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3年正月,成汉开国皇帝李雄决定主动发起对外军事行动。他派遣太傅李骧与宁州刺史任回率军进攻长期不服从统治的越巂郡(今四川西昌)以及东晋控制下的宁州。

虽然成功攻克了越巂郡,但在宁州之战中却遭遇惨败。
原本希望通过此次军事行动扩张领土的李雄,在经历失败后重新调整国策,回归到休养生息的发展道路上。
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除了平定境内零星叛乱外,成汉再未发动任何对外战争,国内百姓得以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在内政治理方面,李雄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为人谦逊爱才,根据部下能力合理授予权力职位。同时将国家政务交由太傅李骧主持,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让民众能够休养生息。
成汉政权以简明宽厚著称,刑罚制度公平合理,监狱中几乎没有长期关押的囚犯。
教育事业也受到高度重视,政府积极兴办学校,选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教师。
税收负担极低,成年男子每年只需缴纳三斛谷物,女子缴纳一斛半,病患可减半缴纳;每户家庭所缴布帛不过数丈,棉花仅需数两。对于刚刚归附的流民群体,则完全免除赋税。

当时天下战乱频仍,唯独成汉境内一片安宁,连年丰收使得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治安良好,甚至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李雄亲政爱民的政策赢得了广泛支持,包括汉嘉郡蛮夷部落酋长冲归、朱提郡(今云南昭通)酋长审炤以及建宁郡(今云南曲靖)酋长爨畺在内的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纷纷主动归顺,表达诚挚效忠之意。
成汉进攻宁州失利后没多久,仇池(位于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部)的氐王杨难敌降而复叛,这一事件再次让成汉境内燃起战火,其中缘由还需细细道来。
公元323年八月,汉赵皇帝刘曜在凉州威名大震,张茂称臣并被封为凉王之后,刘曜决定班师回朝,返回都城长安。然而,刘曜在消灭陈安、震慑张茂的同时,也让一个人深感不安。
这个人就是前一年归附刘曜的仇池氐王杨难敌。他担心自己会步陈安的后尘,最终被刘曜铲除。经过一番权衡,杨难敌决定放弃汉赵授予的官爵,与弟弟杨坚头一同离开仇池,南下投奔成汉所属的梁州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向成汉皇帝李雄投降。

汉赵镇西大将军刘厚得知杨难敌弃守仇池、南下汉中的消息后,立即率兵追击,俘获了上千辆辎重以及六千余名男女百姓。刘曜听闻杨难敌逃离仇池后,任命大鸿胪田崧为镇南大将军兼益州刺史,命其驻守仇池,以巩固对该地区的控制。
氐王杨难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向成汉示好,并与驻守汉中郡的安北大将军李稚取得联系。这位李稚正是成汉梁州刺史李凤叛乱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他因与李凤关系不和,间接导致了后者谋反被杀,同时也是成汉开国皇帝李雄的侄儿。
为表达诚意,杨难敌不仅承诺送交人质以证明归降决心,还向李稚赠送了大量财物。李稚收下贿赂后,却并未按常理将人质送往成汉都城成都,反而擅自决定,在刘曜率军离开秦州返回长安后,允许杨难敌重返武都(今甘肃省成县)。
然而,杨难敌回到武都后,凭借当地险要的地势,公然宣布脱离成汉统治,再次自立为王。

得知杨难敌降而复叛的消息,李稚大为震怒,立即向成都的李雄上书禀报此事,并请求派兵讨伐杨难敌。李雄收到奏报后,对杨难敌的反复无常也感到十分不满。尽管成汉此前刚刚经历一场失败,国力尚未完全恢复,李雄本无意发动新的战事,但面对杨难敌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他最终还是决定出兵征讨。
在朝堂会议上,众臣与将领一致支持讨伐行动。由于太傅李骧不久前刚从南征战场归来,尚需休整,李雄此次改派中领军李琀率领一支军队与李稚会合,从白水(今四川省广元市)出发;
同时命李琀之弟李许统帅另一支部队,与驻守巴西郡的李寿汇合,从阴平(今甘肃省文县)方向出击。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共同向杨难敌发起猛烈攻势。
此次李雄出兵,派遣的将领李琀、李许与李稚皆为其兄李荡之子,深受李雄倚重与宠爱。实际上,李雄一直有意将皇位传给才智出众、声望颇高的李琀。

同时,李雄对太傅李骧之子李寿也颇为器重,在此次军事行动中特意将其提拔为征东大将军。
两路大军很快启程。先看李寿与李许一路,他们迅速在阴平完成集结。杨难敌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军迎击李寿与李许。然而,李寿与李许首战失利,无法继续推进,只得暂时停止进攻,等待时机再战。
再说李琀与李稚兄弟所率部队会师后,一路向北挺进,未遇杨难敌主力阻拦。他们长驱直入,迅速抵达下辨(今甘肃省成县西),逼近杨难敌的核心区域。
然而,杨难敌早已设下埋伏,派出一支精锐切断了李琀与李稚的退路,并亲自率领主力发起猛攻。李琀与李稚腹背受敌,陷入苦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兄弟二人皆阵亡,部下数千人也被杨难敌尽数歼灭。

噩耗传至成都,李雄闻讯悲痛欲绝,痛哭数日,甚至拒绝进食。他与李荡兄弟情深,深知皇位本应属于李荡。当年李荡英勇奋战,不幸战死沙场,李雄心中始终怀有愧疚,本打算将皇位传给李荡长子李琀以作补偿。如今听闻李琀阵亡,李雄更是悲痛交加,自责不已。
北方接连战败,南方又爆发叛乱,这令皇帝李雄忧心忡忡,烦恼之事纷至沓来。数月之后的十一月,益州越巂郡(今四川省西昌市)的斯叟部落突然发难,袭击了成汉宁州刺史任回。任回寡不敌众,急忙派人赶往成都向李雄求救。
李雄当即下旨,任命费黑为征南大将军,即刻率军南下讨伐斯叟部落。
然而,让李雄始料未及的是,费黑竟耗费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最终平定斯叟部落。这是后话。

且不说李雄在南北战场上的困境与愤怒,另一边,汉赵皇帝刘曜于公元323年秋返回长安,却意外迎来了爱子刘胤的归来,此事还得从头讲起。
刘曜还是亲王时,已有两个儿子:长子刘俭和次子刘胤。刘胤十岁时便身高七尺五寸,眉清目秀,鬓发如墨,仪表非凡。当时的皇帝刘聪对刘胤极为欣赏。
一日朝会结束后,刘聪对刘曜说道:“刘胤的神采气度远超常人,就连他的兄长刘俭也难以企及。你应该立刘胤为世子。”
刘曜恭敬地答道:“封国的世子只需能够传承香火、守护祭祀即可,臣不敢扰乱长幼之序。”
刘聪笑道:“你的功绩远非其他大臣可比,朕正希望你能世代肩负征伐重任。至于刘俭,朕自会另赐他一个封国。”
后来,刘聪果然册封刘俭为临海王,而刘曜也遵命立刘胤为世子。

随着年龄增长,刘胤愈发强壮,不仅力大无穷,还骁勇善战。他精通骑射,行动迅捷如风,堪称一代英才。
公元318年八月,靳准之乱爆发,彼时刘胤正身处平阳,在战乱中不幸被掳至黑匿郁鞠部,沦为奴仆。
五年后的公元323年,随着陈安的覆灭,刘胤终于向郁鞠部落的首领坦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听闻此言,郁鞠首领大为震惊,旋即以最高规格的礼遇相待,并派遣自己的儿子护送刘胤返回长安。
当刘曜再次见到阔别五年的儿子刘胤时,内心满是欢喜。为了表彰郁鞠首领的忠诚,刘曜当即册封其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忠义大将军以及左贤王。
尽管在外漂泊了整整五年,刘胤依然保持着匈奴人强健的体魄,他身高八尺三寸,长发垂肩。刘曜上下打量着失而复得的儿子,心中满是喜悦,再听到刘胤言语间的睿智与非凡气度,更是欣慰不已。

然而,白日里欣喜若狂的刘曜,到了夜晚却辗转难眠,甚至心生忧虑。五年前,刘胤身为世子,若非靳准之乱,此时理应已是太子;但反过来说,倘若没有那场动乱,或许刘曜至今仍未能登上帝位,刘胤也无从谈及太子之位。
如今,刘曜已然成为皇帝,且早已立下太子,这便是他的长子刘熙,而刘熙的母亲正是刘曜极为宠爱的羊献容皇后。
羊献容皇后育有三位皇子:刘熙、刘袭与刘阐。尽管她已于公元322年四月十一日离世,但刘曜对太子刘熙依然疼爱有加。
经过深思熟虑,刘曜意识到,刘熙年纪尚轻,性格柔弱谨慎,才能远不及刘胤。为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决定以刘胤为继承人,并立其为太子。

次日早朝,刘曜向众臣宣布道:“太子刘熙年少软弱,恐难以应对当前多事之秋的局面。而刘胤才智过人,气度非凡,原本便是世子。朕打算效仿周文王与光武帝之举,改立刘胤为太子,以此稳固宗庙如泰山般坚实,同时也能让刘熙享有无尽的福泽。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
太傅呼延晏等人立刻回应道:“陛下效仿周文王与光武帝,为国家长远考虑,这不仅是臣等之幸,更是宗庙社稷之大幸。”
左光禄大夫卜泰与太子太保韩广等人进谏道:“若陛下认为废立太子之事恰当,便不应屈尊询问臣子;倘若陛下心中尚存疑虑,就该倾听不同的意见。我等以为废立太子之举实属不当。昔日周文王在未确立太子前,依据圣人之道破例选定太子,此乃可行之举;而光武帝因受母命逼迫而废立太子,此类行为实在不值得陛下效仿。皇子刘胤文韬武略,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气度非凡,超群绝伦,足以与周武王相提并论。太子刘熙性情淡泊高雅,孝顺友爱且仁慈宽厚,亦足以担当帝王之业,可成为太平盛世的贤明君主。况且太子乃是天下人心所向,不可轻易废黜。若陛下执意如此,臣等唯有以死相抗,不敢遵从。”
刘曜听罢默然不语。

当时,刘胤得知朝堂正在商议废立之事,便前往光世殿前哭诉道:“慈父对待儿子理应怀有仁爱之心,又怎能废掉刘熙改立儿臣呢?倘若父皇坚持废立,儿臣愿即刻死于殿前,以表忠诚。若父皇不嫌弃儿臣才疏学浅,认为儿臣尚有能力,那就让儿臣辅佐太子,共同成就一代圣明之君。”
刘胤泪流满面,悲痛之情令众臣动容。
刘曜鉴于太子刘熙为皇后羊献容所生,内心不忍废黜。在群臣尤其是刘胤的劝说下,刘曜最终打消了念头。此时,刘曜又想起刘胤生母卜氏,下旨追封卜氏为元悼皇后,并对左光禄大夫卜泰说道:“卜爱卿身为刘胤之舅,却能不徇私情,直言敢谏。朕现任命你为上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任太子太傅。”
随后,刘曜册封刘胤为永安王、侍中、卫大将军,统领两宫禁军诸事务,开府仪同三司,总领尚书省事务,兼太子太傅。
刘曜还命令太子刘熙自今日起以家人之礼与刘胤相处。

公元323年八月,后赵成功攻占青州后,其领土已囊括幽、并、冀、青、兖五州,并且边疆将领还进一步深入司州与豫州境内。
从这一年的八月到次年正月,尽管后赵王石勒没有发动新的对外战争,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五州之地。他的目标不仅包括全面控制司州和豫州,甚至还计划对徐州展开军事行动。
在石勒准备进军徐州的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逐渐崭露头角——他就是石瞻。根据史书记载,石瞻原名冉瞻(又名冉良),出生于公元300年,祖籍魏郡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冉瞻的家族曾担任汉朝黎阳骑都督,世代为牙门将。他早年是乞活军首领陈午麾下的将领。

公元311年,当时年仅12岁的冉瞻在与石勒的战斗中表现出非凡的勇猛,令石勒大为惊叹,不禁称赞道:“此儿勇健可嘉!”
随后,陈午被石勒击败,冉瞻也被俘虏。据史书记载,石勒将冉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石虎,让石虎将其收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
关于石虎与石瞻之间的义父义子关系,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据推测,当时石虎年仅17岁,而冉瞻才12岁,两人年龄差距仅为5岁,因此史书中所谓的“义父义子”关系是否真实存在尚存疑问。此外,令人疑惑的是,石勒本人那一年不过38岁,为何没有亲自收冉瞻为养子,而是将其交给石虎抚养?这些问题至今仍无明确答案,留给后人诸多遐想空间。

史书对石瞻投奔石勒后的战斗经历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作为石虎养子的石瞻,必定随石虎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例如石虎攻打邺城刘演、冀州邵续、兖州刘演、浚仪祖逖、泰山郡徐龛以及青州曹嶷等战役,石瞻很可能都曾亲历战场。
到了公元324年正月,此时石瞻已25岁,并官居将兵都尉。在石勒决定对徐州用兵时,石瞻首次独立领兵出征,这很可能是石虎举荐的结果。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石勒善于用人,与动辄御驾亲征的刘曜形成鲜明对比。
公元324年正月,石瞻率军南下,迅速抵达兖、豫、徐三州交界地带。
当时东晋徐州辖有七个郡国:彭城国、下邳国、东海郡、琅琊国、东莞郡、广陵郡和临淮郡。
石瞻采取迂回战术,避开徐州重镇彭城国(今江苏徐州),直接从豫州进入彭城南部的下邳郡(今江苏睢宁北古邳镇)。

东晋下邳郡守将刘长得知后赵派遣无名小卒来犯,便亲自率军迎战。两军交锋之际,石瞻挺枪而出,仅几个回合便刺杀刘长于马下,随后率军攻入城内,掠夺粮草。
然而,石瞻并未久留,而是迅速北上转向彭城国。当时东晋彭城国内史刘续与兖州刺史刘遐均驻守彭城,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刘续闻报石瞻已斩杀刘长,对石瞻的勇猛颇为忌惮。然而身为彭城国内史,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城迎战,而兖州刺史刘遐则选择留守彭城。
城门开启,石瞻见刘续前来应战,毫无惧色,欣然跃马提枪上前挑战。
二人交锋十余回合后,刘续渐感不支,而石瞻却愈战愈勇。刘续不敢久战,急忙策马撤退。
石瞻率军追击,刘续仓皇逃入城内。进城后的刘续立即下令紧闭城门,无论石瞻如何在城下叫阵,始终不肯派兵出城迎战。

石瞻在城外劫掠一番后,继续北上,直逼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苍山县)。
兰陵县守备薄弱,难以抵挡石瞻的攻势,只能任凭其掠夺粮草辎重而去。东海郡太守萧诞得知石瞻攻打兰陵且气势如虹,竟主动宣布脱离晋朝,归附后赵。石瞻顺势一路北进,进入徐州最北部的东莞郡(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东莞郡太守竺珍闻讯,亦未加抵抗便投降。
石瞻在徐州北部四郡势如破竹,无人能挡。兖州刺史刘遐更是连驻守彭城的信心都丧失,决定向南撤退,最终退至泗口(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安营扎寨。
在石瞻进攻徐州四郡的同时,后赵王石勒正在襄国视察太学与小学,并亲自考核学生们对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石勒还赏赐了不同数量的绢帛以资鼓励。
当石瞻攻打徐州的消息传到襄国时,石勒非但没有担忧,反而十分高兴。事实上,石勒的军事行动并不局限于徐州,他已下令石生同时在司州境内展开攻势,扩大后赵的领土。

回溯至西晋时期设立的司州,其地域东西狭长,共辖十二郡。其中,位于东北部的广平、魏、阳平、顿丘、河内、汲和平阳等七郡已被后赵占领,而后赵的都城襄国便位于广平郡境内。
至于西部边界,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市)和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与雍州接壤,目前由汉赵控制。
而荥阳郡和上洛郡仍被东晋占据,东晋司州刺史李矩与豫州颍川郡太守郭默则驻扎在荥阳郡的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至于西晋旧都洛阳所在的河南郡,则处于三方势力的分割之中:后赵司州刺史石生驻守洛阳,汉赵河南郡太守尹平屯兵新安县(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晋扬武将军郭诵则驻扎于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
值得一提的是,郭诵是李矩的外甥,其所驻守的阳翟距离李矩和郭默驻扎的新郑不过百里之遥。

在公元324年的早春二月,石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面对两路敌将,他究竟该先向谁发起进攻?最终,他选择了距离更近的尹平作为目标。
从地理位置来看,新安与阳翟同属河南郡,但新安位于洛阳以西约五十余里,而阳翟则远在洛阳东南近三百里的地方。或许正是这种地理上的便利性,促使石生优先对尹平采取行动。
然而,这一决定却意外地打破了双方之间的微妙平衡,导致后赵与汉赵之间爆发了直接冲突。石勒曾命令石生在司州境内扩张势力,但并未明确指示其主动攻击汉赵的守将。
因此,可以推测,此次针对尹平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石生个人的决策。这或许反映了石生深受石勒信任,以至于他有足够的自主权来做出这样的决定。

但从全局角度来看,此时的石勒似乎并未打算与汉赵刘曜全面开战。毕竟,在司州境内,东晋的司州刺史李矩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石勒的主要战略目标依然是向东晋扩张领土。由此可以看出,石生可能过于专注于军事行动,而忽略了政治局势的复杂性。这种倾向也预示了他的命运——在石勒去世后,石虎篡位,石生因缺乏政治手腕而被清除出局,进一步印证了他在政治领域的短板。
在此之前,尽管后赵与汉赵在河南郡的驻军彼此相邻,但三年来双方始终保持克制,未曾发生正面冲突。然而,石生此次突然袭击新安县的尹平,完全打乱了原有的平静。
尹平显然毫无防备,只能仓促应战。而石生作为一名勇猛善战的将领,很快便在几个回合中将尹平斩于马下,取得了这场突袭的胜利。
石生率军攻入城内,掠夺了大量粮草和五千多户百姓后返回洛阳。

汉赵皇帝刘曜得知尹平被石生杀害的消息后大为震怒,随即下令命令与后赵接壤的河东郡(今山西南部)和弘农郡(今河南西部)等地将领对后赵发动进攻。
自此,两赵之间正式爆发战争,河东、弘农等地战火连绵,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石生在挑起两赵边境冲突之后,又奉命向东进军,攻打豫州的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地区)。
据史书记载,石生此次攻打颍川是石勒的旨意。石生率领部队进入颍川境内,势如破竹,俘虏了一万多人。
随后,石生又成功攻下了康城(今河南禹州顺店镇康城村),并逼近驻扎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的郭诵。郭诵率军迎击,石生不敌,损失千余名士兵。郭诵乘胜追击,迫使石生退守康城。
石生败退康城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李矩和郭默耳中,二人决定联合郭诵共同围剿石生。此时,石生已在司州西部作战三年,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关键时刻,后赵另一位重要将领登场——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内史石聪。石聪与石生一样,其早年经历鲜为人知,但他是石勒极为信赖的将领之一。石聪本是汉人,因深得石勒喜爱而被收为养子,改姓为石。他与石生、石瞻等人一样,都是石勒麾下在外征战的重要将领,仅次于石虎的地位。
话说石聪在得知石生战败的消息后,立刻率领部队向南推进近三百里,对东晋司州刺史李矩的军队发起猛烈攻击,意图减轻石生面临的压力。
驻守新郑的李矩与郭默闻讯立即率军出城迎战。然而,石聪的士兵战斗力极强,李矩和郭默最终不敌,只能撤退回城。此战中,石聪的部队俘虏了男女共计两千余人。
石生在成功解围后,停止了对郭诵的攻势,转而率军南下进攻豫州境内的襄城郡(今河南襄城县)。他在此地俘获千余人后,便班师回洛阳。

当石生与石聪在司州、豫州的战况传至襄国时,后赵王石勒正专注于劝课农桑之事。正值春耕时节,尽管石勒密切关注徐州与司州的战局,但他同样重视农业生产。为了确保农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石勒决定派遣专门的官员前往各州郡督促并指导农桑事务。
石勒任命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朱表为典农使者,陆充为典劝都尉,派遣他们前往各州郡巡查,核实户口,鼓励农业生产。为了激励百姓从事农桑,石勒还决定赐予农桑成绩最优者五大夫爵位。
安排妥当后,石勒打算趁着春日的明媚时光,前往郊外狩猎。
主簿程琅进谏道:“大王,刘曜和司马家的刺客无处不在,若突然袭击,即使帝王也只能抵挡一人。三国时孙策的悲剧怎能忘记?况且大王出城,枯木朽株也可能成为隐患,纵马驰骋更需注意安全。大王应当格外小心防范。”

石勒听后大怒:“郊外狩猎怎会有隐患?孤的能力足以应对一切。你只需做好文书工作,不要对孤狩猎多加干涉。”程琅不敢多言,默默退下。
石勒到郊外打猎时,射中一头野兽,野兽带箭逃跑。石勒策马追赶,随行大臣高呼:“大王莫追,让我们来赶。”
石勒置之不理,快马加鞭紧追不舍。野兽在丛林中狂奔,突然转向,石勒也急忙调转马头追赶,不料坐骑撞上一棵大树,当场死亡,石勒摔落马下,险些丧命。
石勒喘着粗气说道:“孤不听忠臣劝告,才酿成此祸,这都是孤的过错啊!”
回到襄国后,石勒赏赐程琅朝服锦绢,并封其为关内侯。自此以后,朝会上群臣纷纷进谏,直言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