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觉当下境,体悟事上圆。大家好,我是张三君。
前面说“空有之道”,从空和有的角度,对于事,提供一个根本性视角,有利于通心中认知。
说空有之道,是为了善空善有,让心通达明照。
孔子是儒家圣人,他说了一句话很精辟,说的正是空有之道。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是因为这真是大智慧。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从王阳明心学上看,还有更深一层的解释。
以心观心,从心体上说,这句话是最究竟的、最好的知见工夫之一。
韩愈《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说法,并不究竟。他人所长,不是究竟因。自心空,才是究竟根本。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光说别人多厉害,
根本是说我,我要心空,和别人无关。
心一旦空,何人不是老师?
心能空,万物都可以为老师。
心善空,才能生有,才能善有。
心越空,才能更多,更快地有。
以他人为师,是让自己心空。心能空,就像水杯,只有杯子空了才能装满水。
《道德经》说:“下士闻道,大笑之。”
拿自己的习心认知,去衡量,把不同染着成可笑。之所以大笑之,是因为心不能空。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满就是执有。网上常说,认知越狭隘的人,越固执我执。大概意思相同。满了,就不能空。就容不下更多的,新的,不同的认知。
类似的话,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话不同,意思却差不多,都是从空去求有。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仅可以把他人当老师,也可以把他人当明镜。能照见他人的善,就把它变成自己的。能照见自己的不善,就把它改掉,受益的是自己。
究竟的还是自心的工夫。
什么不能空?我执的认知,我执的正确,我执的我知。如果不空,常常我“慢”,拿知见审量他人知见,常常贬低他人。所得,只有自心中一点情绪虚利,为一点虚利,而生百害。
一个人要是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地步,如同开挂。
一次次重复,一天天重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习心知见日日精进,什么认知不能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