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晋西北,形容毛毛细雨往往更形象,更传神,谓之“箩面面雨”。《广雅·释器》:“箩,箕也!”“箩筛”是一种专供筛粉状物质或过滤流质的器具,上部用竹子编制的圆形器具,底部用绢或细丝等材料做成网眼状,晋西北俗称“箩子”。

旧社会用石磨磨面,磨好之后,有粗有细,需盛在箩筛之中,放在“箩架”上来回推拉,细小的面粉就会沿着箩掉在笸箩中,粗粒在此上磨磨制。

朱自清《春》:“雨在这个季节是最常见的,往往一下就是三两天。但不必烦恼。看那雨丝,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麻麻地斜织着,屋檐下笼罩着一层薄烟。”文中形容春雨细密,下的就是毛毛细雨。

晋西北一带将“毛毛细雨”叫作“箩面面雨”,意思是细雨像箩出的面一样细小、密集。更为生动形象。例如:“今天早晨起来,天空就一直下箩面面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