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鸿业
字思金 出生于广东雷州。
世觉精舍、逸燕堂主人、可乐居士、香山漫士。
自小跟随族兄廖思仁学诗词,2000年到北京求学,现居北京。
先后师从李妙染、王文芳、胡抗美、曾翔。
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北京市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固 其 根 本一一谈临帖
文/廖鸿业
对学书者而言,临摹是不二之选。康有为说:“学书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得其性情也。”
临帖常分为实临、意临,切合自己的需求来取舍。实临就是要一丝不苟地按原帖去临摹。细心观察、体会、归纳。孙过庭所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特别是用笔方面,琢磨其用笔之势。领悟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
在实临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意临。意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的二度创作,从而达到“忘形得意”。所以高手临帖,日日有新意。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
临摹不仅是学习和继承传统的途径,它还能成为二次的创作,也就是说,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创造。择善又非仅袭其技,有取其意效其神,有舍其形生我意。确立个人的临摹观,达到“得鱼忘荃”之境。历来名家临帖,多是持有已见,自有风貌。古人的一些临作,如褚遂良、虞世南、赵孟頫、八大等人临的《兰亭序》,王铎、傅山留下的大量晋唐临作,既体现了他们精湛的笔法技艺,同时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二次创作”的模式。 本身就可以视为独立的完整的优秀作品。
在古人不同的点画中寻找和捕捉自我,调动起自己的审美趣味,适合当时思想感情的造形元素进行整合,通过笔端充分表现出来。不在于维妙维肖,而在于从不同角度的阐述与演绎。 合乎法度,又见神采,不失古意还有自己。不同的碑帖就如同菜市场不同的菜,买回烹调做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菜。一道佳肴,有的人喜欢,有的不喜欢。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口味,所谓的众口难调。
宋人吴可论诗,说诗有“死句”和“活句”之别。“死句”就是诗歌语言仍然只是语言,“活句”就是诗歌里面不再只是语言,超出了语言层面。书法学习—也是如此,对传统的模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好的临摹在于融会贯通之后的推陈出新。
对书法人来说, 临摹是一辈子的要做的功课。从临摹中去消化,做到善学善化,古代大家,无一例外。王铎甚至给自己立下“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的规矩,将其贯穿于整个的学书过程,为我们今天的学习与创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