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平定了卢循之乱后,刘裕开始着手清除潜在的威胁。一个隐秘的目标逐渐在他心中形成。正如俗话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而桓玄的命运让刘裕明白,英雄才能成为开国皇帝。北伐成为了他用武力证明自己的机会。
领袖只能有一个,刘裕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了孙恩、消灭了桓玄、北伐南燕,并大败卢循,多次挽救了东晋朝廷,最终被任命为太尉。然而,要成为真正的领袖,他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此时,他的敌人不再是外来的威胁,而是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
何无忌战死,孟昶自杀,剩下的主要威胁只剩下刘毅和诸葛长民。刘毅在桑落洲一战中惨败,声望大减,刘裕趁机剥夺了他的豫州刺史职务,迫使他离开姑孰,先到江州,再转任荆州刺史。
刘毅自视甚高,刚愎自用,曾豪言壮语道:“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他认为自己在京口起义中的功劳不亚于刘裕,但刘裕却掌握了中枢权力,而他只是一名边将,心中颇为不满。每当阅读史书时,看到蔺相如三让廉颇的故事,他总是感叹这绝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
显然,刘毅将自己比作蔺相如,而把刘裕视为廉颇。事实上,刘毅的确比刘裕更有文采,毕竟刘裕并不擅长读书。在刘裕凯旋归来,晋安帝为他举办庆功宴时,刘毅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当场赋诗:“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
正因为刘毅的文雅和才华,许多名门望族都愿意与他交往,谢混和高平郗氏的郗僧施便是他的铁杆支持者。郗僧施是郗鉴的曾孙,郗超的儿子。
在刘毅担任荆州职务后,郗僧施宁愿放弃对京都建康的丹阳尹一职,转而担任南蛮校尉。刘毅对此表示:“昔日刘备得诸葛亮,犹如鱼得水,我们亦是如此。”
然而,刘毅的傲慢与结党营私的行为最终触动了刘裕的底线。尽管刘裕努力争取高门士族的支持,但许多名门望族却纷纷转向支持刘毅,这使得刘裕决心采取行动。刘裕表面上不动声色,任由刘毅肆意妄为。
刘毅不仅管辖荆、宁、秦、雍四州,还要求兼管交、广二州;随后又请求刘裕派遣郗僧施和毛修之到荆州任职,并将原豫州的文武官员及江州士兵带到荆州,独断专行地安排亲信。面对这一切,刘裕总是默许,实际上则暗中筹备铲除刘毅的计划,精心挑选了王镇恶和蒯恩两位将领作为先锋。
王镇恶是王猛之孙,出生于五月初五。按照当地风俗,五月被视为不吉利的月份,因此家人并不高兴。然而,王猛看过孙子后说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孟尝君也是在这个月出生的,并成为了齐国的宰相,这个孩子也将振兴我们的家族。”于是给他起名为“镇恶”。
由于关中地区的战乱,王镇恶随叔父王曜来到晋国,并定居于荆州。他热爱阅读兵书,热衷于讨论国家军事大事。虽然骑马射箭并非其所长,但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果断决策的能力,是一位出色的儒将。
在北伐南燕的过程中,有人向刘裕推荐了王镇恶。
王镇恶口才出众,善于应对,具备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初次见面交谈后,刘裕便察觉到他的非凡之处,留他在府上过了一夜。
次日清晨,刘裕对众将领说道:“镇恶乃王猛之孙,将门出将!”随后任命他为参军。在北伐南燕及追击卢循的战斗中,王镇恶屡立战功。
当刘裕计划讨伐刘毅时,王镇恶主动请缨:“若刘公讨伐西楚,请赐予我百艘战船作为先锋!”刘裕欣然同意,并让他与蒯恩一同担任先锋。
蒯恩也是由刘裕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出身卑微。在孙恩起义期间,他曾是县里派给刘裕北府军的一名马夫。
蒯恩力气惊人,搬运草料的数量是常人的两倍。每当他把草料放下时,总会叹息:“大丈夫应当弯弓射箭,怎能终日喂马?”这句话被刘裕偶然听到,于是给了他武器,让他参与战斗。从此以后,蒯恩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曾被敌箭射伤左眼,成为独眼将军。
每一场战役结束后,蒯恩总是斩获敌人首级最多的人,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对刘裕忠心不二。
刘裕一直谋划着除掉刘毅。机会终于来了,刘毅身患重病,郗僧施等人担心荆州落入他人之手,劝说刘毅请求朝廷派遣其堂弟兖州刺史刘藩来担任副手。
刘裕假装答应,在刘藩从广陵进京之际,将其与谢混等人一并逮捕,并逼迫他们自尽。这样,刘裕顺利地铲除了潜在的威胁。
王镇恶与蒯恩假装刘藩率领西征部队,带领一百艘战船作为先锋先行出发。刘裕则率领大军紧随其后,并向王镇恶下达了行动指示:“一旦发现战机便立即出击;若无战机,则焚毁敌军船只,在江中驻扎等待主力部队的到来。”
王镇恶的先锋部队昼夜不停地行进,迅速抵达距离江陵城仅二十里的位置,而荆州方面对此毫无察觉。
在豫章口登陆时,王镇恶命令每艘船上留下一两名士兵负责击鼓,并在船上插满旗帜,同时派遣兵力去焚烧荆州方面的战船,然后率领主力部队沿着陆地快速推进,突然出现在江陵城前。接着,王镇恶和蒯恩兵分两路直奔府衙,此时长江之上火光冲天,战鼓声震耳欲聋。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刘毅仓促组织军队进行反击。王镇恶一边指挥士兵放火,一边宣称刘太尉已经到达,他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尽管身中五箭且长矛断裂,仍然奋勇杀敌不止。
虽然王镇恶并不会武艺,甚至骑马都不稳当,更不用说拉弓射箭了,但他每次作战都冲锋陷阵,这说明命运总是垂青那些勇敢的人。真正的勇敢并不在于拥有高强的武艺,而是敢于面对任何危险而不退缩的精神。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荆州士兵逐渐撤退,而刘毅的亲兵依旧在奋力抵抗。到了深夜,刘毅成功突围离开城市,躲进了牛牧佛寺。然而,寺庙里的僧人们拒绝为这位走投无路的将军提供庇护。
佛寺本应是赎罪之地,俗世中的圣土,佛祖宽恕所有犯错之人。
几年前,牛牧佛寺曾收留过一位桓家成员,结果寺庙的住持被刘毅杀害。命运弄人,因果报应不爽,佛祖似乎借此告诉刘毅一个道理:能饶人时且饶人。
刘毅长叹一声,心想向昔日的战友磕头求饶绝非他所愿,大不了就是一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他轻蔑地看了一眼高大的佛像,心中暗想:你不肯收留我,那我就在此自尽,看看你如何度化众生。一根绳索,一副身躯,生命竟是如此简单。
胜者为王败者寇,刘毅陷入绝境后,自缢身亡。次日,当地百姓发现了他的尸体并报告了官军。随后,官军将刘毅的遗体拖至集市示众,并斩首示威,其家族中的子侄们也未能幸免,均遭诛杀。
江陵城平定后的二十天,大军才抵达。
刘裕看着刘毅的首级,就像看到了桓玄的头颅一般,这些人不过是他向上攀爬的阶梯,阶梯有多长,他的地位就有多高。
王镇恶不愧是卓越的将领!他善于捕捉战机,巧妙地布置伪装,以少胜多,展现出非凡的战术才能和勇敢精神。然而,这也暴露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
在北伐战争中,王镇恶充分发挥了他的快速突袭战术,最终一战成名。然而,性格上的缺陷也为他后来令人惋惜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刘毅被杀后,在京口同时起事并仍在朝廷中掌握大权的,就只剩下为人骄纵贪婪的诸葛长民一人。
当刘裕征讨荆州时,为了表示对诸葛长民的信任,让他负责朝廷事务。
刘毅死后,兔死狐悲,诸葛长民感到自己也难逃厄运。他对亲信说:“前年诛彭越,今年杀韩信。我的大祸就要来了!”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诸葛长民去见刘穆之,试探他的态度:“人们都说太尉对我有意见,为什么会这样?”
刘穆之立刻安慰他说:“相公(刘裕担任太尉成为实际的宰相)溯流远征,把老母和幼子托付给你,如果有一点不信任,怎么会这么做呢?”听到这番话,诸葛长民才稍微安心了一些。
弟弟诸葛黎民极力劝说他趁机发动起义,但诸葛长民却犹豫不决,内心矛盾重重,日夜不安,常常自言自语叹息道:“贫贱时常常渴望富贵,然而一旦富贵却又面临危机。即便今日回到丹徒做个普通百姓,也难以实现啊!”
经过深思熟虑,诸葛长民写了一封密信给刘敬宣,信中写道:“盘龙(刘毅的字)凶狠专横,最终自取灭亡。异端即将消失殆尽,世道将趋于平稳,若要共享荣华富贵,请与我共同谋划。”
然而,刘敬宣并无谋反的胆量,他在回信中写道:“下官自从义熙年间(刘裕掌权时期东晋的年号)以来,已拥有三州七郡,时常担忧福分过多而灾祸随之而来,总想避让以求平安,对于富贵之事,实在不敢奢望。”并将诸葛长民的信件转交给了刘裕。
刘裕看过信后,只是淡淡一笑,说道:“阿寿(刘敬宣的小名)果然没有辜负我的信任。”
面对这最后的障碍,刘裕决定除掉诸葛长民。他并未随大军一同返回,而是趁着夜色乘坐轻舟悄无声息地回到了东府。
次日清晨,满朝文武官员在江边迎接大军归来,却未见到刘裕的身影。
诸葛长民心中焦急,急忙前往东府拜见刘裕。刘裕邀请他一同就座,并屏退了左右侍从,两人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刘裕甚至谈起了自己平生的经历和抱负,这让诸葛长民感到非常高兴,完全没有了戒备之心。事先埋伏在幔帐后面的武士丁旿突然出现,从背后一刀结束了诸葛长民的性命。
刘裕成功地除掉了诸葛长民,并削弱了司马宗室的势力。许多支持晋朝的实力派人物,如司马休之、鲁轨和鲁宗之等人,都逃到了后秦。通过这些行动,刘裕巩固了自己对朝廷的掌控。
晋安帝授予刘裕中外大都督的头衔,使他掌握了全国的军事权力,享有特殊待遇,包括佩剑上殿、入朝无需疾行、朝拜时不必报名字等特权,确立了他作为实际领导者的地位。
刘裕具有识别人才的能力,擅长指挥将领,这一点比曹操更为出色。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批评曹操:"任用李服却遭到背叛,委以重任给夏侯氏却遭遇失败"。曹操用人不当可能源于其过度猜忌的性格,这导致他在亲自领军作战之外难以取得胜利。
刘毅、何无忌等人与刘裕处于同等地位,因此不在刘裕直接指挥之下。然而,刘裕所提拔的人才,例如孙处和沈田子,他们率领少量部队迅速攻占了番禺;王镇恶和蒯恩则带领百艘战船平定了荆州。
这只是开始,另一位杰出的将领朱龄石也加入了征讨蜀国的行列。
益州的谯纵成了刘裕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他一生征战无数,几乎每战必胜,无论是亲自上阵还是派遣将领出征,都所向无敌。然而,在刘敬宣率军伐蜀时却未能如愿取胜,无功而返。
益州原本属于东晋的疆域,当刘裕起兵复兴晋朝时,益州刺史毛璩曾出兵协助,共同铲除了桓玄。然而,这一举动却给毛璩带来了灭顶之灾。
毛璩调动了三万蜀军顺江东下,以支援晋军对抗桓氏残余势力。但这些来自四川的氐族士兵不愿远离家乡参与战争,于是发动了叛乱,并推举谯纵作为他们的领袖。
有人为了争夺王位不惜拼死搏斗,也有人为了拒绝王位险些丧命。或许有人会问,世上真有如此“愚蠢”的人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人就是谯纵。在他看来,成为帝王并非什么美差,而是一份苦差事。
谯纵是四川本地人,在军队中担任参军一职,性格温和、待人友善。尽管被拥戴为王,但他内心畏惧权力,缺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野心。
赵匡胤策划了著名的陈桥兵变,而谯纵对此事毫不知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拥戴,谯纵多次拒绝,并通过鞠躬和跪拜表达自己的谦逊态度,最终甚至选择投水自尽以表明自己无意称王。然而,他的这种谦逊反而赢得了士兵们的喜爱和支持,他们将他从水中救出并推举为首领。
没想到的是,这次兵变最终取得了成功,攻入成都后,谯纵杀死了毛璩,并自立为成都王,宣布脱离东晋的统治,转而向后秦效忠。
后秦皇帝姚兴任命他为蜀王,这一举动引发了蜀地的混乱,毛氏家族也因此遭到灭门之灾。为了复仇,曾击败桓玄的功臣、白帝城守将毛修之积极鼓动刘裕派遣冠军将军刘敬宣率领五千兵马征讨蜀地。
进攻成都的主要路径有两条:内水(即涪江)与外水(即岷江)。其中,外水直接通往成都,而内水则需经过绵阳再转陆路才能抵达成都。
起初,刘敬宣的军事行动进展顺利,他派遣两千兵力在外水制造假象进行佯攻,自己则亲率主力部队经由内水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至遂宁郡的黄虎。然而,他的战术意图很快被蜀军识破,谯纵麾下的大将谯道福在黄虎坚守阵地长达六十多天,双方共进行了十余次大小战斗,之后便采取防御策略不再主动出击。
由于向姚兴求援,后秦的援军即将赶到。与此同时,晋军因粮食短缺及疾病蔓延导致大量士兵伤亡,刘敬宣无奈之下只得撤军。
刘敬宣是刘裕极力推荐的将领,但因为伐蜀失利,刘裕的威望受到了损害。此时,刘毅抓住机会,对与刘裕关系密切的刘敬宣进行了打击报复。
刘敬宣和刘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主要源于一句评价。早期,刘毅曾在刘敬宣的麾下担任参军。当时有人向刘敬宣推荐刘毅,称赞他为当代的英雄豪杰。
然而,刘敬宣对刘毅的看法却相当客观且直言不讳:“真正杰出的人才应当具备宽广的心胸和气度。刘毅表面上看似宽容大度,但实际上心胸狭窄,自视过高,总是渴望超越他人。即便他将来掌握了大权,也必然会因为傲慢而招致灾祸。”
在父亲刘牢之去世后,刘敬宣逃亡至江北。
后来京口发生起义,刘敬宣得以回到江南。
刘毅始终记着刘敬宣当年的那句话,便派人对刘裕说:“刘敬宣并未参与京口起义,那些平定叛乱并立下战功的将士才有资格论功行赏。像刘敬宣这样的官员,应该排在后面。如果你念及旧情,不妨给他一个闲散的职位即可。让他做郡守已经太过优厚,若让他担任一方大员,简直令人难以接受。”
面对这些压力,刘敬宣愈发感到不安,主动上表请求解除职务。朝廷最终任命他为宣城内史。
刘裕派遣刘敬宣攻打蜀地,本意是想让他有所建树,却未曾料到结果适得其反。刘毅突然发难,对刘敬宣进行严厉指责,并要求按照军法处置他。尽管刘裕多次为刘敬宣辩解,幸亏何无忌站在刘裕这边,他对刘毅说道:“怎能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国家的公正呢?”战争胜负乃兵家常事,若是一有失利就处决将领,以后谁还敢领军作战呢?私情归私情,公义归公义,刘毅这才作罢。
当晋军因为粮食耗尽而撤退时,谯纵命令将益州刺史毛璩、梁州刺史毛瑾等人的棺木投入长江,让它们顺流而下,以此来羞辱对手。
卢循发动叛乱之际,谯纵联合后秦军队进犯襄阳。正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谯纵这个名字被刘裕牢牢铭记,绝不会轻易放过他。在平定荆州之后,刘裕准备与谯纵清算总账。
益州对于北伐战略而言是一个关键环节,必须将其收复,但选择伐蜀主将成了一个难题。不同于曹操凡事亲力亲为的做法,刘裕深知作为领导者,善于用人更为重要。
趁着平定荆州的机会,刘裕不顾众人反对,大胆启用资历尚浅的朱龄石担任益州刺史一职,率领臧熹、蒯恩、刘钟等将领,统率两万大军从荆州进军四川。
朱龄石与桓家子弟自幼便是玩伴,他自小便对武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由于出身于武术世家,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成为了一名武学高手。然而,他的性格却颇为任性,做事常常不计后果。
朱龄石的舅舅蒋氏性格懦弱,毫无能力可言,简直就是个草包,因此朱龄石对他十分不屑。有一次,当舅舅正在熟睡时,朱龄石竟用一寸见方的纸片贴在了舅舅的枕头上,然后手持刀具,在八九尺开外向那纸片投掷,每一击都能精准命中目标,吓得舅舅大气都不敢出,只能任由外甥展示其飞刀绝技。
更过分的是,朱龄石发现舅舅头部长了个大瘤子后,竟趁着舅舅熟睡之际,用刀去割那个瘤子,结果导致舅舅当场死亡。
刘裕推翻桓氏家族后,任命朱龄石为参军。在江乘之战中,朱龄石对刘裕说:“我家一直受到桓家的恩惠,所以我不能与桓家人兵戎相见,我愿意跟随队伍之后。”
刘裕认为他很有义气,也就没有勉强他。
如今,刘裕将伐蜀的重大任务交给了朱龄石,即便是官职比他高很多的刘裕妻弟臧熹也得听从他的指挥。
在伐蜀前夕,刘裕和朱龄石共同商讨西进的战略。
刘裕分析道:“之前刘敬宣从内水进攻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而撤退。按理说,我们这次应该从外水进军,敌人肯定以为我们会采用奇袭战术,仍然会从黄虎发起攻击。这样一来,他们会集中重兵防守涪城以防备内线进攻,如果我们选择走内水,正好落入他们的圈套。所以,我们应该以主力部队从外水直取成都,同时派出佯攻部队从内水出击,这才是击败敌人的妙计。”
为了防止军事机密泄露,临行前,刘裕交给朱龄石一封密封的信件,并叮嘱道:“到达白帝城后再打开。”
在公元413年的六月,朱龄石带领军队到达了白帝城,并打开了刘裕事先留下的秘密指令。
指令内容为:“各部队需分头行动,主力从外水向成都进军,臧熹率军从中水进攻广汉,另外派遣年老体弱的士兵乘坐十几艘大型战船,沿着内水前往黄虎。”
朱龄石依照刘裕的指示,派主要兵力由外水攻向益州,臧熹则从中水向广汉发起攻势,同时安排了一些老弱士兵乘坐十多艘大船,佯装成大军,沿内水向黄虎行进。
正如刘裕所预料的一样,蜀国将领谯道福率领重兵驻守涪城,以抵御可能来自内水方向的攻击。
然而,由于策略上的失误,蜀军已陷入败局。
晋军迅速推进至平模,距离成都仅两百里之遥。此时,平模有超过一万蜀军,在岷江两岸筑起了坚固的防线。朱龄石采纳了刘钟的建议,抓住时机发动突袭,首先攻克了北岸的堡垒,随后又攻下了南岸的据点。
晋军弃船登陆后继续向成都进军,与此同时,臧熹在牛脾击败并斩杀了蜀将谁抗之,导致蜀军在打鼻山溃败。两路晋军深入蜀地,沿途各蜀军营地纷纷闻风而逃。
谯纵感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他其实早就预料到了会有这一天的到来。用一条生命换取八年的荣华富贵,这究竟是值得还是不值?当他把腰带悬挂在树梢的那一刻,他领悟到一个真理:平平安安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个道理他并非不懂,只是命运似乎总爱戏弄那些明白事理的人。
朱龄石率军攻入成都,益州再次归入东晋的版图。借由这次西征的机会,刘裕将东晋的势力范围重新扩展至西南地区,对后秦国的关中政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逐步实施着他统一中国的宏伟计划。
一场伟大的北伐即将拉开帷幕,然而西北的七个政权却毫无察觉,依旧在为争夺古老的河西牧场而争斗得不可开交。
为了牵制后秦的军事力量,益州刺史朱龄石派遣使者前往凉州,向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传达了大晋朝的威严与德政,从而拉开了外交战和北伐的序幕。
然而,这位聪明绝顶的匈奴族领袖立刻洞悉了刘裕的真实意图,并迅速向晋廷呈递奏章:“听闻车骑将军刘裕正秣马厉兵,准备清扫中原,这无疑是上天对大晋的恩赐,降下了如此杰出的辅臣。臣愿意作为右翼,协助清除外敌。”
晋廷期望沮渠蒙逊能主动进攻后秦并不现实,毕竟他以狡黠著称。
也许有人会好奇,凉州不是属于后凉吕光的领地吗?那么沮渠蒙逊又是谁,他是如何掌控这片富饶之地的呢?
赢得战争不仅依赖于武力,智慧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丝绸之路上,曾上演过一个充满真实、野蛮、残酷以及阴谋的故事。七只野兽为争夺一块肥肉而相互撕咬,最终却是那只看似弱小的狐狸从中获利。
当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但河西走廊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和平与稳定。
自前凉覆灭之后,前秦接管了凉州,这里成为了汉人、氐人、羌人、铁弗匈奴人、卢水胡匈奴人、乞伏鲜卑人以及秃发鲜卑人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他们在这片沙漠与草原、山川与河流交织的土地上和谐共处。
淝水之战的号角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战斗欲望。曾经平定西域叛乱的大英雄吕光,一度征服凉州,凭借其英勇和威望暂时平息了那些渴望荣耀的心。然而,英雄终会老去,再伟大的人物也有迟暮之时。
五十八岁的吕光已无力控制各族日益增长的野心。这时,一个名叫秃发乌孤的鲜卑人,怀着对祖先荣光的深切怀念,立下誓言要重振家族的辉煌。
秃发乌孤的祖先是北部鲜卑的一支,与拓跋鲜卑同宗,"秃发"是"拓跋"的另一种发音。他的八世祖秃发匹孤是北魏圣武皇帝诘汾的长子。由于力微继承了部族,秃发匹孤愤而率领部落从塞北迁徙至河西,并在此定居繁衍。
到了秃发树机能这一代,他多次击败晋军,几乎占领了整个凉州。晋武帝为此寝食难安,派兵围剿,最终树机能被晋将马隆所杀。尽管如此,秃发鲜卑依然在河西故地继续生存和发展,直至今日。
部落首领传到秃发乌孤手中时,他接受了后凉天王吕光的任命,成为后凉国冠军大将军和河西鲜卑大都统。在他的领导下,为吕光征服了许多部落,并在廉川筑起了坚固的城堡。
秃发乌孤登上廉川大山,极目远眺,心中涌起对祖先辉煌事业的无限感慨,不禁潸然泪下,并立下宏愿:要扫平各部,统一凉州!
在随后的日子里,秃发乌孤四处征战,迫使凉州南部众多小部落纷纷归降。当吕光派遣使者前来任命他为左贤王时,实力渐增的秃发乌孤毅然拒绝了这一任命。他对使者直言不讳地说:“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秃发家族的土地,吕光算得了什么?他的那些儿子和外甥们个个残暴无道,让我听命于他们,绝不可能!回去告诉吕光,我秃发乌孤现在是王了!”
于是,秃发乌孤自封为大单于、西平王,不再接受后凉国的管辖,在乐都建立了属于秃发鲜卑族的都城,从而点燃了争夺凉州统治权的战火。
吕光闻讯后勃然大怒,立即派遣军队进攻这个敢于反抗的第一个部落。然而,在街亭一战中,凉军却遭受惨败。
就在秃发乌孤满怀壮志准备进一步拓展势力之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在一次饮酒过度后不慎从马背上跌落,导致肋骨断裂。
即便如此,当他被侍卫扶起时,仍不忘以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境:“差点让吕光父子高兴坏了。”
尽管如此,最终还是令吕光父子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这位英勇豪迈的鲜卑领袖由于伤势过重,不久便去世了。
之后,秃发乌孤的弟弟秃发利鹿孤继承了他的位置,但三年后也因病离世。
紧接着,利鹿孤的弟弟秃发傉檀登上了王位,自称凉王,历史上称其建立的国家为南凉。
吕光深知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内部。尽管秃发鲜卑的叛乱只是小问题,但家族内部的争斗才是真正的致命伤。可惜他的儿子们未能理解这一点,最终导致了后凉政权的覆灭。
在临终之际,吕光再三叮嘱他的孩子们要团结一致,不要内斗,共同应对困难,否则将面临大祸。然而,他去世不久,长子吕纂便逼迫嫡子吕绍自尽,自己登上了王位。
没过多久,吕光的侄子吕隆和他的兄弟又杀死了吕纂,吕隆随即称王,成为后凉的新统治者。
吕氏家族内部的纷争不断,使得凉州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各族百姓纷纷拥立自己的领袖,割据一方。一时间,竟有四个凉国同时并存的局面出现。
除了南凉之外,汉人拥立了陇西名门望族敦煌太守李暠为凉公,控制了酒泉、敦煌、玉门和安西等地,建立了西凉政权。李暠去世后,其子李歆继位。
与此同时,卢水胡匈奴人在沮渠蒙逊的领导下,先拥立了吕光的将领段业为凉王,随后又将其杀害,占据了张掖地区。沮渠蒙逊自封为凉州牧,史称北凉。沮渠这一姓氏源自匈奴左沮渠官职,因此北凉实际上是一个由匈奴族建立的王国。
沮渠蒙逊与那些野蛮的匈奴人截然不同,他广泛阅读史书,对天文颇有研究,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且机智灵活的人物,在凉州犹如一只狡猾的狐狸。
在建国初期,他表面上臣服于南凉以避免冲突,暗中却默默地积蓄力量。在他的领导下,原本势力最弱小的卢水胡匈奴人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南凉、西凉和北凉三国都试图争夺凉州的正统地位,它们都将目光聚焦在凉州的治所——后凉国的首都姑臧城(今甘肃武威)上。
在这场激烈的争斗中,周围的三个政权也卷入其中,包括后秦、西秦以及由匈奴族建立的大夏国。大夏国的国王赫连勃勃则像是一头嗜血成性的凶残恶狼。
赫连勃勃,这个名字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匈奴大夏国的创建者,不仅器识高远、风骨独特,而且在南北朝时期以其英俊的外貌闻名于世。
据说,后秦皇帝姚兴见到他时便为之倾倒,而宋高祖刘裕听到他的事迹也感到震撼。然而,这位英武的开国君主却有着狂妄自大、嗜血成性和残忍凶狠的一面。他的一生就像那座矗立在沙漠中的统万城一样,虽然辉煌一时,但最终被历史的黄沙所掩埋。
匈奴族建立的国家并不多见,除了匈奴汉国、匈奴前赵和匈奴北凉之外,还有匈奴夏国。这位匈奴夏国的开国皇帝原本名叫刘勃勃,是刘卫辰的小儿子,曾从拓跋鲜卑骑兵的追杀中侥幸逃脱。
在铁弗匈奴五千人惨遭屠杀并抛尸黄河的事件中,刘勃勃奇迹般地从死人堆里爬出,逃到了鲜卑人的薛干部落。
魏王拓跋珪曾派人向薛干部落索要刘勃勃,但部落首领太悉伏坚决拒绝,并表示宁愿与刘勃勃一同赴死也不愿将他交给魏国。随后,太悉伏为了保护刘勃勃,派遣侄子叱干阿利陪同他投奔了后秦附属部落的没弈干。
没弈干的女儿对这个历经磨难的男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刘勃勃不仅组建了家庭,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太悉伏却因帮助他而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他的部落被拓跋骑兵几乎全部歼灭。
尽管如此,拓跋珪并没有停止追捕刘勃勃的步伐,继续派遣军队进行围剿。在这种情况下,没弈干与刘勃勃一起逃往长安避难。刘勃勃感慨于世界的黑暗与现实的残酷,并认为世界是无情且冷酷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世界上还有美好的一面,比如他那上天赐予的出众外貌。
刘勃勃天生容貌俊美,比南燕国的金刀太子慕容超还要英俊潇洒,他身高八尺五寸,腰围十围,口才极佳,举止优雅。
在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许多以美貌著称的男性,如南朝的潘安,因其美貌让路人纷纷投掷水果到他的车上;还有被称为“小璧人”的卫阶,他们几乎可以稳居古代美男子排行榜前列。
北方民族也不乏美男子,例如慕容冲、慕容超、赫连勃勃等,还有戴着面具来遮掩自己迷人面容的兰陵王,每一位都英气逼人,各具风采。这些人物的故事和魅力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人们好奇地打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难道上天将所有的美男子都降生在了这个时代?实际上,并非那个时代的美男子特别多,而是当时的人们特别崇尚美丽,尤其是男性的美貌。
后秦的皇帝姚兴第一次见到刘勃勃便对他产生了好感,对他的宠爱甚至超过了那些功臣和旧部。然而,姚兴的弟弟姚邕却总是说同样的一句话:“刘勃勃不可过于亲近。”
这其中或许有着嫉妒的因素,就像女人会嫉妒他人比自己更美丽,男人则会嫉妒别人比自己更有才华一样。
尽管如此,聪明的姚兴认为自己看穿了弟弟的心理:“刘勃勃具备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才能,我打算让他去守护大秦的边疆,共同平定天下,你怎么能如此猜忌他呢?”
“我已经观察刘勃勃一段时间了。”姚邕回答道,“我发现他对上傲慢无礼,对下手段残忍,对待去留之事也显得轻率随意。他贪婪狡诈,毫无仁义可言,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这样的人,陛下您如此宠信,恐怕最终会成为边疆的祸患。”
姚兴陷入了沉默,他在思考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弟弟姚邕的看法有误。
不久之后,刘勃勃接受了后秦安北将军的任命,负责镇守朔方地区。北疆的五个鲜卑部落以及其他两万多杂族部落都归于刘勃勃的管辖之下。他的职责是召集匈奴的旧部力量,同时监视北魏国的一举一动。
姚兴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决定依靠刘勃勃的才智和铁弗匈奴的力量来巩固后秦北疆的安全,抵御日益强大的魏国。然而,令姚兴意想不到的是,刘勃勃竟然是一个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人。
在后秦于柴壁之战中惨败之后,刘勃勃利用后秦与北魏媾和的机会,以不满为由与姚兴决裂,并抢夺了柔然可汗社仑献给后秦的八千匹骏马。不仅如此,他还借打猎之名杀害了自己的岳父,并收编了岳父的军队。
刘勃勃坚信以残酷应对世界的残酷,这是他的生存之道。除了残酷,他还极其傲慢自大。作为南匈奴的后裔,铁弗匈奴继承了屠谷种的传统。南匈奴进入中原后,自称是汉朝的外孙,改姓刘。但刘勃勃认为匈奴是天之骄子,是大禹的后代,比汉朝更为尊贵,因此不愿继续使用母系的姓氏。
鉴于大禹建立的夏国没有特定的姓氏,刘勃勃决定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的姓氏。他下诏宣布:“帝王乃天之子,其光辉荣耀与天相接,今我改姓赫连氏。”意思是说,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光辉灿烂与天相连,所以取名为赫连。对于旁支后裔,他则赐予“铁伐”这一姓氏,寓意刚强锐利如铁,能够征伐他人。
赫连勃勃自封为大夏天王和大单于,意图复兴大禹的基业,并以朔方作为根据地建立了匈奴夏国,随后对后秦展开了军事行动。
在国家初建之时,夏国的大臣们商议定都之事,最终一致认为高平是最合适的选择:“陛下若要图谋关中地区,必须先稳固根基,让百姓有所归依。高平地理位置险峻,土地肥沃,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然而,赫连勃勃提出了著名的游击战理论,他表示:“如今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兵力尚不充足;姚兴是一时之雄主,其麾下将领忠诚效命,关中暂时难以攻取。如果我们固守一城,敌军必将倾全力来攻,我们人少力薄,难以抵挡。不如利用精锐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当他们救援前方时我们就攻击后方,反之亦然,使敌人疲于奔命,而我们则可以自由获取物资。如此不过十年,岭北、河东的土地都将归我们所有。等到姚兴去世之后,攻取长安将易如反掌。”
赫连勃勃采取的战术是草原民族常用的策略,凭借骑兵的高度机动性进行快速掠夺后迅速撤离。当敌人放松警惕时,他又会突然袭击,这种战术使得后秦国岭北地区的诸多城池在白天也紧闭城门以防不测。
姚兴对此深感懊悔,常常摇头叹息:“我没有采纳姚邕(小名黄儿)的意见,才落得如此境地!”
虽然游击战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赫连勃勃缺乏远大的志向。如果仅仅依靠这样的骚扰战就能成功的话,匈奴人在秦朝时期就可能已经统治中原了,何必等到成吉思汗运用其卓越的战略来横扫千军呢?
实际上,赫连勃勃制定军事战略时充分考虑了夏国的地理环境与军事实力。夏国兵员有限,属于游牧性质的国家,拥有大量马匹,能够随着水源和草地的变化而迁徙。
此外,夏国位于后秦、北魏和柔然三国交界之处,这三国彼此间关系紧张,相互敌对。因此,一旦受到后秦的攻击,夏国可以撤入北魏境内;若遭遇北魏的进攻,则可退至后秦或柔然的领地,进退自如。
然而,这种骚扰战术的最大缺陷在于只能对敌人造成表面伤害,难以对其根本产生致命打击。它无法获取足够的土地和人力资源,除非敌方遭遇重大危机,否则很难彻底灭亡对方。
赫连勃勃的品德低劣,以及他那令人不齿的军事手段,都让人感到厌恶。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曾用“屈孑”这个蔑称来称呼他,这在鲜卑语中的意思是卑微、低下;即使在汉语里,“屈孑”也带有贬义,暗示着他是屈服后的残余分子。司马光在其著作《资治通鉴》中则使用了“屈丐”这一近似的蔑称来指代赫连勃勃。
凉州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这几个政权为了争夺姑臧城而打得难解难分。这时,赫连勃勃也将目光投向了凉州。姑臧城已经换了主人,现在它属于南凉国主秃发傉檀。
不得不说,秃发傉檀确实是秃发鲜卑族中的杰出人物。他能在六方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入主凉州首府姑臧城。
秃发傉檀自幼机智敏锐,具备卓越的才能与谋略。他的父亲曾经对秃发乌孤和秃发利鹿孤说过:“傉檀聪慧且富有才干,不是你们能够比拟的。”
秃发利鹿孤谨记父亲的话,在去世前将王位传给了弟弟秃发傉檀。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秃发傉檀看似精明能干,却因目光短浅最终导致了南凉的覆灭。
在后凉内乱之际,姚兴击败了西秦,并迫使乞伏乾归投降。借着战胜的余威,姚兴派遣大军攻打姑臧,大败后凉军队。这一举动震撼了整个西北地区,北凉、南凉和西凉三国见状,纷纷向后秦称臣。
后秦军队围困姑臧数月之久,后凉国主吕隆面对内部叛乱与外部压力,无奈之下只得派子弟前往长安作为人质请降,随后后秦军队撤退。
由于连年战乱,姑臧城陷入了严重的饥荒,数十万百姓饿死,粮食价格飙升至每斗五千钱,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城中百姓为了生存,宁愿逃出城去做胡人的奴婢,每天都有数百人逃离。吕隆对此极为愤怒,认为这些逃跑的人动摇了军心,于是下令将逃亡者全部活埋,导致尸体堆积如山。
此时,北凉的沮渠蒙逊趁机骚扰,但未能取得胜利便撤退了。
面对各方不断侵扰,走投无路的吕隆最终只能选择向后秦投降,如同丧家之犬般前往长安居住,将姑臧城拱手让给了姚兴。
秃发傉檀察觉到这是一个良机,他献上了三千匹马和五万只羊,向姚兴称臣,并请求担任凉州刺史,姚兴竟然答应了,姑臧城就这样轻易地被划归给南凉。
秃发傉檀自鸣得意,仿佛自己真的成为了无所不能的凉州雄狮,他将南凉都城从乐都迁移到了姑臧。在宣德堂设宴款待大臣们时,酒足饭饱后的他仰望宫殿感慨道:“古人云:‘建房者不居,居房者不建。’此言甚是。”
然而,他的喜悦或许来得太早了些。姚兴并非真心实意地给予帮助,姑臧城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这是大象送给狮子的一份充满诱惑却隐藏危险的礼物。
为了铲除凉州最具威胁的势力——南凉,姚兴主动放弃了姑臧城。
随后,局势如他所料,沮渠蒙逊首先攻占了西郡,紧接着赫连勃勃也杀到,不仅造成了南凉超过一万士兵的伤亡,还掳走了大约两万七千名百姓,并抢夺了数十万头牲畜。
当秃发傉檀试图追击时,不幸遭遇夏军设下的埋伏,导致又损失了一万多兵力,其中阵亡者多为重要的大臣与勇士,约占总数的六七成。
经此一役,南凉国力大打折扣,正中姚兴下怀。于是,他派遣儿子姚弼带领三万大军,表面上声称要讨伐赫连勃勃,实则暗度陈仓,计划趁机一举歼灭南凉。
然而,秃发傉檀并非易与之辈,他巧妙地运用了“牛羊计”:将国内所有的牛羊都放归野外。秦军见状,纷纷忙着掠夺这些牲畜,结果反而被南凉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经历了这次事件,秃发傉檀彻底看清了姚兴的真实面目,明白此人不可信赖。于是,他果断辞去了凉州刺史的职务,切断了与后秦的所有联系,重新专注于治理自己的南凉王国。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姚兴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西秦的乞伏炽磐趁后秦国战败于凉州之际,重返苑川复国,如同一只敏捷的猎豹,在草原上四处搜寻猎物,一有机会就扑上去抢夺牛羊和人口。尽管姚兴无法对凉州发起攻击,但他并未放弃挑拨凉州各国内部纷争的企图。
然而,正当各国打得精疲力竭之时,沮渠蒙逊犹如一位耐心等待时机的老练猎人,瞅准机会果断出击,数次击败南凉军,成功摘取了胜利的果实。
秃发乌孤兄弟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军队,在这场混战中消耗殆尽。秃发傉檀不敢再留在姑臧,只得退回老家乐都。一次外出征战时,狡猾如猎豹般的乞伏炽磐趁机偷袭了他的后方,攻占了他的老巢。最终,秃发傉檀投降西秦,却仍难逃被毒死的命运。
此时,沮渠蒙逊这只狡猾的狐狸入主姑臧,而西凉王李歆则像一头充满霸气的猛虎,自视甚高,渴望成为凉州的新主人,并计划进攻北凉。
沮渠蒙逊准确地揣摩到了李歆的心思,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计谋。他宣称要征讨西秦,但行至中途,大军突然转向东方,然后又折回西方设下埋伏,静待李歆的到来。
果然不出所料,李歆轻易地上当了,自信满满地率领全部西凉军队乘虚攻打北凉。当他们行进到都渎涧时,便陷入了北凉军早已布好的包围圈,全军覆没。
有人建议李歆撤军回防都城酒泉。然而,李歆回应道:“我因未听从母亲的教诲才落得这般田地,若不能斩杀此胡蛮,我有何颜面再见家母?”
于是,他带领手下将士在蓼泉与蒙逊的军队再次交锋。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西凉军惨遭大败,李歆最终被沮渠蒙逊所杀。
在凉州上演的七兽争霸大戏终于落幕,狡猾的狐狸沮渠蒙逊占据了祁连山下的广阔牧场。尽管姚兴费尽心机想要巩固西北边陲,却未能如愿,反而养虎为患。
外敌尚未平定,内部又出现危机。姚兴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帝位各自拉拢势力,结党营私。姚兴面对这些纷争感到力不从心,最终病倒。
皇位的争夺愈演愈烈,姚家子弟频繁发动军事政变,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最终姚兴因无法承受这一切而去世。
东晋北伐的大军迅速行动,在刘裕的指挥下展开了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从两国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兵多路向关中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