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脱离实用的当下,书法家已经“空心化”

书法世家 2024-11-26 20:18:45

北宋苏、黄、米、蔡之后帖学便日渐衰退,后世虽不乏名家,但与“宋四家”在书写技法及审美趣味上比较则相去甚远。宋人的书法旨趣各不相同:赵构注重对书法情趣的表达,认为“趣”是书法作品中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姜夔认为真书以平正为善是唐人之失,有科举习气;赵孟坚强调书法的骨骼和力量,重视人格的独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晋人萧散、平淡的书风为尚,推崇钟、王书法之妙。其中,赵孟坚受南宋理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理学着重讨论“心”“性”“理”“气”等,是所谓“义理”之学。发展到近代,钱穆治史就是“义理”和“考证”并重,并不赞成有些历史学家对宋明理学的贬斥,所以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特别强调“宋学”的历史地位就不难理解了。

唐宋之际,书法的取法模式发生了变化。早期以师徒笔法授受为主,宋代之后转向以前人书迹为主要取法对象。这种转变的发生,使学书者对所依托的作品有了要求,即这些作品的被接受需要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米芾等人强调石刻不可学,认为很多石刻都算不上“法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还算不上“书法经典”。

“书法经典”包含着现代人对书法取法对象的理解、甄别和判断,使学书者能从中感知、掌握书法所需的技法、风格和审美趣味等,所以长期以来我们都强调要“取法经典”,也要“弘扬经典”。现在有些书家开始想着要“再造经典”了,他们认为能够被权威推广,被大众接受,或成为被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就成为了“经典”,并认为展览、研讨、印刷出版等都是“经典化”的一部分,进而通过扩大传播与接受的范围,直接或间接地建构“经典”。的确,所谓“再造书法经典”,是与话语权的争夺和确立、影响力的扩展和传播直接相关的。

当代书法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成就既大,问题也不少。书法在脱离实用的当下,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并投入热情,实属不易。当代书法面临的问题,是今天的创作主体已很难达到传统审美框架对书家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书法家的“空心化”。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文化性和精神性的作者在展览中获奖,在宣传上主动造势,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在社会上受到追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如果这种书风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其与传统书法在理念、精神上就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断裂,换言之,表面的繁荣背后潜藏着内在的质变。

关于书法的论辩和争议,参与人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这当然得感谢现代媒介的发展。如果说之前书法家还有一些神秘感,现在你写字的场景,甚至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传播到网络上。当我们每天被动地面对书法名家们的海量信息时,其神秘感就消失了,这就是“祛魅”的过程。

中国书法的现代性转换到目前还没有真正完成,书家在创作上的探索和实验的学术性不够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学者大多注重书家和文本、形式和技法以及历史文献等的探究与考辨,而对当代书法发展和未来走向的通贯式思考不多。当代书法就其呈现出的样貌而言,是一种相互模仿的带有反讽意味的展览体样式,缺乏理论上的归纳和引导。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书法家们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理论家们的反思、批评和引导。本期“书法论坛”栏目《当代书法应在“祛魅”与“赋魅”间立定脚跟》《“书法经典”:虚拟的群体话语抑或后人的历史诠释》等几篇文章都很有见地,颇值得一读。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81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