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业,作为刘宋王朝首位被废黜的皇帝,因其短暂而暴虐的统治被称为“前废帝”。在位仅一年零六个月,却恶行累累。
史学家评价他时说:“其罪孽之深重,远超纣王千倍;其荒淫无度,更甚于昌邑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e8386ede172002864e3ccb5a79aebd.jpg)
众所周知,商纣王因宠信妲己、滥杀忠臣、穷兵黩武而臭名昭著;昌邑王则在二十七天内犯下上千件恶行。然而,即便将这两位昏君的劣迹相加,也难以企及刘子业的残暴程度。那么,这位少年天子究竟做了哪些令人发指之事,以至于让史家对他如此厌恶呢?
鲁昭不戚刘子业,小名法师,是孝武帝刘骏与琅琊王氏出身的王宪嫄所生的嫡长子。按理来说,他本应生长在无比优渥的环境中,尽享荣华富贵,不识愁滋味。但命运弄人,他不仅饱尝痛苦,还曾直面生死危机。
元嘉三十年(453年),当时仅五岁的刘子业遭遇了一场巨大变故。他的大伯父刘劭弑君夺位,其父刘骏则于江州起兵讨逆。身处建康的刘子业与刘义恭的十二个儿子一同被刘劭囚禁在中书下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aa9e3a597e041949dcb05568b8a48cf.jpg)
随着刘骏军队不断取得胜利,刘劭数次萌生杀意,想除掉刘子业,但最终还是克制住,将他留作最后的保命筹码。
而当刘义恭假意投奔刘骏时,刘劭暴怒之下,竟下令让刘濬处死刘义恭的十二个儿子。那些手持兵器、全副武装的士兵拖走绝望哭喊的孩子们,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幼小的刘子业。他只能蜷缩在角落里,满心恐惧地目睹这一切,在那段最为煎熬的一个多月里,无人关心他的处境,父亲、母亲、亲人们仿佛都消失不见。
一个五岁孩童身心遭受重创。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性格坚毅,而刘子业童年时经历的种种暴力与血腥让他明白,亲情是靠不住的,唯有武力才是化解纷争的唯一途径。
身为皇后之子且为长子,又有着高贵的出身,刘子业顺理成章地成为刘宋皇朝的太子,然而他的太子生涯并不如意。
由于刘骏对殷淑妃的宠爱,王宪嫄母子自然备受冷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a094cdf5966b664e1eaf147e36f8f7.jpg)
殷淑妃去世后,刘骏将对她的爱转移到了其子刘子鸾身上,这更加深了刘子业内心对亲情的淡漠之情。当时南朝社会风气奢靡放荡。
人们只注重门第和文化素养,而不重视个人品德。刘骏也忽视了对未来的皇帝进行道德教育,仅仅关注太子在诗文创作和文化修养方面的提升。
刘子业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写文章很有才华,尤其喜爱阅读历史书籍,并热衷于与他人分享历史故事。
十三岁时,他就在皇宫崇正殿讲解《孝经》,表现得有板有眼。然而,知识有时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只是浅尝辄止,仅看表面现象,那么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带有极端色彩。他充满豪情壮志却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未曾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勇气确实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但勇气不能演变成鲁莽行事,在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时更不能仅仅依靠匹夫之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2a5be7c5d4830730ef66a2665754ae.jpg)
历史记载对刘子业的外貌描写极为生动:"蜂目鸟喙,长颈锐下"。他的眼睛如同蜜蜂般突出,面庞似鸟嘴,脖颈细长而下巴尖削。
相术认为,这种特征预示着性格暴戾。刘子业确实性情急躁、行事轻浮,这让父亲刘骏颇为不满,屡次加以训导。
在一次西巡途中,刘骏收到儿子一封笔迹潦草的信件,顿时大怒并严厉斥责。刘子业急忙认错谢罪。
刘骏告诫他:"字写得差只是其一。我听说你平时做事散漫,越发急躁粗鲁,怎么堕落到这步田地!做人应保持平和心态,心静方能深思熟虑。身为帝王更应戒除急躁鲁莽。"
尽管如此,刘子业依然我行我素。刘骏曾动过废太子之心,但终究没有康熙那样的决断力。大臣袁的一句“太子勤学上进”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却也因此埋下了祸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49d84bb329e462cc7c53e6ffc63073.jpg)
刘骏临终前留下遗诏,指定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令柳元景、始兴公沈庆之、尚书仆射颜师伯和领军将军王玄谟共同辅政。其中,刘义恭、柳元景与颜师伯负责朝政;沈庆之掌管军事;王玄谟则处理外事。尽管刘骏并非昏君,但从他选定的辅政大臣来看,除了颜师伯之外,其他几位皆为当时朝廷中的翘楚。
刘骏的离世让整个宫廷如释重负,群臣纷纷暗自庆幸。在刘骏统治期间,他们不得不时刻揣摩圣意,小心翼翼地迎合皇帝的情绪,甚至不敢私下交往。如今,随着刘骏的离去,大家终于可以卸下伪装,恢复真实的自我。
刘义恭等人在刘骏去世后,互相道贺:“从今往后,我们总算能免于横祸了。”(这个flag立早了!)
然而,当人们摘下面具时,人性中的弱点也随之暴露无遗。战场上的人们能够保持高度警惕,因为稍有疏忽就可能丧命。但在没有硝烟的官场中,人们往往容易放松警惕,进而酿成大祸。孝武帝刘骏身边的宠臣们相继犯错,唯有蔡兴宗保持着清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5d2abf6391f8c131588f2e093181ae.jpg)
葬礼结束后,蔡兴宗对旁人说道:“从前鲁昭公即位时毫无哀伤之情,叔孙穆子便预见到他不会有好结局。今日,国家的灾祸恐怕要降临到新君身上了。”
蔡兴宗为何会有这般感叹?皆因刘子业在先皇的丧礼之上,毫无悲戚之色。古时以孝道治理天下,敬重双亲方能敬爱国家。一个连父亲离世都不觉哀伤之人,又怎能做到与亲人和睦、善待百姓?人生仿若一场戏剧,而领袖则是国家这幕大戏中的主角担当。
身为最高统治者,即便内心不以为然,表面上也需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样子,因为你是道德与民众的楷模。虽这种伪装看似虚伪,但至少表明你在自我约束。然而刘子业却并非如此之人,他为人坦率直白、从不做作,心中的爱憎毫不掩饰。他对父亲刘骏和殷淑妃怀有深深的怨恨,甚至想要将他们的尸身从坟茔中掘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c568d2c6a30b67bd41b8d9eefb366ab.jpg)
刘子业行事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我行我素。皇帝的利益与社会财富掌控者是一致的,他不过是他们的代表。若皇帝对统治阶层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即便他是神明,那些优秀的统治阶层成员也会联合起来反对他。刘子业不明白这个道理,肆意地将自己的重要辅臣铲除。
在孝武帝时期大权在握的戴法兴,他的嚣张程度近乎狂妄。他并非是正式的辅政大臣,却独揽朝廷大权,诏书都由他一人发出,就像一个小皇帝。
身为辅政者的皇叔刘义恭,由于长期畏惧戴法兴,不敢参与政务管理。一个小小的中书通事舍人、越骑校尉,怎么敢如此放肆呢?
这种现象是由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政治斗争状况决定的。皇帝利用藩王宗室来对抗士族豪门,又通过出身平民的官员来制约藩王宗室。
这些平民官员就是中书省里的中低级官员以及各地的典签(关于典签以后再介绍)。皇帝将大权集于一身,国家大事只与身边的亲信商议,而这些秘书们则仗着皇帝的威势作威作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bba5e17dc1c22a0780675c9a1831e8.png)
聪明的狐狸知道,一旦失去老虎的威风,自己什么都不是。然而戴法兴却忘记了权力的来源,极度轻视年少的天子。
当刘子业举止失当或试图亲政有所作为时,戴法兴总是加以阻拦,并且傲慢地抛出一句威胁的话:“陛下这般胡闹,难道想步营阳王的后尘吗?”营阳王刘义符是刘宋王朝的少帝,也是刘裕的长子,因行为不端被辅政大臣们废黜。
这种狂妄自大、盛气凌人的态度引发了少年天子刘子业的强烈不满。戴法兴以为凭借自己的威势就能控制住小皇帝,却不知刘子业绝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宫中的小太监华愿儿受命为皇帝探听民间的议论。太监的主要收入来源通常是皇帝的赏赐,刘子业对华愿儿格外宠爱,赐予他的珍宝财物数不胜数。由于皇帝出手阔绰、挥霍无度,负责管理钱财的戴法兴常常削减开支。
华愿儿因此心生怨恨,趁机向刘子业进言道:“民间传言‘宫中有两个天子:一个是真正的天子戴法兴,另一个则是假天子陛下’。您深居宫中,与外界隔绝。戴法兴与刘义恭、颜师伯、柳元景等人结党营私,门客众多,朝野上下无不敬畏服从。戴法兴身为先帝的亲信重臣,在宫廷中久居高位,如今又与其他势力勾结,恐怕您的皇位将难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7826988306389d9ec2c444d82d588b.png)
刘子业静静地听完这番话,只是淡然地挥了挥手,于是戴法兴便被赶回家中。
一个月后,戴法兴在家中被赐死。据说他至死还紧握着多年来通过受贿积攒起来、堆积如山的财宝仓库的钥匙。
实在难以理解,人们为何要贪求如此多的财富呢?若朋友们关注科学史,必然知晓戴法兴这个人,他曾反对过祖冲之提出的《大明历》。
表面上看来,解决戴法兴似乎轻而易举,但实际上却暗藏着巨大的危机。戴法兴一死,谁又能制衡皇族与士族豪强之间的力量平衡呢?
四大侍卫刘子业独揽大权,以武力震慑群臣。此后一年间,建康城内杀戮与享乐并存,人人自危。
深知权力源于实力的他,特意选了四位心腹担任禁军要职。宗越、沈攸之、谭金和童太一这四位将军威震四方,被誉为江南四大高手。
宗越出身南阳平民家庭,曾在襄阳担任小吏。因父亲被蛮族杀害,他在闹市中手刃仇人,不仅没受惩处,反而得到赏识,进入军队担任重要职务。他带领的部队专门负责剿匪,屡立战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4c05ed1f2c1cb406221fd5d9746a1f.jpg)
南北朝时期,军马需自行筹备。花木兰投身军旅时,马匹、鞍具乃至辔头与长鞭皆由自己置办。
宗越虽身为营长,却因家境贫寒无力购马。每次战斗他都手持刀盾徒步冲锋,竟无人能敌。每场胜仗可获一千钱奖金,宗越屡战屡胜,攒够钱买马自然不在话下。
刘骏镇守襄阳期间赏识宗越,任命他为扬武将军,统领台队,成为中央军骑兵幢主。南朝军队的编制中,幢主相当于旅长级别,而骑兵作为先进兵种数量稀少,担任骑兵军官殊为不易。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宗越随柳元景北伐,所向披靡。后来随王刘诞接替刘骏督理雍州事务,宗越升任后军参军督护。
刘诞曾调侃道:“你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在我府上任职?”
宗越昂然回应:“只要佛狸未亡,我就不愁得不到谘议参军之职。”刘诞听罢大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27507e3ba3952b2cb4f8eb3a2a48fa.jpg)
此后,宗越跟随柳元景讨伐蛮族,参与建康之战,助力刘骏登基称帝。他在平定鲁爽叛乱、梁山洲血战、攻克广陵以及诛杀随王刘诞等战役中屡立奇功,被封为长水校尉。宗越治军严苛,对犯错将士毫不留情,稍有过失便施以重罚。
宗越治军严苛到何种程度?数万大军随行,他骑马前行时,只要坐骑停下,全军即刻停驻,分毫不差,绝无一人多迈一步。昔日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肯做五年囚徒,也不愿追随王玄谟。”后来又添了一句,“王玄谟尚可忍受,宗越却能要人命。”
宗越性格残暴。中央军攻克广陵后,为报复当地百姓的顽强抵抗,刘骏下诏屠城,命令诛杀城内所有男性。
宗越亲自执行这项血腥任务,他让士兵用鞭子抽打俘虏的脸和腹部,在伤口上浇淋苦酒和盐水,再挖眼剖腹,最后斩首示众。宗越看着这些惨无人道的行为,听着痛苦的哀嚎声,内心竟感到满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b613f7d5eded3ee0ea9a2f888a0c6c.jpg)
凭借在战场上建立的“功勋”,宗越逐步晋升。等到刘子业登基称帝,他被封侯,并与谭金、童太一、沈攸之这三位同样嗜血的将领一同进入直阁任职,负责皇宫禁卫工作。在这四位恶名昭著的人物中,最为阴险毒辣的当属沈攸之,据说他的心窍比常人多出许多。
沈攸之是沈庆之的侄子,而沈庆之出身农家,年轻时还只是个种地的普通人。沈家境况不佳,沈攸之更是孤儿一名,生活困苦。他的叔叔沈庆之虽后来成为宋军的重要将领,但在早年对沈攸之并无太多帮助,且因沈攸之相貌平平,身材矮小黝黑,并不受叔叔喜爱。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军在北伐中失利,魏国军队逼近长江。朝廷紧急征召三吴地区的壮丁入伍,不论贫富贵贱,只要家中有男丁都必须参战。
沈攸之不愿一生务农,便响应号召参军。到了建康后,他以为凭借叔叔的权势能谋得一官半职。于是找到部队长官提出要求,但因他农民出身,军官们虽然不敢得罪这位高级将领的侄子,却也觉得难以给予高位。他们建议沈攸之去找最高层领导刘遵考。
刘遵考身为皇亲国戚,地位显赫。面对前来求职的沈攸之,刘遵考看到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心生不满,拒绝了他的请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29270fb865cce6c376d017aa69147b.jpg)
沈攸之无奈之下只能投奔叔叔沈庆之,在随军征战中逐渐崭露头角。直到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才因军功升为队主,随后又在一系列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得以封侯拜将。这说明战争确实为那些怀才不遇之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竟陵郡王刘诞谋反,宋军出征广陵。沈攸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冲锋陷阵时被长箭射穿骨头。孝武帝刘骏对其赞赏有加,本欲重用他。然而,沈庆之却站出来反对。沈庆之深知自己侄子品性狡猾,不适合担当高级军官的重任。
最终,沈攸之仅仅获得了龙骧将军这个杂号将军的称号,担任一个七品小县令。
叔叔阻挠侄子晋升,这让沈攸之心中极为不满,叔侄二人从此结下仇怨。(后面刘子业下令让沈庆之的侄子沈攸之送去毒药,逼迫沈庆之自尽。沈庆之拒绝服药,沈攸之便用被子将他活活闷死,享年八十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dbf73c7ac4c5c4cce6b0554fedb66b4.jpg)
后来,刘子业登上帝位,在军队中挑选勇猛将领,沈攸之被选为直阁将军。与他一同入选的还有谭金、童太一这两位历经无数战斗且身怀绝技的勇士。在四位武功高强的大内侍卫的保护下,刘子业准备大展宏图。
鬼目粽夕阳渐渐西沉,微风中带着丝丝凉意,几片落叶在空中孤单地飘落。转眼间夏天已逝,人们似乎能感受到秋天逼近的寒意。
江夏王府内灯火渐次亮起,丝竹声声,箫管悠扬。吴越佳丽们长袖飞舞,翩然起舞。宾客们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回荡在殿堂之间。自从孝武帝驾崩后,这里日日歌舞升平,夜夜笙歌不断。
刘义恭今日心情极佳。人在愉悦时往往酒量见长,他不知不觉间已饮得酩酊大醉。这位高祖皇帝刘裕的宠儿、宋文帝刘义隆的爱弟、宋孝武帝刘骏倚重的叔父,已有十年未曾这般畅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79c0bbfcfd9047077a45bffac2a4bc.jpg)
刘氏皇族凋零众多,远超长江的曲折。刘义恭能存活至今,全靠谨慎、寡言与节制饮酒。如今即便醉倒也无妨,因为经常猜忌忌惮他的皇帝已经死了,亡者不会听见他的醉言。
相较之下,颜师伯却心境不佳。他刚被新帝免去卫尉卿、丹阳尹和尚书右仆射之职,改任尚书左仆射。从首都卫戍司令、首都市长和第一副总理,降为第二副总理,谁能高兴得起来?除非是个愚人。
颜师伯出身低微,靠着阿谀奉承一路攀升,掌控朝纲多年却不得人心,遭人嫉恨无数。新皇欲亲掌大权,他自然成了首要目标。
颜师伯瞥了眼尚书令柳元景,忧心忡忡道:"陛下赐戴法兴自尽,此举未免过于严苛。"
刘义恭半眯着眼睛,轻声道:"难道你还未受够他的气?"
颜师伯冷笑一声:"兔死狐悲,当今圣上比先帝更加严酷。先帝尚有情分,今上则全然不顾。"
柳元景静静听着,不置可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ff3e5715060e7fabe6fda6795a4e7cc.jpg)
"武皇帝七子,除了王爷外还有谁在世?又有几人得以善终?"刘义恭顿时酒醒大半,这些话从颜师伯口中说出实在令人震惊。从前的笑面虎如今变得冷峻如狼。
"我敢断言,下一个就是元景兄。"颜师伯冷冷说道,"然后便是江夏王您。"
刘义恭对此将信将疑,柳元景心中也有同感,只是不愿相信罢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趁手中尚有权力,效仿徐羡之、傅亮,拥立王爷登基。"
刘义恭终于完全清醒了,他已六十二岁高龄,追逐皇位的梦想持续了将近六十年,这正是他饮酒节制的缘由。
成大事需果敢决断,然而他们三人各有不足之处。刘义恭显得有些娇气,柳元景过于愚忠,颜师伯则贪婪成性。
三个人商议许久仍无结果,于是柳元景打算找一位挚友来共同谋划此事。
密谋之事参与的人越少越好,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绝不让他人知晓。但柳元景却不懂这个道理,更不明白“利益才是驱使人的关键,而所谓的义气并不可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76ec5e07b40efa5b7e02c7bc5a3e972.jpg)
沈庆之在得知这一阴谋后,首先考虑的是新皇帝是否会善待他,但他很快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他与刘义恭并无深厚交情;接着他又想到新皇帝身边的重臣是否会给予他好处,然而再次被否定,因为颜师伯曾对旁人说:“沈庆之不过是个小角色,哪有资格参与朝中大事!”
既然这些都不成立,那就要做出正确的抉择。柳元景要为自己的义气负责,颜师伯则要为自己的轻率行为买单。
沈庆之与柳元景,一个是普通农家出身,一个是显赫士族之后,这两人怎会成为挚友?这一切皆源于他们共同的志向和对生活的态度。
沈庆之和柳元景均为当时名震四方的将领,军事才能出众,因平定南蛮而声名鹊起。在剿匪作战中,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他们支持刘骏的军事行动,也因此双双登上刘宋王朝的高位,跻身辅政大臣之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940d3a29aa1e728fbd19958e1cca49.jpg)
即便位居三公之尊,沈庆之依旧保持着农民的质朴本色。每到农忙时节,他都会亲自下田劳作,外人根本看不出他竟是国家重臣。有一次,柳元景和颜师伯前来拜访沈庆之,邀他一同出游。柳、颜二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笳鼓齐鸣,仪仗队威风凛凛,旌旗飘扬,车辆众多,士兵们披甲执锐,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此时,沈庆之正与一名随从在田间辛勤劳作,对眼前的阵势视若无睹。
柳、颜二人走到他身旁,沈庆之面带忧虑地说:“贫贱难以长久,富贵也难以永保。我们这些人出身低微,只因生逢其时,才得以享有今日的荣华富贵。我们应该常常回忆往昔的艰难岁月。我这个老朽已年届八十,见惯了成败兴衰,你们炫耀这些车马服饰,到底意欲何为?”说罢,便不再理会二人,重新拿起农具继续耕种。
柳元景见状,当即遣散侍从,脱下华丽的外衣,提着衣服来到田间,与沈庆之相视而笑。其实,很多人嘴上说着看淡一切,内心却无法释怀;心里看似豁达,骨子里却依然执着。
沈庆之就是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555b32c55523fa117fbf2ef289c2f4b.jpg)
年逾八十,荣华富贵仿若浮云,转瞬即逝。纵使家财万贯,对他而言也毫无意义。沈庆之教导他人时头头是道,可轮到自己就另当别论了。
沈庆之本是农家子弟,对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他家原本在建康城清明门外有四处宅院,房屋富丽堂皇。他在娄湖(现今南京市区东南十五里处)打造了一座园舍,并携儿孙迁居于此。随后,又将内外亲属接来,大兴田园事业。
娄湖始建于三国吴国时期,周长七里,能灌溉数千亩田地。到了西晋,灌溉面积可达万余顷。沈庆之独具慧眼,常常自豪地指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向人炫耀:“财富尽在此中。”
靠着娄湖周边的土地,沈家积累了巨额财富,价值达万两黄金,奴仆上千,粮谷以万斛计,成为当时的首富。有了财富便有了私心,想做闲云野鹤谈何容易。
年逾古稀的沈庆之多次请辞归隐,但每遇国家动荡之时,总会毅然站出来担当重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299986e3af3f1722084e9259c3c7277.jpg)
现在刘宋帝国,暗流涌动,对于刘子业的猜忌和暴戾,柳元景和颜师伯等人深感不安,暗中策划废黜皇帝,拥立刘义恭为新君。他们频繁密谋,却迟迟未能下定决心。
为了争取军队的支持,柳元景将这一计划透露给了沈庆之。然而,沈庆之与刘义恭素有嫌隙,又与颜师伯积怨已久,于是他将此事禀报给了刘子业。
沈庆之出卖了自己最信任的朋友。这是出于忠诚还是私心?显然私心更重。他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忠于君主!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沈庆之就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于处置谋逆者,刘子业的手段是十分血腥残暴,他自己亲自率领羽林军,四处抓捕叛党,刘子业率军攻入刘义恭的府邸,刘子业将刘义恭和他的四个儿子全部杀死(刘义恭也太倒霉了,在太子刘劭之乱中,因他逃出建康,他的十二个儿子被刘濬杀死。)。
刘子业还不解气,将刘义恭的尸体直接分解,令人作呕,同时还毫无底线地整了一些恶趣味,他将刘义恭的眼睛剜出,将它浸入蜜糖中,并且戏谑的称为“鬼目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e12c03356f44e1057cd143a0e641ed.jpg)
刘子业亲自带领禁卫军出宫去征讨柳元景。刘子业先是下诏召见柳元景,柳元景身边的侍从急忙前来告知柳元景这个消息。
柳元景明白大祸临头,便先与母亲道别,接着穿戴整齐官服,乘车前往应召。当他出门时,遇到了弟弟车骑司马柳叔仁,柳叔仁身着军装,带着几十人来找他,劝他违抗诏令。
柳元景极力劝阻柳叔仁不要轻举妄动,说自己已有打算。等他走出街巷,大军已经赶到,他便下车受死,神色从容,那年他六十岁。
柳元景的长子柳庆宗,很有能力,但性格古怪,刘骏命令柳元景将他遣返回襄阳,并在途中将其赐死。
次子柳嗣宗,在豫章王刘子尚手下担任车骑从事中郎。柳嗣宗的弟弟们,包括柳绍宗、柳共宗、柳孝宗、柳文宗、柳仲宗、柳成宗、柳季宗,还有柳叔仁的弟弟卫军谘议参军柳僧珍等,以及柳元景在京师和襄阳的弟弟侄儿们,有几十人一同被杀。柳元景的小儿子柳承宗和柳嗣宗的儿子柳纂因为还在母腹中而幸免于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3ec08f5a03028da839b11bf768fc1d.jpg)
与此同时,颜师伯一家也遭遇了同样的悲惨命运。颜师伯连同六个儿子悉数被处死。
齄奴刘子业铲除三位辅政大臣后便再无顾忌,借机对朝臣进行大清洗,肆意报复,滥杀无辜。他下令处死殷贵妃之子新安王刘子鸾,还将刘子鸾的同母弟南海王刘子师和妹妹一同杀害。
殷贵妃的坟墓被掘开,尸骨被弃于荒野,刘骏为殷贵妃所建的新安寺也被拆毁,寺中及周边的僧尼全部被斩杀。
刘子鸾在享尽短暂十年的富贵后,在临终时悲叹:“但愿来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
殷贵妃的全部子女皆惨刘子业的毒手,同时刘子业还下令将他们的尸体被抛至荒野。
刘子业心中积怨难消,竟然逆天打算下诏挖掘父皇景宁陵,将孝武帝刘骏的遗体丢弃在外。(真的是父慈子孝)
众臣听闻此事,无不震惊,儿子怎可做出掘父陵之事。
刘子业却一意孤行,幸得太史巧妙劝阻:“陛下,若掘开先帝的陵寝,恐对您不利。天下人将怎么看待陛下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9f69d10632dcad02cda64fa4465b7d.jpg)
刘子业直视太史问:“真的不能挖吗?”
太史镇定答道:“陛下,真的不可挖!”
刘子业大声说:“不挖也行,那就派人往上面泼粪!”
刘骏生前绝对想不到,自己死后,陵寝会被自己的儿子派人泼粪!
刘子业对他的父皇怎么看都不顺眼。有一次他去太庙,瞧见高祖武皇帝刘裕的画像,便兴奋地指着画像中的人夸赞:“你真是个大英雄!生擒了好几个天子呢!”
当他看到文帝刘义隆的画像时,咂巴着嘴说:“你也不错呀,只可惜晚年被自己的儿子砍了脑袋。”
到了父皇刘骏的画像前,刘子业歪着头,指着画像说:“你这鼻子像酒糟一样,画工呢!快给我改成酒糟鼻!”改完之后,他还是气不过,愤愤地说:“你这个齄奴,就是个色鬼,不要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c75897621eb99455f5b8ac3a0f111c.jpg)
其实最无耻的人不是刘骏,而是刘子业自己。刘骏生前对刘子业十分恶劣,这才让刘子业对他充满仇恨。而刘子业的母亲王宪嫄并没有做什么错事,但刘子业对她也一样冷酷无情。
当王太后病重之时,派人去请刘子业前来探望。
然而,刘子业却冷漠至极,说出一句极为绝情的话:“病人所在之处鬼魂众多,我怎么能前往!”
这话一出,王太后听后气得浑身发抖,颤抖着声音喊道:“拿刀来,剖开我的肚子,看看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没过多久,王太后就因愤怒过度去世了。
曾经为殷贵妃痛哭的刘德愿被处死,替殷贵妃撰写诔文的谢庄也被判死刑。不过谢家是名门望族,有人为谢庄求情。
求情者言辞巧妙,“人死后都是一样的,一刀下去,痛苦只在瞬间。不能让他这么轻易死去,谢庄出身富贵,没吃过苦头,把他关起来,让他受点世间之苦,再杀不迟。”
刘子业觉得有理,他毕竟年幼,容易被人蒙骗。人们利用他的这个弱点,一次次地欺骗他,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81ac21a1280b8c25049f4ced030d53a.jpg)
朝廷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刘子业的人开始掌权。他的弟弟豫章王刘子尚担任尚书令,侍中袁因为曾说“太子好学,每日都有进步”而成为吏部尚书,沈庆之则担任太尉。可是,这新的领导班子仅仅维持了不到两个月就分崩离析,成员们要么离开,要么死去。这一切皆因刘子业再次将屠刀对准皇族和外戚。这场血洗外戚的风波,源自刘宋皇室公主们的荒唐行径。三位公主与她们的三位驸马,把年少的刘子业一步步推向深渊。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山阴公主刘楚玉,她与刘子业同为王皇后所出。这位刁蛮公主竟向弟弟皇帝索要新的驸马人选。
难道山阴公主没有夫婿?当然不是。她的驸马不仅才华出众,更是名门望族的美男子。但山阴公主并不满足于此,她想要第二个、第三个驸马...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男子纳妾成风,而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
山阴公主对此深感不平:既然男子可以妻妾成群,为何身为金枝玉叶的她不能拥有多个夫君?这种荒诞的想法,最终成为引爆宫廷动乱的导火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6b103a7b4d5bd843ce3295b37339306.jpg)
山阴公主所言极是,“我与陛下,虽男女有别,却同为先帝之后。陛下坐拥后宫佳丽无数,而我仅得驸马一人相伴,如此不公,何至于此!”世间竟有这等不公平之事。
山阴公主堪称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锋。然而她未曾领悟一个道理,男子体魄强健于女子,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之一。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男性的体力优势逐渐淡化,一夫一妻制应运而生。
南北朝时期思想开放,凡是在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满足。于是刘子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山阴公主的要求,并为她寻来三十位面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