊熊大火,狂笑道:“今天让你们见识一下烤人肉的味道。”随后,他命令将石堪放在火堆上,将其活活烧死。

石堪死后,石虎又想起了此次密谋中还涉及一个人——刘太后。同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另一个人,虽然此人并未直接参与这次叛乱,但经过这件事后,石虎对他也起了疑心,这个人就是石勒的小儿子、南阳王石恢。

毕竟,石堪出城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去迎接并拥立石恢吗?于是,石虎决定将刘太后和石恢一并铲除。他先伪造圣旨,召石恢返回襄国。

石恢年轻气盛,缺乏经验,接到诏书后便真的回到了襄国,结果和秦王石宏一样,刚一回来就被石虎控制住了。接着,石虎逼迫皇帝石弘下旨废黜刘太后,改立石弘的生母程氏为太后。没过多久,石虎再次迫使石弘下旨,将刘太后处死。

1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