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最弱”的名臣,凭头脑和寿命,开创鼎鼎大名的三百年家族

刘涛慢叙历史 2025-01-11 20:00:40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拓跋什翼键是北魏的老祖宗,他的一生极为传奇,十九岁就建国设置百官。代国是漠北诸多小部落汇聚而成,连固定的国都都没有,拓跋什翼键旧将前来归附自己的部落分成南北两部,让弟弟监察北部,儿子监察南部。

在位三十多年,拓跋什翼键四面征战,主要的对手还是匈奴铁弗部的刘家一系,打到刘卫辰不得不投降前秦,前秦皇帝苻坚有了理由,发兵北上,代国完全不是前秦的对手,连战连败,不断向北方迁徙,拓跋什翼键手下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掀起了政变,拓跋什翼键被儿子杀死,代国覆灭。

在拓跋什翼键统治后期,代国的“南部大人”是鲜卑族的长孙仁。长孙仁有个极为出色的儿子长孙嵩,生于358年,他少年时期就宽厚儒雅,颇有气度,很得代国上层的欣赏,长孙仁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年仅十四岁的长孙嵩就代替父亲统领军队,建立了不少军功。

376年,代国覆灭,苻坚将代国分成了东西两部,东部交给了原来代国中手握重兵的刘库仁,西部则给了投靠自己的刘卫辰。长孙嵩领着族人归附到刘库仁麾下。

384年,慕容垂反叛前秦,刘库仁认为苻坚对待自己极好,为了报答苻坚的恩情,就站在前秦一方,发兵攻打慕容垂的后燕,遭到手下慕容家族的人背叛,夜里被偷袭后杀死。

之前刘库仁活着的时候,对拓跋什翼键还活着的孙子拓跋珪一家颇为照顾,但刘库仁死后,他的儿子刘显却看不上十几岁的拓跋珪,想要杀死拓跋珪,并吞还忠心于代国的鲜卑部族。

长孙嵩看不上刘显的行径,领着手下七百多户脱离了刘显,打算去投奔拓跋什翼键庶长子的儿子。途中遇到了一位故交,劝说他考虑正在贺兰部落养精蓄锐的拓跋珪,说拓跋什翼键就是被其庶长子所杀,他们一家名声太差,而拓跋珪是嫡子嫡孙,礼法上也是接替拓跋什翼键大旗的最佳人选,而且拓跋珪人才出众,虽然年轻,将来必定能成一番大事业。

拓跋珪这时候才不到十五岁,长孙嵩对这个孩子没啥概念,一时也不愿意把全部家底都压上,就借口自己需要考虑,赶着牛车要先走。他的故人一把拽住了牛头,极力劝说,长孙嵩别不过情面,只好跟着故人前往贺兰部落。

听说曾任南部大人的长孙嵩前来,拓跋珪大喜过望,亲自出面迎接,二人相谈甚欢,长孙嵩也认定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事,便带领部众归顺了拓跋珪。

386年正月,自认时机已到的拓跋珪自称代王(同年改为魏王),建立北魏政权,任命长孙嵩为南部大人。

北魏建立之初,实力薄弱,周边都是劲敌,想要稳住局面,就免不了与四邻征战。长孙嵩在建国次年就立功受赏,到391年,北魏与漠北霸主柔然交手,长孙嵩纵马挥刀,临阵斩杀了柔然别部的首领屋击。

392年,北魏西部的一个部落大人反叛逃走,长孙嵩引军追击,大败对手,让北魏下面各个部落好好看了一出“杀鸡儆猴”的戏码。

396年,实力壮大的北魏开始向中原拓展,他们与昔年关系极好的后燕爆发了战争,拓跋珪亲自领兵南下,长孙嵩随军出发,在中山与后燕军交战。差不多这一时期开始,北魏的统治方式逐渐的开始汉化,部落制转向了中央集权,官职也有了许多改变,战后长孙嵩因功被封为安南将军、冀州刺史,晋爵为钜鹿郡公。

中央集权就肯定要削弱部落首领们的权力,拓跋珪的改革引起了手下的不满。398年,拓跋珪到冀州巡查时,正在冀州负责税收的右将军盘算着造反,趁着拓跋珪在外将他抓住,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右将军刚刚有动作,就被长孙嵩察觉,长孙嵩立即调动兵马,镇压了右将军,将他押送到拓跋珪面前,一刀了事。

所谓“功高莫过于救驾”,冀州一战证明了长孙嵩的忠心,他被加封为司徒。之后又出任相州刺史,历任多地,他的治政才能都得到了地方的称赞。

生机勃勃的北魏遭遇了当年代国同样的问题:年老君主和年轻王子之间的矛盾激化。

拓跋珪的次子拓跋绍,其生母贺夫人是拓跋珪母亲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小姨,他看上了贺夫人,杀死了贺夫人当时的丈夫,将贺夫人纳入后宫,生下了拓跋绍。

拓跋绍坐视凶残,喜欢在大街小巷游走,抢劫行人,看不顺眼的就挥刀杀死。他多次遭到拓跋珪的打骂,父子关系非常恶劣。

409年,贺夫人犯错,拓跋珪嚷嚷着要将她杀死,贺夫人派人送信出宫,找儿子求救,当天晚上,拓跋绍带着十几个人突入皇宫,乱刀砍死了拓跋珪。

次日,拓跋绍称父亲暴毙,自立为帝,但他实在是不得人心,拓跋珪长子拓跋嗣从外地赶回京城,串联百官后,很轻松的推翻了拓跋绍,将拓跋绍母子都杀死后,成为北魏的新皇帝。

拓跋嗣登基后,下诏给威望崇高的长孙嵩和拥立自己有功的开国功臣安同,让他们二人共同受理民间诉讼,选贤任能。

410年,长孙嵩奉命征讨柔然,途中被柔然大军围困,拓跋嗣亲自率领主力出击,柔然威风而遁。

411年,拓跋嗣命长孙嵩和安同等八名权贵坐在皇宫止车门的后面,处理各项政务,要求务必公允恰当。他们认真的听取情况,尽量公正的给予解决,得到了好评,人们称他们为“八公”,还有人创作了名画《八公图》来纪念此事。

417年,刘裕出兵北伐,直入关中,早已看他不顺眼的东晋宗室司马文思派遣使者到北魏,请求北魏出兵除掉专权跋扈的刘裕。拓跋嗣也担心威名正盛的刘裕威胁到北魏的地盘,命长孙嵩率大军十万南下,看能不能击退刘裕。

北魏兵力雄厚,还都是骑兵,给东晋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有一段时间刘裕都顾不上前锋的檀道济和王镇恶,只能一心应付长孙嵩的牵制。东晋军队大部分时间缓缓前进,随时准备应付北魏骑兵的攻击,而北魏骑兵攻击不利则迅速撤退,刘裕几次派兵想要到黄河北岸反击,都会遭到北魏骑兵的重点猛攻,损失不小。

不堪袭扰的刘裕下了决心,抽调数千精锐和上百辆战车,突然发动攻势,在黄河北岸摆出了他苦心打造的“却月阵”,长孙嵩亲自带兵三万前来进攻,结果就成了“却月阵”一战成名的背景,三千不到的东晋步兵大败三万北魏骑兵。

这一战让北魏损失惨重,拓跋嗣也没了继续替后秦挡灾的心思,下诏让长孙嵩放缓对东晋的攻势。两军在畔城一带对峙两个多月,互有胜负,刘裕得知对面是长孙嵩领兵,还特意派人赠送给他南方的酒和食物,长孙嵩将这些东西都送去京城,拓跋嗣手下礼物,命长孙嵩也送礼答谢刘裕。

表面的一团和气下,拓跋嗣跟长孙嵩商议,让北魏大军随时做好大战准备,如果刘裕干掉后秦兵入关中,长孙嵩就立即提兵南下,断掉东晋大军的归路,等东晋大军军心涣散,他们就能轻松收取关中。

刘裕果然击败了后秦,大军攻入关中,长孙嵩得报后没有犹豫,提兵渡过黄河,杀奔彭城,沿途的东晋守军见到庞大的北魏兵马,都没有做出什么反抗,望风而逃。

然而刘裕动作太快,三个月不到,就破潼关入华阴破长安。这点时间不足以让北魏军队在淮河流域站稳脚跟,长孙嵩担心刘裕回头攻打他,便主动收兵撤回。

虽然不是刘裕的对手,但对上其他人,长孙嵩还是手拿把掐,他返回京城后,又奉命征讨不服从北魏统治的丁零部落,长孙嵩连战连胜,彻底消灭了西山丁零势力后,班师回朝。

423年,拓跋嗣病重,临终前询问长孙嵩自己该册立哪个皇子,长孙嵩认为大皇子拓跋焘是嫡长子且为人贤明,是上天所定。拓跋嗣就决定以拓跋焘继承皇位。

同年,拓跋嗣病逝,拓跋焘即位,因为长孙嵩晋爵为北平王。

425年,拓跋焘召集大臣们商议,下一步的攻伐目标是胡夏还是柔然。长孙嵩认为:“胡夏已经定居,不会成为我们的祸患。柔然世代为边患,应该先去征讨柔然的大檀可汗。如果能抓住他们的主力,就能缴获大量牲畜富足国家,抓不住主力也能在阴山一带狩猎,充实军用。”

朝中汉人的代表崔浩不以为然,认为胡夏皇帝赫连勃勃残暴不仁,人神共弃,地盘不过千里,应该先把他干掉,稳定后方。

还有官员建议先攻打后燕余孽建立的北燕政权。

被大臣们吵吵的有些晕,拓跋焘决定自己去西边看看情况,走到半路,赫连勃勃病死,关中大乱,拓跋焘大喜,立即商议要出兵关中。

长孙嵩还是极力反对,认为胡夏有统万城等坚城,难以攻打,若北魏重兵入关中,还有可能被柔然抄了后路。

年老求稳的大臣与血气方刚的小皇帝多次争执,拓跋焘恼了,当面痛斥长孙嵩有贪污的罪过,还让武士羞辱他。长孙嵩被气得不轻,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长叹。

不过拓跋焘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很快就反应过来长孙嵩并不是刻意与他作对,而是老成谋国,便升长孙嵩为太尉,以示劝慰之意。

用了几年时间灭亡了胡夏,429年,拓跋焘亲征柔然,以长孙嵩留守京城,加封为柱国大将军。

从此之后,拓跋焘每次出征,都会以长孙嵩驻守京城,安定政局。

437年,长孙嵩病逝,享年八十岁。

从拓跋什翼键算起,抛除弑父的拓跋寔君和拓跋绍之外,长孙嵩前后侍奉了拓跋家四代国君,是北魏头一号的元老,虽然他在战场上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表现,但他凭借卓越的政治能力和站队能力,以及同样重要的长寿,成为了北魏头一号的元老。

而长孙嵩也将长孙家族带到了北魏的顶级家族行列,他的侄子长孙道生担任拓跋珪的侍卫长,长期护卫皇宫,到拓跋焘即位后,跟随拓跋焘征讨柔然和胡夏,还击败过檀道济等名将,晋爵为上党郡王。长孙道生曾孙长孙稚是北魏末年的大将,镇压起义军,讨平萧宝夤,受封为骠骑大将军,跟随北魏孝武帝投奔宇文泰后,受封为上党王。

长孙稚的曾孙是大名鼎鼎的长孙晟,献上“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计策,让不可一世的突厥分裂瓦解。

长孙晟的儿子则是更加著名的长孙无忌,女儿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

拖后世子孙的福,到唐肃宗追封武庙“十哲”和“六十四将”时,长孙嵩成为北魏的代表人物,名列其中,与他并列的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前秦王猛、前燕慕容恪、东晋王镇恶和刘宋檀道济。

9 阅读:156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