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晋西北广大农村地区,有一种常用农家工具——箩头,“箩头“即箩筐,是一种圆形筐式盛器,底大、肚圆且开口,有手柄抓握、钩挂俗称“箩头系”。箩头在南方用竹篾或柳枝编制,而在北方最常用的是黄刺玫枝条、以及其他灌木枝条、荆条编制。

晋西北山上长有一种叫"荆条"的灌木条,这种条子很有韧性,常生于山地阳坡上,形成灌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就地取材用荆条的枝条来编制箩头,用于担土、送粪,以及其他东西,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编制箩头工序复杂,首先要上山采集枝条,俗称“割条子”,需翻山越岭,蹚水过河,钻进灌木丛中,仔细寻找,用镰刀或斧头砍下,背回家后精修,俗称“削条子”,削砍去多余的枝叶,将毛毛杈杈去掉,整整齐齐捆好待用,然后用火熏烤软和后即可编织。


首先要打底,底为圆形,16根条子交叉铺开,用脚踩死成"米"字状编制。然后一根接一根地围着中心转圈互相交叉,紧密结合,一圈圈有序缠绕,当编织到适当的程度,接着就是收边,俗称“扭檐子”。用三四根条子边扭边系,把边沿编织的结结实实。 用温火慢慢烤较粗的荆条作为箩头“系子”,也就是手柄,熏了的“系子”不容易折断,更便于扭曲变形插进箩头。 编制好的箩头还要浸泡在河水定型,之后晾干即可使用。



箩头晋西北农村用途广泛,可以上山打柴,用来运柴火,可以盛农作物秸秆,老人拾粪,两个箩头装上牛羊粪,用扁担挑起来扛在肩上运送到田间地头等等。当然最大的用处还是秋收“掏山药蛋(挖土豆)”

中秋节过后就是收山药蛋的时候了,此时晋西北山乡沸腾了,人欢马叫闹秋收。三五家合作起来,扛起镢头,拿着箩头,赶着骡马,浩浩荡荡向田野进发。农人一字儿排开,抡起镢头,使上吃奶劲向一株株山药进攻。


一镢头挖下去,再使劲一翻,大大小小的山药蛋便躺在了地面,弯腰捡起来磕去泥巴,顺手扔在箩头里,然后由小孩提起来倒在山药堆上。于是一颗颗胖乎乎、圆溜溜的山药蛋就会源源不断的堆积起来,渐渐成为一座小山。

农人们一回回用箩头挑着、用牲口驮,车子拉,小心翼翼的将山药蛋搬运到早已准备好的地窖里。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窖,放在窖里既能防冻,又可保鲜,家家户户地窖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山药蛋,这是全家人一年中的主要吃食。



在窖里取山药蛋时,箩头也是离不开的工具,一个人先下窖,用扁担将箩头掉到窖中,待到盛满一箩头,上面的人就吊上去,洗干净的山药蛋备用,简单配以各种面食,蔬菜,就可以做出山药摩擦擦、山药圪搓、山药丸子、凉拌山药丝等形形色色、色味俱全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