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扩土——后赵突袭淮河,石生石聪南征,扫除祖逖北伐残余势力

雁玉历史 2025-03-01 05:38:27
后赵突袭淮河,扫除祖逖北伐的残余势力

公元325年六月,石虎生擒刘岳,石聪大败李矩,后赵疆域向南扩展至淮河流域。此时,司州除弘农郡与河东郡仍属汉赵外,其余地区尽归后赵所有;豫州与徐州一带也已延伸至淮河,基本形成以淮河为界与东晋对峙的局面。

面对前线将士的赫赫战功,后赵王石勒内心喜悦不已。为了嘉奖文臣武将,他特意将三十九位佐命功臣的名字刻于石函之上,并将其供奉在建德前殿。

遗憾的是,史书并未详细记载这三十九位功臣的具体姓名。但根据历史推测,以下人物极有可能位列其中:

首先,石勒的宗族成员如石虎、石佗等人必定在列,尤其是石虎,他南征北战,为后赵开拓了最多的领土。其次,早期追随石勒的十八骑以及石会、张伏利度等人也应包括在内,他们早年便随石勒四处征战,立下汗马功劳。此外,石勒的义子义孙,如石生、石聪、石堪、石瞻等,亦当名列其中,他们的战绩仅次于石虎。

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将领——孔苌。而在文臣方面,张宾、张敬、刁膺、程遐、徐光等人也理应位列功臣之列。除此之外,石越、刘勔、葛薄等人或许也能跻身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石勒听闻洛阳城中有一座日晷,可以借助太阳的影子来测量时间。于是他下令将此日晷运至襄国,陈列于单于庭中。然而,尽管石勒表彰功臣、展示日晷,但他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也没有因此懈怠政务,反而更加专注于治国安邦的大业。

公元326年三月,襄国的春意刚刚萌动。一个宁静的夜晚,石勒换上便装,独自一人来到城门附近,暗中巡视守卫情况。

石勒来到永昌门,此时城门早已紧闭。他装作普通百姓,对守城士兵说道:“我有要事需要出城,请您行个方便,让我出去吧!”

守城士兵态度坚决地回答:“大王有令,夜间无论有何急事,一律不得出城,请您等到天亮再说!”

石勒从怀中取出一块丝帛递给士兵,低声恳求道:“我真的有紧急之事,请您通融一下吧!”

然而士兵毫不动摇,拒绝道:“请回吧,我绝不会放您出城。”

石勒又掏出一些银两试图贿赂,但士兵依然严词拒绝。

恰在此时,永昌门的守卫官听到门外有些动静,急忙赶来查看,问道:“这么晚了,你们为何在这里争执?”

士兵解释道:“此人声称有急事要出城,我不允许,他就一直纠缠不休。”

守卫官转向石勒,严肃地说:“大王规定夜间不得随意开关城门,您还是赶紧回家吧!”

石勒见状,提高了声音质问道:“我请求出城,你们不肯;我拿出财物,你们也不为所动。你以为你是什么大人物?敢问你的姓名是什么?我认识不少朝廷高官,这就去找他们来治你的罪!”

守卫官王假却毫无惧色,镇定自若地回应:“我是永昌门侯王假,奉大王之命坚守职责,何惧于你?如果你再不离开,我就把你抓起来治罪!”

就在守卫官准备采取行动之际,石勒的随从闻讯赶到,将石勒劝走,避免了事态进一步升级。

次日早朝,石勒在建德殿提起昨晚发生的事,脸上带着满意的神情。随后他下令:“马上传召永昌门侯王假到建德殿,孤要见他。”

不一会儿,王假匆匆赶到建德殿,见到石勒后显得十分惊慌,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

石勒微笑着说道:“王假,你还记得孤吗?一个小小的城门官竟敢无视于我,你可知罪?”王假更加害怕,却不知该如何回答。

石勒又笑道:“孤的命令,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必须遵守。而你昨晚的表现,让孤非常满意。现在,孤决定提拔你为振忠都尉,并封你为关内侯。”王假这才恍然大悟,连忙叩头谢恩后退下。

一天的朝会上,有大臣提到最近一些郡县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填平坟墓,结果导致坟中的尸骨暴露在外,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

石勒听后也非常愤怒,说道:“朕下令州郡鼓励农耕、拓展田地,怎能采取如此野蛮的方式?从今以后,若再有类似事件发生,一定要严查相关郡县官员。对于已经暴露在外的尸骨,由当地县府负责购买棺木,妥善重新安葬。”这件事让石勒意识到选拔官员的重要性。

石勒一直重视教育,在国内设立了小学和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石勒当然明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选拔贤能之士,但当时后赵的官员选拔制度尚不完善,基本沿用了以前的做法。于是,石勒决定先挑选一位合适的人来负责制定新的选拔制度。他在朝会上询问群臣:“诸位爱卿,谁可以胜任这项重任?”

在朝堂之上,经学祭酒裴宪、傅畅、杜嘏,律学祭酒续咸、庾景以及史学祭酒任播、崔濬等人分列殿下。左长史郭敖与右长史程遐也一同出席。此时有人举荐牙门将王波,称其通晓儒学经典,由他来制定选官制度再合适不过。然而也有反对者认为,王波不过是一名地位卑微的牙门将,难以胜任如此重任。

最终,石勒力排众议,决定让王波承担此任务。在他看来,王波官职低微并非问题,毕竟自己曾是奴隶出身,如今却成为一国之君。

随后,石勒命人召见王波至建德殿。不久,王波来到殿前,依照儒家礼仪向石勒行礼。石勒问道:“朕欲制定一套选拔官员的制度,爱卿有何良策?”

王波从容答道:“自汉代起,儒家经典备受推崇,读书之人众多。但自魏晋以来,官员选拔多依赖门阀举荐,致使寒门才俊无缘入仕。如今大王重视儒学,兴办小学与太学,培养了诸多饱学之士,只因缺乏合适的选拔方式。六年前,大执法虽提出五品选官制,仍以举荐为主,同样缺少具体方法。”

石勒听后点头道:“听你所言,似有妙计在胸。朕打算升你为记室参军,专门负责拟定官员选拔制度。”

王波谢恩后说道:“选官品级可沿用秀才、孝廉等名目,但臣计划建立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秀才、孝廉,而非单纯依靠举荐。”

所谓的考试制度,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拟定题目让读书人作答。不论门第高低,只要品德和才能兼备者皆可被录用,并按等级选拔。听到这样的建议后,石勒非常满意地说道:“你所说得极是,立刻按照此法制定方案并颁布施行。”王波谢恩后退出建德殿。

尽管如此,石勒依然专注于前线将领向南拓展疆域,以扩大后赵的领土范围。当时,后赵与东晋大致以淮河为界,而东晋在淮河沿岸有两个重要的据点:

一个是位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的祖约,另一个是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的祖济。

祖济是祖逖的侄子,担任汝南郡太守。他与叔父祖约不同,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备战,修建了众多营垒。

祖逖临终前,特意将妻儿送往祖济处,而非江东,这表明他决心誓死北伐,并嘱托祖济坚守豫州。然而,石勒并不满足于仅以淮河为界,他渴望攻占祖家这两个据点,进一步向荆州、扬州地区扩张。于是,他将拔掉这两颗钉子的任务交给了司州刺史石生和汲郡内史石聪。

公元326年四月,石生率军南下进攻汝南郡。祖济得到消息后并未惊慌失措,他深知早晚要与后赵决战。他认为石生长途跋涉而来,自己则以逸待劳,凭借十余处坚固的营垒完全可以抵御石生的进攻。然而,石生的军队异常勇猛,仅仅一天时间就攻下了祖济的几处营垒。得知这一情况后,祖济不敢掉以轻心,迅速率领军队冲出汝南城,在石生尚未休整之际发起进攻。

石生得知祖济来袭,立即停止对其他营垒的攻击,选择一处战场与祖济正面交锋。祖济以为石生的士兵早已疲惫不堪,定会轻易击溃。于是他策马冲锋,指挥士兵向石生杀去。

然而,石生指挥骑兵左右突击,很快打乱了祖济军队的阵型,使其失去战斗秩序,无法有效指挥。

半个时辰后,石生瞅准时机,直奔祖济而去,在乱军之中成功将其擒获。

祖济的部队瞬间溃败,部将纷纷逃散,其余营垒也随之瓦解。

随后,石生乘胜追击,直逼汝南城,轻松攻破城门。石生不仅俘虏了祖济及其家人,还一并将祖约的妻儿抓获,派将领押送至襄国。当祖济等人抵达襄国后,石勒对他们进行了妥善安置,并以礼相待。

公元326年十一月,后赵汲郡(今河南卫辉)内史石聪率领部众南下数百里,抵达淮河流域,直逼东晋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晋豫州刺史祖约得知石聪来犯,一面严加戒备、坚守寿春,一面派遣使者前往江东向朝廷求援。

石聪连攻寿春三日,未能攻克,遂改变策略,率军从侧翼渡过淮河,继续南下劫掠。他们先至逡遒(今安徽合肥东),再向东进攻阜陵(今安徽全椒),距离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已不足百里,形势危急。

当时建康城中,六岁的晋成帝司马衍由外戚庾亮与司徒王导共同辅政。庾亮与祖约素有矛盾,非但未派兵救援祖约,反而暗中希望借助外敌削弱祖约势力。

然而,石聪放弃寿春后直逼建康,令京城陷入一片恐慌。迫于情势,庾亮以皇帝名义颁布诏书,任命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负责组织防御。王导随即在江宁(今南京江宁区)设立大营,指挥京城防务。

与此同时,江北历阳郡(今安徽和县)太守苏峻闻讯后,迅速派遣将领韩晃率军迎击石聪。从历阳到阜陵不过百里,韩晃部队当日便抵达阜陵城下。

韩晃乃一员猛将,未作休整即下令发起攻击。双方交战三十余回合,石聪渐感不支。考虑到自身劳师远征、补给困难,石聪不敢恋战,遂率部北撤。

东晋朝廷得知石聪退兵,终于松了一口气,王导也随即卸任大司马之职。

为了防范后赵再次南侵,庾亮采纳建议,决定切断涂水(今滁河)上游,造成泛滥形成“涂塘”,以此阻碍敌军行进。

消息传至寿春,祖约痛心疾首:“寿春位于涂塘以北,朝廷为防赵国南下竟不惜牺牲寿春,这分明是在抛弃我!”由此,祖约对庾亮的不满进一步加深。而对苏峻派兵击退石聪一事,祖约却心存感激,频繁与其使者往来联络。

次年,即公元327年,东晋内部爆发了苏峻、祖约之乱,这是后话。

石虎被迫离开邺城,石瞻击败刘续占据兰陵

话说后赵的中山公石虎,自公元313年四月攻下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村),担任魏郡(河北省临漳县)太守,至今已有十三载。这十三年间,石虎四处征战,为后赵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石勒称王建立后赵之后,石虎被封为中山公,早已不再是普通的太守。然而,他却一直保留着魏郡太守的身份,驻守邺城。多年来,石虎在邺城的地位几乎与石勒在襄国相当,仿佛将邺城当作了自己的独立领地。然而,如今有人开始计划让石虎搬离邺城。

到了公元326年十月,石勒的右长史程遐向石勒进言道:“邺城有三台之险,曹操正是凭借此地奠定了基业。臣认为大王应当在邺城修建宫殿,以便随时前往居住。”

石勒心中也有这样的想法,但仍有顾虑,说道:“十四年前,我以襄国为都城,第二年中山公石虎便攻克了邺城。我任命中山公为魏郡太守,他在邺城驻守已经十三年了。现在我要在邺城修建宫殿,中山公石虎恐怕就无法继续在此驻守了。那派谁来驻守邺城呢?”

程遐早已胸有成竹,回答道:“世子(石弘)今年十三岁,让他镇守邺城并入住皇家宫殿,岂不是非常合适?”

石勒听后非常高兴,说道:“你所说的话正合我意。大雅(石弘字大雅)喜好文学,确实需要历练一番。我可以命令驻扎在豫州的骁骑将军王阳北上邺城,辅佐大雅。王阳是当年跟随我的十八骑之一,文武双全。”

程遐点头附和道:“大王所言极是,大雅定能为大王守住襄国的南大门。”石勒也点了点头。

接着,程遐又问道:“中山公已经在邺城驻守了十三年,如今要让他搬出去,大王是否应该亲自召见中山公,商讨此事?”石勒再次点头表示赞同。

几天后,中山公石虎从邺城出发向北前往襄国拜见石勒。

石勒在府邸内以家人的身份接见了石虎,并与他共进餐食。席间,石勒笑着说道:“十三年来,季龙自攻克邺城起便常年征战在外,我的天下建立,你功不可没。”

当时三十二岁、身经百战的石虎听后心中颇为得意,但并未言语。石勒接着说道:“如今我的疆域北达草原,南至淮河,东临大海,西边与刘曜的赵国接壤。晋朝原有的十九州中,我已占据八州。而你驻守的邺城早已不再是十三年前的边陲之地。我打算在邺城营建都城,并重新修筑三台。”

石虎听闻此言大喜过望,回应道:“叔父所言极是!重修邺城三台之事,就由季龙来督造吧,无需叔父操心。”

然而石勒却摇头笑道:“我已经采纳右长史程遐的建议,在邺城宫殿竣工之时,将派遣大雅前往镇守。至于季龙,你可以到襄国来,我会在襄国为你建造一座中山公府。”

石虎闻言面色骤变,心中波澜起伏,一时之间无言以对。

石勒则继续笑着说道:“季龙有何顾虑?到襄国为官,入驻中山公府,难道你还留恋那小小的魏郡太守之职吗?你应该与我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成为我的左膀右臂。”

石虎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答道:“季龙愿听从叔父安排。”

石勒听后哈哈大笑:“十三年来,季龙一直为我在外征战,现在也该定居襄国,早晚与我共商国事了。”

石虎很快结束了用餐,说道:“季龙这就返回邺城做些准备。”石勒也不挽留,只是目送石虎离去。

石虎返回邺城后,满心都是不悦与不满。他本就不愿离开这座自己经营多年的城池。十三年来,石虎一直以邺城为据点,行事自由自在,无人干涉。然而,一旦迁往襄国,他的权力势必会受到无形的限制。石虎认为这一切都是程遐的主意,因此对程遐怀恨在心,并暗暗发誓一定要找机会报复。

当宫殿开始修建时,石虎仍以准备不足为借口,迟迟不愿全家搬迁至襄国。但随着宫殿完工,三台也开始重修,石虎最终不得不带领家人北上襄国。抵达襄国后,他入住中山公府。

当晚,石虎便派遣十余名亲信卫士秘密潜入程遐家中,对其妻女施以暴行,将她们悉数侮辱,抢夺财物后扬长而去。

另一边,石弘被委派镇守邺城。石勒为他配备了万名精锐禁军,并将车骑大将军所统辖的五十四营兵马全部交由石弘指挥。此外,石勒还派遣骁骑将军、门臣祭酒王阳前往邺城协助石弘治理。作为门臣祭酒,王阳主要负责处理胡人的诉讼事务,而此次他则是以统管六夷的身份辅佐石弘。

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是石勒十八骑中的一员,而且自“十八骑”这一称谓首次出现以来,王阳的名字始终位列第一。这不禁让人猜测,在十八骑中,王阳或许是石勒最为信任的人。

然而,从史书记载来看,王阳并非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其官职也算不上最高,更没有显著的攻城略地之功。即便如此,他能够被委以辅佐世子石弘镇守邺城的重任,足以证明王阳仍是石勒极为器重的心腹之人。

遗憾的是,王阳前往邺城辅佐石弘,成为了史书中的最后一次记载。此后的王阳究竟遭遇了什么,已无从知晓,或许他英年早逝。

假如王阳能够持续辅佐石弘,也许后来就不会发生石虎逼迫石弘退位的事件。话说回来,后赵与东晋的大致边界以淮河为分界线。

然而,近期淮河以东的徐州地区再度陷入动荡。尤其是兖州、豫州与徐州三州交界的区域,局势尤为不稳,时常有郡县宣称反抗后赵的统治。与此同时,东晋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将领频繁深入这一地带,试图夺取后赵的领土。

例如,东晋新任命的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太守王羡,并未前往司州境内的河南郡就职,而是悄然进入豫州弋阳郡邾城(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此外,东晋徐州彭城国内史刘续更是北上攻占了后赵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苍山县)。

这些军情上报至后赵王石勒处,自然令他大为震怒。石勒随即下令,派遣驻扎在徐州一带的将兵都尉石瞻率领部队平定邾城的王羡以及兰陵的刘续,务必收复失地。

公元326年的寒冬腊月,后赵将兵都尉石瞻接到襄国传来的旨意后,立即率领部队出发。他计划首先攻打东晋河南郡太守王羡所驻守的邾城。邾城,这片土地曾是春秋时期邾国的所在地,战国时又被称为邹国,孟子正是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然而,当王羡得知石瞻前来进攻的消息后,却选择坚守不出,不敢贸然迎战。

石瞻随即下令攻城。邾城不过是个小县城,地势平缓,缺乏坚固的防御工事,因此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便被石瞻迅速攻克。王羡见状,仓皇从后门逃离,而石瞻则稍作休整后继续南下,目标直指兰陵。

两年前,东晋徐州彭城国内史刘续曾在与石瞻的交锋中落败。如今,趁着石瞻率军离开徐州的机会,刘续率部北上进入兰陵,意图巩固东晋对徐州北部的控制。

然而,当石瞻再度挥师南下时,两人再次狭路相逢。

面对勇猛无敌的石瞻,刘续深知自己难以匹敌,于是依托兰陵境内的石城山设防,企图凭借地形优势抵御强敌。

然而,石瞻毫不畏惧,刚抵达石城山便策马冲锋,率先向刘续发起攻击。刘续披挂上阵,带领数员将领出迎。双方交战数十回合后,刘续渐渐不支,被迫下令撤退。石瞻乘胜追击,指挥军队展开猛烈攻势,最终大败刘续,成功攻克兰陵城。

到了公元326年年底,后赵成功收复了徐州北部的各个郡县。此时,后赵王石勒决定暂时停止军事行动,转而专注于内政建设,尤其是关注由王波制定的选官制度改革。

次年,即公元327年,后赵境内几乎没有任何重大战事记载,仅在年底派遣石虎北伐代王拓跋纥那。

公元328年对于后赵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年初,后赵境内出现了祥瑞之兆,石勒借此机会正式更改年号,为后赵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正式纪年体系。这一重要事件源于石勒接见了一位多年以前曾对他有恩的老友,从而引发了改元之举。

在后赵的疆域内,有一段关于石勒与他的旧恩公师欢的故事。师欢,乃是冀州平原国茌平县(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的一位地方官员,而他与石勒之间的情谊可以追溯到二十四年前。

那时,石勒曾因命运多舛沦为奴隶,被卖至地主师欢家中为奴,每日辛勤劳作,耕田种地。

然而,师欢却从未将石勒视作普通的奴隶。他察觉到石勒非同寻常,不仅善待于他,还给予了他自由。这份恩情,石勒一直铭记于心,未曾忘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茌平县已归属后赵管辖,而师欢也升任该县县令。

随着后赵的崛起,石勒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一代雄主。

当得知师欢来到襄国的消息时,石勒内心满是喜悦,毕竟故人重逢总是令人欣慰。但这次师欢前来,并非有求于石勒,而是另有目的。

话说一日,后赵王石勒正在建德殿处理政务,忽闻殿外传来通报:“冀州平原国茌平县县令师欢求见!”石勒听罢,心中大喜,连忙吩咐道:“快请恩公入内!”

片刻之后,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缓步走入殿中。只见他怀抱一只全身漆黑的兔子,神色从容。

石勒见状,急忙起身相迎,面带笑容说道:“多年未见恩公,孤甚是想念!此次恩公远道而来,应当在襄国多住几日,好让孤与您畅叙旧情。”随即,他命左右侍从为师欢准备坐垫。

待师欢落座后,石勒也随之坐下,语重心长地说道:“二十四年前,孤尚为奴隶,蒙恩公厚待,从未以奴隶相待,此恩此情,孤永生难忘。今日恩公驾临襄国,想必定有要事相商,请直言无妨,孤必全力相助。”

师欢怀抱着一只黑兔,略显吃力地向石勒行礼,说道:“大王,老臣此次前来确实有要事相告。在老臣所在的茌平县,出现了这样一只极为罕见的黑兔。它全身毛色纯正,无一丝杂色,性情温顺乖巧,见到老臣也毫不惊慌逃窜。老臣认为这只黑兔乃是上天赐予的吉祥之物,定要亲自呈献给大王,因此不辞辛劳赶路数百里来到襄国。”

石勒听后连忙吩咐左右将黑兔呈上。当他接过黑兔时,也不禁对其喜爱有加,面露喜色地说道:“此兔确实世间少有,孤十分喜欢。来人啊,重重赏赐这位恩公!”

这时,右长史程遐等人上前对石勒说道:“恭喜大王!如今我赵国疆域辽阔,北至茫茫草原,南达淮河之畔,幽、并、冀、青、兖、司、豫、徐八州尽归大王所有,中原富饶之地皆为我朝囊中之物。而今又见如此祥瑞之兆,可见大王取代晋室建立新朝的日子已为期不远。臣恳请大王借此良机更改年号,以彰显这祥瑞之象。”

石勒听罢心中甚是欢喜,当即下令传旨,将咸和三年改称为太和元年。要知道,咸和本是东晋所用的年号,而太和则是后赵的第一个正式年号。

太和元年,即公元328年,也是石勒称赵王的第十个年头。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