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两赵对抗序幕——洛阳之战,刘曜夜惊溃逃,李矩意外坠马身亡

雁玉历史 2025-02-28 05:37:26
两赵大战,拉开序幕

公元324年初,后赵派遣将兵都尉石瞻率军进入徐州地区,一举扫荡四个郡县,声威大震,震慑了整个徐州北部。

当时驻守徐州彭城国的东晋兖州刺史刘遐,在面对后赵军队的强大攻势下,一路向南撤退至泗口(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随后,刘遐被东晋朝廷调往南方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因此不再担任兖州刺史一职,改由檀斌接任。

到了公元325年四月,新任兖州刺史檀斌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深入豫州鲁郡(今山东省曲阜市)境内,抵达邹县的邹山(今山东省邹城市),意图进一步挺进兖州地区。

这一消息传到后赵首都襄国时,正值后赵王石勒因失去爱将征虏将军石佗而悲痛不已。尽管与汉赵之间的战事尚未结束,但石勒不得不暂时搁置对外事务,转而应对东晋将领檀斌可能对兖州发起的入侵威胁。

经过权衡,石勒决定派遣一名得力干将来处理此事。当时,后赵在外征战的主要将领包括司州的石生和石聪、豫州的王阳与桃豹,以及负责徐州防务的石瞻。

考虑到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石勒最终选择命令距离最近的将兵都尉石瞻前往讨伐檀斌,以铲除东晋势力在豫州北部的潜在威胁。

在徐州北部驻守的将兵都尉石瞻接到石勒命令后,迅速率领部队前往邹山。而檀斌得知石瞻来袭,毫不畏惧,立刻点兵出城迎战。

石瞻早已在城外列阵以待,跨马持枪,准备迎接挑战。两军对阵,主将交锋,战场上鼓声震天。石瞻与檀斌激战十余回合,越战越勇。又经过十几回合的较量,檀斌渐渐不支。他意识到眼前的对手定是后赵威名赫赫的猛将,自己绝非其敌手。

然而檀斌并未选择退入城内,而是决定发起猛烈反击。石瞻也看出檀斌难以匹敌,担心双方厮杀会让自己陷入不利局面,因此决心速战速决,击败对方主帅。

石瞻继续奋勇作战,突然故意露出破绽。檀斌不知是计,立即挥枪刺来。岂料石瞻迅速转身,一枪将檀斌挑落马下。

檀斌部下见主帅被杀,顿时乱作一团。石瞻高举长枪,率军掩杀,最终在邹山大获全胜,并派人向石勒报捷。

石勒听闻石瞻斩杀檀斌的消息,自然欢喜不已。

然而此时另有两条消息传来,一条令他高兴,另一条却让他勃然大怒。令他高兴的是,东晋豫州颍川郡许昌(今河南许昌)的都尉鲁潜宣布脱离晋朝,归附后赵,并向司州刺史石生投降。

而让他愤怒的是,驻扎并州的后赵西夷中郎将王腾突然袭击并州刺史崔琨和上党郡内史王慎,献出并州投降汉赵。

并州是石勒的故乡,王腾不仅杀害了并州刺史,还屠戮了石勒老家上党郡的内史,石勒怎能不怒火中烧?按常理,石勒应派兵讨伐王腾以泄愤恨,但他并未如此行事。

石勒此刻考虑的是抓住鲁潜归降的良机,一举铲除长期驻扎司州境内的东晋将领李矩、郭默、郭诵等人。

当时,李矩与郭默驻守在荥阳郡的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而郭诵则驻扎于河南郡的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这些地方距离许昌不过数十里之遥。

鲁潜投降后赵之后,与洛阳的石生形成了对李矩、郭默、郭诵等人的合围之势,这实际上切断了李矩、郭默以及郭诵的退路。

在这种情况下,石勒与群臣商议时,显然不会因为个人恩怨而错失这一绝佳时机。于是,他决定暂时放过王腾,优先集中力量解决司州境内的李矩问题。

经过商议,石勒迅速下达了一系列指令:命令石生向李矩等人发起进攻,同时派遣石聪南下协同作战。然而,石勒派遣石生攻打东晋司州刺史李矩的行动,却意外引发了一场二赵之间的激烈冲突,其中曲折还需细细道来。

公元325年五月,驻守洛阳的后赵司州刺史石生,在接到襄国的命令后,立即率军攻打驻守新郑的东晋司州刺史李矩和颍川郡太守郭默。李矩等人面临石生与许昌鲁潜的联合夹击,加之粮草短缺,已无力坚守新郑,最终决定派遣使者向汉赵投降。

原本,石生攻打李矩的军事行动并不会牵连到汉赵。

然而,由于李矩选择向汉赵投降,这一举动却引来了汉赵的强大支援。长安城中的汉赵皇帝刘曜得知李矩遣使求降的消息后,当即决定派出重兵救援李矩,从而将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刘曜的视角中,汉赵与后赵之间的关系早已恶化,双方的冲突也已多次上演。追溯至五年前,在汉赵控制下的洛阳地区,守将宋始等人遭遇东晋李矩的袭击。当时,前来支援的刘岳部队因军中突发瘟疫,未能及时赶到洛阳,导致宋始等人只能向后赵将领石生投降。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又背弃了石生,最终被其击败。

尽管五年前石生的行为并未直接挑战汉赵的权威,但一年前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石生突然对汉赵河南郡太守尹平发动袭击,这一举动无疑是公开宣战。自此,两赵之间的对抗正式拉开帷幕。

而就在两个月前,后赵征虏将军石佗率军西渡黄河进攻北羌王盆句除,却不幸在黄河边被刘岳斩杀。这一连串事件让刘曜意识到,即便他心怀旧情,念及当年在重门(今河南省辉县市高庄乡史村)结下的盟约,如今也不得不采取行动,以收复战略要地洛阳。

经过深思熟虑,刘曜召集群臣于光世殿商讨对策,并最终决定派遣中山王刘岳再度出征。

刘岳欣然接受任务,并豪言壮语地表示,若石生胆敢迎战,他定会让其重蹈石佗覆辙,命丧洛水之畔。

为确保此次军事行动的成功,刘曜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首先,由中山王刘岳率领一万五千精锐部队直扑洛阳北部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牵制敌军;同时,镇东大将军呼延谟则率部穿越崤山、渑池,与东晋将领李矩汇合,形成夹击之势,共同围剿石生势力。

通过这样的战略布局,刘曜希望一举夺回洛阳,重振汉赵雄风。

暂且不提汉赵中山王刘岳与镇东大将军呼延谟率军自长安向东挺进洛阳之事,单说驻守洛阳的后赵司州刺史石生,在接到敌军来袭的消息后,深知自身兵力不足难以抵抗,便立即派遣快马加鞭赶往襄国,向后赵王石勒紧急求援。

石勒在得知汉赵重兵压境的消息后,意识到刘曜此次志在必得,显然是要全力收复洛阳。他担心石生可能难以抵挡汉赵大军,一旦失败,石生就将成为第二个石佗。石勒对这位养子石生极为器重,既不忍心看他陷入险境,更不想失去洛阳这一战略要地。权衡之下,石勒决定派遣精锐部队前往洛阳增援石生。

石勒首先想到的人选便是自己的侄儿、中山公石虎。石虎一直是石勒最为倚重的心腹爱将,每逢关键战役总能不负众望。

石勒随即下达命令,要求驻守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村)的石虎率领四万步骑兵迅速南下,驰援洛阳的石生。同时,他还命令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内史石聪协同石虎一同出征。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的兵力情况。汉赵方面,主要将领为中山王刘岳和镇东大将军呼延谟。其中刘岳麾下有一万五千兵马,而呼延谟的部队人数不明。

而后赵方面,则由中山公石虎和汲郡内史石聪领军救援,石虎自带四万精锐部队,石聪的兵力虽未明确记载,但也可想而知不会太少。此外,洛阳还有石生坐镇,而汉赵在司州地区仅有刚刚归降的李矩等部作为支援。从整体形势来看,后赵无论是在兵力还是战略布局上,都占据一定优势。

话说从长安到洛阳与从邺城到洛阳的距离相仿,然而汉赵的中山王刘岳早一步出发,不久便率先抵达距离洛阳城北不到五十里的孟津县。刘岳随即下令攻打孟津,迅速将其攻克。随后,刘岳的部队逼近洛阳,又一举攻下洛阳城北的石梁,斩杀并俘虏了后赵五千余名将士。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石生无力抵抗,只得撤退至洛阳城西北角的金墉城据守。

于是,刘岳大军将金墉城团团围住。石生深知自己难以抵挡刘岳的强大攻势,只能死守金墉城等待援军。

数日之后,后赵的中山公石虎率领四万步骑兵穿过成皋关(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抵达洛阳城郊。中山王刘岳得知石虎率兵到达的消息后,决定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金墉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迎战石虎。

石虎所率领的四万精锐步骑兵在他的指挥下士气高涨、奋勇争先,朝着刘岳的一万余人猛扑过去。

石虎还下令放箭,顿时箭矢如飞蝗般射向敌阵,刘岳本人也不幸中箭受伤。

石虎手持大刀,骑着骏马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无人能挡,他一边砍杀敌人一边高呼痛快。刘岳见形势不妙,急忙撤退至洛阳城北的石梁小城固守不出。石虎的四万大军随即将石梁重重包围。

由于一时无法攻克石梁,石虎果断派出石聪率领一支兵马前去解救被围困的金墉城,石生因此得以脱险。至此,石虎、石生和石聪三位石姓将领齐聚洛阳,共同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石虎决定暂时放弃强攻石梁,转而采取围困策略,同时派遣石聪率部西进渑池迎击呼延谟,而石生则留守洛阳,以阻断李矩等人的西进路线。

部署完毕后,石虎命令士兵在石梁四周修建木栅栏,挖掘深沟,彻底切断石梁与外界的联系,意图将刘岳困死其中。

正如石虎所料,刘岳的近万人马被困在石梁后,很快便耗尽了粮草,不得不开始宰杀战马充饥。此时,汉赵的镇东大将军呼延谟所部也已逼近洛阳,打算救援刘岳。

然而,石虎担心石聪不是呼延谟的对手,于是亲自率领一部人马迎战。结果,呼延谟根本不是石虎的对手,一交战便惨败,最终被斩于阵前。

消息传回长安,刘岳被围、呼延谟遭杀之事让汉赵帝刘曜惊愕不已。他没料到自己的中山王竟会败于石勒麾下的中山公之手。为扭转战局,刘曜决意御驾亲征,亲自率领大军自长安东进,直指洛阳。

李矩之死

公元325年五月,后赵中山公石虎得知汉赵帝刘曜亲率大军压境,却毫无惧色。他命令石生继续在洛阳围困刘岳,自己则亲领三万精锐骑兵与石聪西进迎击刘曜。

刘曜派遣前军将军刘黑为先锋,率先抵达八特阪(今河南渑池县东),与石聪的前锋部队遭遇。双方列阵对峙,主将出马交锋。

刘黑与石聪大战十余回合,石聪不敌败退。刘黑乘胜追击,石聪部众大败而逃。刘曜随即指挥主力部队趁势东进。

石虎闻讯石聪兵败,担忧刘曜亲征的气势如虹,又恐久困洛阳城北的刘岳趁机反扑,腹背受敌,于是下令撤军回防洛阳。刘曜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抵达洛阳西郊的金谷时正值黄昏,遂下令安营扎寨,准备次日清晨攻打洛阳城内的石虎。

故事至此,不禁令人替石虎捏把冷汗。毕竟这次是汉赵皇帝刘曜亲自领军来犯,加之石虎初战失利。若刘岳再从洛阳城北突围而出,石虎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然而世事难料,正当石虎军中人心惶惶之际,命运却跟汉赵开了个玩笑——刘曜的军营中突然爆发莫名其妙的骚乱。

五月初夏的洛阳,夜晚依然凉爽宜人。此时刘曜正占据主动,他完全可以在夜色掩护下对石虎发动突袭。

即便不直接攻击固若金汤的洛阳城,也可以袭击围困石梁的后赵军队,从而解救刘岳。一旦刘岳获救,刘曜的实力将大增,而石虎的军心则可能动摇崩溃。

然而,这一晚刘曜却选择按兵不动,只想安稳度过一夜,待天亮再与石虎决战。就在深夜,正当刘曜熟睡时,营中突然传来“敌军来袭”的惊呼声,把他从梦中惊醒。虽然刘曜清楚石虎已退守城内,不会冒险夜袭,但为时已晚,军中已陷入一片混乱,难以控制。担心石虎趁乱偷袭的刘曜,决定率军西撤至渑池驻扎,以图东山再起。

从洛阳到渑池百余里的路程,刘曜部队很快抵达。他计划在此休整数日,待士气恢复后再攻打洛阳。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次日夜营中再次发生骚乱。

士兵们惊恐万分,传言杀人如麻的石虎不仅困死了刘岳,还将在夜间偷袭,劝大家尽早逃回长安保命。这些原本就心怀恐惧的士兵更加慌乱,部队顷刻间土崩瓦解,四散奔逃,刘曜也无力阻止。最终,刘曜只能随众将士狼狈撤回长安。

关于刘曜军队两次夜间惊乱的事件,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具体原因,至于是否为石虎的计谋,更是无从考证。话说刘曜撤离洛阳后,石虎继续稳扎稳打地围困刘岳。他的耐心令人叹服,整整围城将近一个月。

时间很快来到六月,天气逐渐炎热。被围困在石梁小城中的刘岳部队,不仅严重缺水,粮食也几乎耗尽,实在难以支撑下去。无奈之下,刘岳派人举起白旗,向石虎请求投降。

石虎接受了刘岳及其将佐八十余人、氐羌三千余人的投降,并将他们连同刘岳一起押送至襄国,交由后赵王石勒处置。然而,石虎并未接受刘岳余下的九千余名士卒投降,而是下令挖坑将他们全部活埋。

安排妥当后,石虎准备离开洛阳返回北方,但他留下石聪协助石生清除司州境内东晋守将李矩的残余势力。

不过,石虎并未跟随押送俘虏的队伍一同返回襄国,而是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北渡黄河进入并州。原来,他刚刚接到叔父石勒的命令,要求他在救援洛阳的石生之后,立即北上并州平定王腾的叛乱。

提到王腾,石虎怒不可遏,破口大骂道:“王腾这个卑鄙小人,竟敢杀害我家乡的刺史和太守,还将我的家乡献给了刘曜!这次我一定要把他碎尸万段!”

从洛阳北上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八百里的路程,石虎所率的骑兵日夜兼程,十余日后便抵达晋阳城下。

后赵将领石虎率军抵达晋阳城的消息传到王腾耳中,令他惶恐不安。王腾深知石虎刚在洛阳大败汉赵中山王刘岳,更残忍地活埋了刘岳的九千部众,其凶残手段令人闻风丧胆。

尽管王腾在晋阳尚有七千兵马,但面对石虎的精锐骑兵,根本无力抵抗。消息一出,王腾的士兵便开始纷纷逃散。

石虎抵达晋阳后立即下令攻城,晋阳很快失守,王腾也被俘虏。

石虎见到王腾,双眼怒目圆睁,大声斥责道:“今日若不杀你,日后还会有多少守将效仿你的背叛!”话音未落,石虎拔出佩刀,当场将王腾斩首,鲜血四溅。

石虎随手抹去脸上的血迹,冷声下令:“把王腾的七千部下全部活埋,一个不留!”

石虎一边擦拭脸上的血污,一边喃喃道:“守将叛变,这些奴才不仅不阻止,反而助纣为虐,全都该死!”

石虎在洛阳坑杀九千人,又在晋阳屠戮七千人的暴行很快传到了长安。汉赵皇帝刘曜听闻此事痛心疾首,换上丧服来到城郊,连续七天痛哭不止,才返回宫中。年过半百的刘曜因悲愤交加,最终卧病不起。

且不说石虎活埋降卒、刘曜于长安痛哭成疾之事,单讲后赵汲郡内史石聪,他率领部下兵马前往荥阳郡的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对东晋司州刺史李矩等人发起进攻。

话说当年李矩等人曾遭石生袭击,在郭默的建议下派使者向汉赵投降,却意外引发了中山王与中山公之间的洛阳之战。

如今这场争斗已结束,后赵大获全胜,而李矩等人自然无法再依赖汉赵的援军。即便李矩心存坚守司州之意,但其将士却早已无心作战。当他们听闻石聪率军来犯时,无不惊恐万分。

最先迎战石聪的是郭默,然而双方一交锋,郭默便迅速溃败。郭默深知自己无力抵抗石聪,同时也明白李矩难以抵挡后赵的攻势,于是决定带领部众南撤,投奔东晋。

虽然郭默与李矩之间早有嫌隙,但李矩对他一直颇为优待。如今郭默擅自离去,心中也觉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李矩。于是他对参军殷峤说道:“李使君对我恩情深厚,如今我却弃他而去,实在羞于当面告辞。三日之后,请你转告李使君,我已南下。”说罢,郭默解下太守印信交给殷峤,嘱托他转交给李矩。

东晋时期,司州刺史李矩得知郭默撤退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他明白士兵们可能已无心作战,但主将临阵脱逃实属不可原谅。于是李矩写了一封信,让侄子郭诵带着这封信去追赶郭默,并对郭诵说道:“你可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当初迎接郭默的是你,如今希望你能将他追回来。”

郭诵随即带领十多名随从快马加鞭向南追赶,在距离新郑一百多里的襄城郡(今河南襄城县)追上了郭默。郭诵大声喊道:“太守请留步,李刺史派我来请您回去共同商讨退敌之计。”

郭默知道自己对不起李矩,没有停下脚步,只是高声回应:“你回去吧,我确实没有什么退敌的办法。”

郭诵又喊道:“太守如果不立刻停下,就别怪我们无礼了。”

说完便纵马向前,随从们也都举着长枪围住了郭默。郭默见状,知道自己无法抵抗,于是策马狂奔,抛下家人独自南逃。郭诵见郭默决心已定,又考虑到舅舅李矩仍在危难之中,便不再继续追赶,返回了新郑。

再说郭默到了东晋之后,被明帝任命为征虏将军,后来又担任北中郎将、监淮北军事并假节。在平定苏峻、祖约之乱时,郭默被任命为右军将军。最终他官至西中郎将、江州刺史。然而,由于与刘胤关系不和,郭默杀害了刘胤。太尉陶侃率兵前来讨伐。

陶侃欣赏郭默的勇猛,想活捉他,于是派郭诵前去劝降。这次郭默听从了郭诵的建议,决定向陶侃投降。但是他的部将张丑、宋侯等人害怕被陶侃杀害,坚持抵抗。陶侃发动猛烈进攻,宋侯等人抵挡不住,最后绑缚郭默向陶侃投降。最终,郭默还是在军门前被斩首。

郭诵护送郭默的家眷和剩余士兵返回新郑向李矩复命,李矩依旧善待郭默的妻儿。然而,此时李矩得知长史崔宣等人暗中勾结石聪,打算投降后赵。崔宣掌握着两千兵马,而李矩仅剩数百人,实力悬殊之下,李矩无力抵抗石聪,也无法讨伐崔宣,只能黯然叹息。

经过深思熟虑,李矩与郭诵商议后决定南下投奔东晋。他们带领残部朝荆州南阳郡方向撤退。然而,后赵汲郡内史石聪得知消息后立即率军追击。途中,崔宣带着两千士兵投降石聪,导致李矩的部队士气低落,士兵四散而逃。

当李矩抵达南阳郡鲁阳县时,身边仅剩郭诵等一百余人。他骑马疾驰,身旁只有郭诵、参军郭方、功曹张景、主簿苟远、将军骞韬、江霸、梁志、司马尚、季弘、李瑰、段秀等忠心部下相伴。

因担心石聪追兵迫近,李矩催马狂奔,却在一处下坡路段不慎坠马身亡。

这位坚守司州前线十余年的东晋司州刺史,最终客死他乡。李矩去世后,其侄郭诵将其安葬于襄阳岘山,随后郭诵投奔荆州陶侃,继续为东晋效力。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