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却月阵大破北魏,灭亡后秦,擒杀姚泓

雁玉历史 2025-01-15 05:02:05

当时五十三岁的刘裕,满怀壮志地登上了险峻的石头城,俯瞰着奔腾不息的大江,仰望着西北的广阔天空,内心激动不已。

自两京失陷以来,已近百年,北方大地被蛮族铁骑肆意践踏。除了洛阳曾短暂恢复外,晋军的旗帜从未在长安城头飘扬过。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刘裕决心让他的晋军旗帜在广袤的战场上高高飘扬,第一个目标便是羌人建立的后秦国。羌帝姚泓看似柔弱,实则刚毅,他借老皇帝之力除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姚泓性格宽厚、孝顺且知书达理,但身体羸弱。因其为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尽管如此,羌人的兄弟们并不服气这位文质彬彬的继承人,暗中积聚力量,企图在姚兴去世后篡夺皇位。刘裕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就像一个成功的赌徒总能赢钱一样。当慕容鲜卑的老皇帝去世时,他进攻了南燕;如今,面对后秦新帝姚泓,他也做好了充分准备。

尚书令姚弼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人才,深受前朝君主姚兴的喜爱,是其最宠爱的皇子。凭借父皇的宠爱,姚弼成为了争夺继承权的关键人物。他拥有一个显著的优势——掌控朝廷大权,大多数官员都与他关系密切,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

在姚兴患病期间,姚弼秘密地集结了三千多名忠诚于他的勇士,全副武装藏匿于自己的府邸之中,只等老皇帝去世便立即行动夺取王位。

历史上,康熙帝的儿子们争夺继承权时往往采取隐秘的方式,因为他们手中并没有实际的军事权力。然而,在后秦时期,皇子们大多被派往地方担任要职,并且几乎每个人都掌握着一定的军队力量。一旦发生冲突,将会是一场真刀真枪、充满血腥的斗争。

太子姚泓通过自己的情报网络对姚弼的秘密活动有所了解,因此他不再待在东宫,而是日夜陪伴在父亲身边。他还命令皇宫内的禁卫军加强警戒,尤其加强对东华门的防御。

为了应对危机,姚泓表面上装作软弱无能,暗中却派人向弟弟秦州刺史姚宣透露消息,称姚弼府内藏有数千名敢死队成员,一旦皇帝驾崩,他们将发动政变推翻太子并扶持姚弼登基。

姚弼在众兄弟间素来傲慢自大,这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并不受欢迎。为了避免姚弼成为新君主,其他皇子们决定联合起来以保护太子为名出兵讨伐姚弼。

于是,由姚宣牵头串联,各地的皇子们纷纷响应,如驻守蒲阪的姚懿、镇守洛阳的姚洸以及雍州的姚谌,他们同时发兵前往长安。而聪明狡猾的姚宣自己则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只是推动他人行动。

姚兴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竟然兵戎相见,感到十分震惊。各地的皇子们得知老皇帝已经康复,急忙撤军,并联合起来前往京城控告姚弼的罪行。

姚兴虽然愤怒,但并不想把事情闹大,他决定各打五十大板,撤销了姚弼的尚书令职务,并将暗中煽动叛乱的姚宣关进了监狱。

尽管如此,姚兴依然怒火中烧,甚至考虑处死这两个不孝子。此时,太子姚泓挺身而出,泪流满面地说:“兄弟间的纷争皆因我未能调和,若我的死能换来国家的安宁,那么请陛下赐我一死。若陛下不忍心杀我,那我现在就辞去太子之位。”

姚兴被深深打动,其实他从未真想过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只是一时气愤所致。姚泓此举不仅巧妙地消除了两个兄弟对他的威胁,还彻底赢得了老皇帝的信任,并且成功争取到了一位名将——皇叔姚绍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姚绍原本是姚弼的支持者,但在与姚泓坦诚交流后,他也深受感动,表示愿意改过自新,效忠于太子。

在416年一月,姚兴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的妹妹南安长公主前来探望他,并轻声呼唤他,但此时的姚兴已虚弱到无法回应。

小皇子耕儿离开皇宫后告诉哥哥姚愔:“父皇已经驾崩,我们必须立即行动。”

姚愔与姚弼结为同盟,听闻此消息后立刻率领军队进攻端门。禁军和太子东宫的士兵联合起来进行抵抗。战火燃起,端门被火焰吞噬,皇宫内一片混乱。

病重的姚兴惊醒,勉强走到前殿,目睹了这场血腥的冲突。

姚弼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将,曾经击败过匈奴夏国,姚兴原本希望他能辅佐姚泓治理国家,但贪欲使他走上了自相残杀的道路。

姚兴用尽最后的力量宣布赐死姚弼。禁军看到老皇帝出现,士气大振,战斗力增强,叛军开始溃败逃散。姚兴因愤怒和疾病交织,最终离世。

姚泓继位后,展露了他的残酷一面,将所有参与叛乱的兄弟们全部逮捕并处决。

由于这场内乱,周围的敌人趁机发动攻击。西秦的乞伏炽磐入侵边境;氐族和匈奴部落纷纷起义;夏国国王赫连勃勃则占领了天水、阴密、安定和雍城等关中北部地区,并向眉城推进。

尽管赫连勃勃野心勃勃,但他并非无敌。后秦名将皇叔姚绍率领五万步骑兵反击,在马鞍阪战役中大败赫连勃勃,迫使敌军仓皇逃窜。

姚泓成功抵御了一连串的挑战,但最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威震四方的江南英雄刘裕才是他最大的威胁。

江南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人们的热情在朱雀航达到了顶点。这座南朝秦淮河上最大的浮桥见证了江南民众的热情高涨。当燕国皇帝慕容超被斩首时,人群欢呼着刘裕的名字,而卢循之死更是为刘裕增添了几分荣耀。

江南百姓视刘裕为希望的象征。他为摇摇欲坠的晋帝国带来了尊严,让人们重拾了昔日大帝国的自豪感。平民们爱戴刘裕,而门阀贵族则对他心存畏惧。士兵们渴望新的征服,期待更多的财富。刘裕静待时机,他知道只要耐心等待,机会终会降临。果然,后秦国皇帝姚兴病逝,刘裕抓住这一良机,下令北伐,再次点燃了江南人民的热情。

正值江河水涨,桂花飘香之时,刘裕与刘穆之在大江边、石头城下默默告别。无需多言,彼此心意相通。刘穆之将负责北伐军的大后方,确保刘裕的计划顺利实施。

东晋军队兵分五路,水陆并进,踏上万里征程:

第一路由王镇恶和檀道济率领步兵作为前锋,从淮、淝一带向许昌、洛阳方向进军;

第二路由沈林子和刘遵考带领水军,经石门进入汴水,再沿黄河直逼洛阳;

第三路由朱超石和胡藩率部从襄阳前往阳城;

第四路由沈田子和傅弘之率部从襄阳出发攻向武关;

最后一路,刘裕亲自统领大军,在王仲德的带领下,经泗水入巨野泽,最终汇入黄河。

如此部署,志在必得。

如同东晋以往的北伐行动,刘裕同样决定利用水军来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物资支持。他的首个战略目标是占领洛阳,随后再向长安推进。

王镇恶与檀道济负责主攻洛阳,朱超石部则作为辅助力量进行策应,沈田子部的任务是牵制后秦在关中的军队,而沈林子率领的水军则确保了军队的后勤补给,这是刘裕的第一步策略布局。

一旦晋军达成了第一个战略目标,整个战线将直接面对北魏的视线范围。此时,北魏是否会介入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对此,刘裕也有相应的安排:派遣王仲德带领水军进入黄河,以阻止北魏军队南下援助秦国。待刘裕亲自率领的大军抵达洛阳并与各路兵马汇合之后,便共同发起对关中的进攻。刘裕所制定的这一系列作战计划堪称精妙绝伦,完美无缺。

出身平凡的将领们深知,荣耀、财富以及跻身于贵族行列的一切梦想,都必须通过战功来实现。每一位主将都怀揣着同样的信念:我将是第一个抵达长安的人。

王镇恶被选为先锋,负责主要攻势。在出发前,刘穆之特意在积弩堂为其鼓舞士气,说道:“昔日晋文王任命邓艾征讨蜀国,如今主公将伐秦的大任交给了你,务必自我激励,切莫辜负了这份信任。”

王镇恶毫不犹豫地立下誓言:“若不能攻克关中,我誓不再渡江!”

刘穆之将他比作征服蜀国的邓艾,这一比喻对胸怀壮志的王镇恶而言,似乎预示着不祥的命运。邓艾平定巴蜀后遭遇不幸,而邓艾之后往往伴随着钟会这样的角色。难道历史真的会重演?从襄阳向武关进军的沈田子不幸成为了这样的存在。

没有人能够预见未来。王镇恶满怀信心地率领军队出发。

东晋的前锋部队由两位杰出的将领指挥,一位是王镇恶,另一位则是檀道济。檀道济是一位勇敢无畏的战士,自刘裕在京口起义以来,他便南征北战,始终冲锋在前,所向无敌。

王镇恶渴望建立军功,而檀道济也不甘落后,两人各自率领一支队伍展开进攻。王镇恶率军从北方推进,檀道济则从南方出击,两支队伍自东向西共同向洛阳进发。

两路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穿越河南大平原,一路势如破竹。后秦国各地守将纷纷不战而降。檀道济的部队尤为迅猛,他攻克了新蔡,并一举拿下中原重镇许昌。

与此同时,沈林子率领的水军从汴水进入黄河,成功占领仓垣,随后与王镇恶、檀道济在成皋关会师。晋军合兵一处,马不停蹄地向西推进,大败洛阳外围的秦军,俘虏敌军四千余人。檀道济逼近洛阳,守军见状投降。后秦援军被晋军的闪电攻势震慑,不敢前来救援,只能眼睁睁看着洛阳失陷。

晋朝旧都洛阳得以光复,晋军前锋军团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转战千里,几乎将步兵当作骑兵使用,此时刘裕的大军还未从彭城出发。

然而,后秦国内局势依旧动荡不安,皇位争夺愈演愈烈。皇子姚懿在陕津自立为帝,姚泓派遣皇叔姚绍前去平叛。姚绍作为关中名将,不负众望,迅速平定了姚懿之乱。

然而,刚刚平息了一场内乱,另一场纷争紧接着爆发。镇守安定的姚恢对北疆的险恶环境心生不满,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领部众进攻长安。

姚绍迅速前往灵台进行阻击,在激烈的战斗后,最终成功击毙了姚恢。此时,晋军已经占领了渑池,并正向潼关逼近。

根据刘裕的战略安排,前锋部队抵达洛阳后,需等待主力部队会合后再继续推进。然而,王镇恶见檀道济率先攻入洛阳并立下首功,同时察觉到后秦内部动荡不安,判断潼关防御空虚,于是他果断决定违背刘裕的原定计划,直接率军直扑潼关。

与此同时,檀道济与沈林子也不甘落后,借鉴了曹操击败马超的经典战术,选择北渡黄河向蒲阪进军,意图从该渡口进入关中地区。

后秦将领姚绍迅速集结五万大军紧急返回东方,在王镇恶之前赶到了潼关,并利用潼关的险要地形及蒲阪坚固的城防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

如果不是姚绍,换作他人可能早已被分散的力量拖垮。正是由于姚绍的领导,使得秦军士气重振,成功击退了晋军的攻势。

王镇恶进攻受阻,而檀道济和沈林子也在蒲阪和匈奴堡遭遇了困境,这让前线将领们意识到局势并不乐观。由于补给线过长,沈林子所率领的水军物资不足以支持长时间作战。鉴于蒲阪守备森严,沈林子提议檀道济应靠近王镇恶,集中力量攻打潼关。

檀道济随即挥师南下渡过黄河,与王镇恶汇合并共同对潼关发起猛烈攻击,最终大破后秦军队。尽管如此,姚绍作为关右地区的著名将领,表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智慧,依靠地形优势坚守阵地,并派遣部队切断了晋军的陆上和水上粮道。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次年的三月,晋军面临着严重的粮草短缺问题。刘裕的后续部队迟迟未到,士兵们心中充满了恐慌与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檀道济紧急召集了军事会议。一位将领建议放弃辎重物资,率领轻装部队撤退并与主力部队会合。

沈林子听闻此言后,愤怒地拔剑而出,他神情严肃、语气严厉地说:“主公立志要扫清天下,现在许昌和洛阳已经被平定,关右地区也即将被攻克,我们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取决于前锋部队的表现。怎么能在此时削弱乘胜追击的士气,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呢?况且,我们的大部队还在远处,敌人的势力正盛,即便我们现在选择撤退,又真的能顺利逃脱吗?我接受了先头行动的任务,绝不会中途返回。今天的战斗我要独自去面对,不知道你们这些人有什么脸面去见主公和他的旗帜战鼓!”

随后,沈林子下定决心破釜沉舟,回到营地后便命令填埋水井、焚烧营房,亲自带领麾下的数百名士兵向秦军西北方向的营寨发起了猛烈攻击。

虽然只有几百人对抗数万敌军,但这场战斗并非毫无意义。战争靠的就是勇气,沈林子的行为极大地激发了晋军的战斗意志。晋军全体出动,全力猛攻敌方营寨,最终大败秦军,并俘虏了数千敌人。

接连几次失利后,后秦军将领姚绍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坚守不出战。晋军众将无奈之下只能派遣骑兵快马加鞭向刘裕求援,请求增派兵力支援。而此时,刘裕所率领的大军已经进入黄河区域,但由于黄河岸边有拓跋鲜卑的十万铁骑阻挡,大军一时难以继续前行。

黄河以北属于北魏的疆域。北魏在黄河南岸唯一的据点是滑台,那里的守将尉建看到晋军来势汹汹,便放弃了城池,渡河逃走。

随后,晋军水军先锋王仲德率部进驻滑台,并对当地百姓说:“我们原本打算用七万匹布帛换取借道的机会,没想到你们的守将竟然主动弃城离去。”言外之意,他们无意与北魏为敌,现在连布帛都省下了。

这一举动激怒了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应对之策。此时,晋朝和后秦国的使者也来到了北魏宫廷,分别请求借道和寻求援助。

拓跋嗣的夫人姚氏是后秦国西平长公主,她是姚兴的女儿,深得拓跋嗣的喜爱,尽管曾试图铸造金人失败未能立她为皇后,但她仍以夫人的身份管理后宫。拓跋嗣几次想正式册封她为皇后,但姚氏总是谦逊地拒绝,认为不应因此破坏国家传统。拓跋嗣非常尊重她的贤淑和明智。

虽然出于个人感情,拓跋嗣倾向于支持后秦国,但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他必须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群臣一致认为,潼关作为天险之地,易守难攻,刘裕不可能轻易通过水路攻克此地;而黄河以北则是一片开阔地带,晋军登陆后更容易向北进攻。他们怀疑刘裕声称攻打后秦的真实意图,担心这是“假途灭虢”的计谋。鉴于后秦与北魏有联姻关系,众臣建议立即派兵封锁黄河上游,阻止晋军继续西进。他们主张应积极防御,防止晋军趁机攻击北魏。

在得知有机会援助其大舅哥时,拓跋嗣显得十分高兴。然而,这一计划遭到了博士祭酒崔浩的强烈反对。

崔浩当时37岁,出身于河北的名门望族。尽管如此,很少有人能预见,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位汉人将赢得整个鲜卑贵族阶层的支持。

崔浩分析道:“刘裕觊觎秦国已久。如今姚兴已逝,新君姚泓软弱无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正是刘裕发动攻击的最佳时机。倘若我们控制上游,阻止晋军西进,刘裕可能会转向北方进攻我们,反而使我们成为秦国的牺牲品。因此,不如允许晋军通过,待其深入后再切断其归路。这样一来,若刘裕占领关中,会感激我们的放行;反之,即便失败,我们也因救助了秦国而获得美誉,此乃上策。再者,南北风俗差异巨大,即使国家放弃恒山以南地区,刘裕也难以调动南方兵力对抗我们,更谈不上威胁河北。”

崔浩的观点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巧妙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

然而,鲜卑贵族们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普遍认为刘裕的目标其实是河北而非关中。他们担心,如果刘裕真的进入潼关,将会面临被夹击的风险,从而不敢轻易北进,这表明刘裕的真实意图在于夺取河北而非仅仅关中。

拓跋嗣内心倾向于支持后秦国,无论刘裕是否有进攻魏国的意图,他都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他下令大将叔孙建和公孙表率军渡河,并将畏敌逃跑的尉建在滑台城下斩首,尸体被抛入黄河,以此向晋军示威。

司徒长孙嵩担任大都督,率领大将娥清和阿薄干调集了十万步骑部队,驻扎在黄河北岸,严阵以待。

黄河水势汹涌,浪涛撞击着岸边,构成了一幅宏伟的画面。晋军的舰队占据了整条河流,南岸上飘扬着红色的旗帜,而北岸则是魏军坚固的防线。

晋军船队沿着河面向西航行,数千名魏国重装骑兵在南岸紧随其后。由于水流湍急,晋军的船只只能贴近南岸行进,士兵们通过长绳拖拽战船前进。

然而,偶尔绳索会突然断裂,导致战船偏离航道,漂向北岸。这时,船上的士兵和物资便暴露在魏军的攻击之下,遭受了惨烈的杀戮与掠夺。

为了应对这一局势,刘裕派遣部队进行反击。可是每当晋军试图登陆时,魏国骑兵便会迅速撤退;一旦晋军返回船上,魏骑又会重新出现在岸边,对晋军形成威胁。

此时,刘裕正怒火中烧,檀道济和王镇恶请求增援的信件也到了。刘裕把信使叫到面前,“啪”的一声推开座舰的北窗,指着河面上密密麻麻的魏军铁甲骑兵,愤怒地说道:“我当初怎么说的?不要单独行动,如今轻率深入,看到这情形,我怎么可能再派兵出去!”

尽管刘裕容易上火,但他绝非那种在困境面前毫无办法的人。一个真正的将领必须具备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的能力,并能创造出克敌制胜的新式武器。历史上,刘裕就曾首创了步兵对抗骑兵的著名阵法——“却月阵”。

当时,由近卫队长丁旿带领七百精锐士兵和一百辆战车渡过北岸,在距离黄河仅百余步的地方布下了这个独特的弧形阵型。

此阵以河岸为弦,两端紧贴河流,形状犹如弯月,因此得名“却月阵”。每辆战车配备七名战士,布置完毕后,丁旿在阵中竖起了一面白色的羽毛旗帜作为信号。

魏军看到数百名晋军登岸并登上战车,一时不解其意,不敢轻易进攻,只是在一旁静观其变。晋将朱超石见到却月阵中的白旗挥动,立即率领两千援军携带一百张重型弩机疾驰而来,迅速进入阵地并登上战车。每辆车又增派了二十名士兵,同时在车前架设盾牌进行防护。

当晋军完成布防后,原本困惑不解的魏国骑兵开始发动攻击。起初,朱超石命令士兵使用轻弓小箭向魏军射击,以此示弱。

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人数稀少且力量薄弱,于是从三面包围并发起全面进攻。魏军总指挥长孙嵩闻讯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前来支援,共同对晋军展开猛烈攻势。

面对敌人的猛烈冲击,东晋军则换上了强弩进行反击,挑选出最优秀的射手集中火力发射,箭矢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给魏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尽管魏军凭借人数众多和坚固的盔甲继续冲锋,但晋军凭借巧妙的布局与顽强抵抗,成功抵御住了敌人的进攻。

朱超石指示部下将带来的上千根长矛截短至三四尺左右,接着用重锤猛力投射出去。这些断掉的长矛能够穿透数名敌兵的身体,即便是穿着厚重铁甲的士兵也难以幸免。

魏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剩余的士兵开始四处逃窜。

晋军抓住机会进行追击,成功斩杀了魏国将领阿薄干,并包围了畔城,在随后的战斗中再次大败魏军,歼灭数千敌人。当拓跋嗣得知此事后,感到十分懊悔,深感遗憾没有采纳崔浩的意见,从此再也不敢轻视晋军的实力。

王镇恶利用家族关系前往弘农筹集粮食,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关中贤相唯有王猛”,在关中人心中,王猛如同神明一般存在,他的孙子自然也备受尊敬,因此很快就筹集到了足够的军粮。沈林子则成功击败了切断粮道的后秦军队,斩杀了姚洽和唐小方,这支敌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姚绍听闻姚洽等人战死的消息后悲愤交加,病情加重并最终去世,临终前将兵权交给了东平公姚瓒。

随后,刘裕率军进入洛阳与前锋部队会合,大军直逼关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

潼关南邻秦岭,北依黄河,三座山脉相互夹峙,绵延数百里,地形极其险峻,被誉为天然屏障。晋军在潼关遭遇顽强抵抗,多次进攻均未能奏效,刘裕心急如焚。

然而,从襄阳出发的晋军传来捷报,沈田子与傅弘之成功攻克武关,并已抵达青泥。

鉴于此情势,刘裕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将主攻方向转移。他派遣沈林子率领一支军队穿越秦岭,前往增援青泥的晋军,使其成为主力部队直逼长安;同时,借鉴檀道济先前的成功经验,派朱超石率军北渡黄河,攻打蒲阪,意图由此西进。

沈林子抵达青泥后得知,晋军刚刚赢得了一场重大胜利。原来,秦帝姚泓因潼关战局陷入僵局,集结了关中地区的后备力量准备亲自支援前线,但又担忧深入青泥的晋军会偷袭长安,于是亲率数万步骑兵进攻青泥。

而青泥的晋军实际上只是疑兵,人数仅有一千余人。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通常情况下这支小部队会选择撤退。

这支部队的将领沈田子听闻秦朝皇帝亲临战场,并未感到畏惧,反而士气大增,立即召集部队准备进攻。然而,副将傅弘之认为己方兵力不足,不建议与敌军正面交锋。

沈田子反驳道:“用兵之道在于奇谋,而非人数多寡。如今敌众我寡,若让他们安营扎寨、稳固阵势,我们将无路可退。不如趁他们尚未站稳脚跟,主动出击,必能取胜。”

晋军率先发起攻击,导致后秦军队一时陷入混乱。尽管秦军人数众多,但他们很快组织反击。

战场上,沈田子手持宝剑,高声呐喊:“诸位冒险前来,正是为了今日一战,成败在此一举,封侯拜相的机会就在眼前!冲啊!勇往直前!”晋军士气高涨,奋勇杀敌。

难以想象一千人对抗数万人的场景,但事实证明,胜利眷顾勇敢者。秦军溃败,遗留下万余具尸体,姚泓仓皇逃回灞上。

随着沈林子的援军抵达,晋军士气更盛。沈田子和沈林子是亲兄弟,两军合并后追击敌人,关中各地纷纷投降。

姚泓撤退至逍遥园,派遣各将领防守渭桥、石积、灞东等地,作为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南方战事进展顺利,但攻打蒲阪的晋军遭遇挫折,朱超石被迫退回潼关大营。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黄河水位上涨,浪涛汹涌。

雨点密集地敲打着军帐,营帐内泥泞不堪,刘裕及众将的心情如同秋风中的冷水般冰冷。众人明白,这场战争绝不能拖延下去了。

王镇恶向刘裕献上了一项大胆的策略:绕过潼关,利用水军从黄河进入渭水,直接袭击长安。这无疑是一场冒险,因为没有步兵的支持,深入敌后的水军将面临背水一战的风险,一旦失败便可能全军覆没。

然而,胜利往往垂青于那些敢于冒险、善于奇袭的将领。王镇恶与刘裕皆为名将,北伐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们这对战术大师的默契配合。最终,突袭计划得以确定。

在步兵的掩护下,王镇恶率领水军逆流而上,乘坐的是艨艟小舰,划桨的士兵则隐藏于船舱内。晨雾弥漫中,一艘艘快艇如同离弦之箭,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疾驰,只见船只穿梭,却不见划桨之人,这让秦军大为惊异,仿佛见到神灵降临一般。还没等秦军反应过来,晋军已经抵达渭桥,并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

王镇恶站在船头,命令士兵们手持武器弃舟登岸,并宣布后退者将被处决。秋风瑟瑟,黄叶铺满长安城,这些来自江南的战士们首次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随着渭水湍急的水流,战舰顺流而下,转瞬即逝,消失在视野之中。

王镇恶激励着士气高昂的将士们:“我们的家乡和亲人远在长江以南,眼前就是长安的北门,我们已远离故土万里之遥,船只、衣物和粮食都已随水流而去。若能取胜,我们将功成名就;若败,则尸骨难归。别无选择,唯有前进!”

在战斗中,王镇恶身先士卒,带领晋军奋勇向前,最终大败守军。姚泓试图率兵救援,却被溃败的士兵冲击践踏,导致数万兵马未战而逃。姚泓孤身一人骑马逃回皇宫,而王镇恶则从长安的平朔门攻入城内。

潼关前线的秦军听闻长安失守的消息后,急忙撤军回援,导致军心涣散,士兵们纷纷逃窜、投降。姚泓见局势无法挽回,带着妻子儿女和文武百官前往王镇恶的大营投降,标志着羌人建立的后秦王朝灭亡。

刘裕率领大军抵达长安时,王镇恶已在灞上迎接。

刘裕称赞道:“成吾霸业者,卿也!”

王镇恶谦虚地回答:“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

刘裕笑着回应:“你想学冯异吗?”

冯异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之一,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追随刘秀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始终保持谦逊,不居功自傲。每次战役结束后,将领们讨论功劳时,冯异总是独自坐在大树下,因此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他曾为刘秀打下了关中地区,并在那里驻守三年,深受百姓爱戴,甚至被称为“咸阳王”。尽管有人曾诬告冯异意图谋反,刘秀对他始终信任有加,展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

刘裕对王镇恶的回应感到满意,他希望王镇恶能效仿冯异,不要过于炫耀自己的功绩。毕竟,王镇恶来自北方,并且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加入到刘裕麾下。

刘裕的话语意味深长,通过间接的方式告诉王镇恶:“我相信你,你要像冯异那样谦逊。”只要王镇恶能做到像冯异一样,刘裕就愿意做他的刘秀。

然而,刘裕并没有刘秀那样的胸怀。刘秀心怀天下,而刘裕的目光仅限于江南。因此,刘秀能够统一全国,而刘裕只能在江南偏安一隅。

刘秀打败赤眉军,攻取关中时,并没有杀害伪帝刘盆子;而刘裕对待敌人的手段则极为残酷,姚氏皇族无一幸免,全部被斩杀。羌族皇帝姚泓也被押送到建康,在闹市中处决,以此向晋朝臣民展示其赫赫战功。鲜卑慕容氏和羌族姚氏几乎在刘裕的屠刀下灭绝。

尽管如此,当晋军攻克长安和洛阳两座古都,收复了黄河以南及关中的土地时,这无疑是对抗五胡入侵以来晋朝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然而,刘裕并未因这一系列胜利而失去理智,他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战前,宁州有人献上了一件光彩夺目的琥珀枕头,据说它具有保健功能,可以治疗失眠和神经衰竭。但刘裕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将这个珍贵的琥珀枕头捣碎成粉末,并分发给北伐的将士们。

虽然送礼之人觉得这是极大的浪费,但刘裕深知,用琥珀粉来救治士兵们的创伤远比治疗失眠更为重要。

晋军攻入关中后,缴获了无数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以及稀世珍品。然而,刘裕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将所有战利品都赏赐给了士兵们。尽管如此,英雄终究难敌美色诱惑。有人献上了姚兴的侄女,她天生丽质,美貌动人,刘裕对她宠爱有加,渐渐沉迷于温柔乡中,有一段时间几乎无心处理军政事务。主簿谢晦见状,冷静地进言劝谏,刘裕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随即派人将姚氏送走。

此时,东晋帝国正处于辉煌巅峰,刘裕及其将领们,乃至整个晋国都在思考未来的方向:是继续进攻还是选择防御?

随着后秦的覆灭,东晋北面与魏国隔黄河相望,西边则与西秦和北凉为邻,而关中的北方还有匈奴夏国的存在。

面对这样的局势,是继续进军还是撤退?人生中最艰难的莫过于做出抉择。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