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通胀还有多远?

白刃行式 2024-10-23 10:52:58
最近,黄金价格又飙升了。 从去年开始,我就连续用了很多篇文章介绍黄金的情况,目前黄金价格持续走高,与整个大宗商品价格形成背离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更多反映的是即时商品价格,而黄金作为一种硬通货,它更多反映了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或者说,黄金是未来美元的魔镜。(参考《美元的魔镜:黄金还能走多远?》) 那么,如今黄金持续走高,通胀还有多远才能跟上黄金的步伐呢? 普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认为,未来半年内,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将突破5%的门槛,并可能导致收益率曲线进一步陡峭化。背后的原因就是通胀预期的上升。 前面我在《全球石油消费峰值可能即将到来!》中,提到了2个对通胀不太有利的因素: ① 绿色能源转换:由于光伏等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全球原油消费量可能即将见顶。而原油作为全球大宗商品之母,势必对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形成压制。 ② 中国进入后房地产时代:过去20年,中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国,特别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铁矿石、玻璃、铜等基础商品的需求。随着中国进入后房地产时代,需求快速萎缩,短期内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而又没有一个新兴国家能够匹敌中国的需求。 但,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空头因素虽然有,多头因素也不少。今天,我们要提到一些目前来看,对通胀形成非常强烈刺激的一些因素。 ① 价格跌破成本 当下,整体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处在相对低位,很多商品的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甚至正在朝着更低的价格前进。 举例子来说,哪怕今年整体化肥价格不算太高,但美国玉米的完全成本(包括地租)在480多美分/蒲式耳(约189美元/吨),大豆的完全成本1100美分/蒲式耳(404美元/吨)上下,都明显高于目前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分别约400美分/蒲式耳、1000美分/蒲式耳)。也就是说,玉米、大豆从目前的价格水平至少要分别上涨20%、10%,美国的农场主才能实现保本。 哪怕是如今的巴西也不好过,虽然土地便宜,但所有的化肥都得从国外进口,再加上巴西距离主要的需求国比较远,运输成本也不低,所以,巴西的豆农日子也不好过。 其实,不光是农产品,很多工业品也跌破了成本价,比如钢铁、纯碱、玻璃等等,只有为数不多的少数产品,有比较丰厚的利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美国还有3亿桶的原油战略储备没有填满,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坑。 ② 矿石减少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大规模挖掘,好挖的矿基本上都已经被发现了,浮在表面的矿越来越少,挖矿的成本越来越高。 就拿铜矿来说,由于全球正处在能源转型之中,作为绿色金属的铜,需求非常景气,但供给却令人担心。首先,矿山老化的问题非常严重。2023年排名前20的矿山,贡献了全球矿产铜年产量的36%;其中超过70%都是在30年之前发现的。据标普S&P统计,年产量超过1.5万吨金属铜的矿山中,超过50%的已经服务了20年以上;这些矿山的入选品位也在过去的30多年下降了约40%至含铜0.6%。 其次,是新矿越来越少。如上图所示,1990-2000年的特大铜矿(矿床铜资源金属量超过1000万吨的新项目)找矿发现,数量为过去33年的55%,而铜金属量高达过去33年的62%;2001-2010年的特大铜矿找矿发现,数量为过去33年的30%,铜金属量为过去30年的28%;而2011-2020年的特大铜矿找矿发现,数量只有过去33年的15%,铜金属量则仅有过去33年的10%。最近几年更夸张,自2014年艾芬豪矿业在刚果金发现卡库拉超大型铜矿以来,过去9年的特大铜矿找矿发现为零! 就算我们把标准下调,以50万吨金属量作为重大发现,其结果也惨不忍睹。2011-2020年只有27宗重大发现,占过去33年的11%,金属量仅占过去33年总量的9%。而过去2年全球矿企的铜矿重大发现,一个都没有! 最后,因为找矿变得越来越难,如下图所示,过去几十年来,发现铜矿的深度变得越来越深,这也意味着勘探和开采成本都越来越高。过去33年平均发现成本从1990-2000年的11美元/吨,猛增至2011-2020年的868美元/吨。每隔10年时间段的勘查预算成倍增长,平均发现成本更是增长了76倍之巨。 与此同时,全球勘探的支出却没有同步跟上。比如,2022年全球铜企的资本开支约为778.9亿美元,相较于2012年最高值1278亿美元,下降约35.5%。据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铜矿的平均交付时间为16.2年。 一旦再次出现需求紧缩,那么铜的供给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填上这个窟窿的。而且,现在全球正在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而铜作为最为基础的导电金属,需求增长潜力非常旺盛。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原油的短缺,造成了全球大通胀,那么铜的短缺可能是下一轮通胀的主要动力。 ③ 货币超发 货币超发是现代政府应对经济下行的主要手段,就像美国在2020年做的一样。如今,全球经济都处在比较低迷的状态之下,中美两大经济体,日子都不太好过。 中国,大家都知道了,房地产下行周期,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定的事情,最近不得不采取了一些刺激措施,对抗通缩。 美国,别看经济好像还挺好的,但是去看一下它的赤字情况,你就知道,美国经济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 现在的美国,已经是骑虎难下了。不借钱,经济撑不住,借钱,通胀扛不住,向左衰退、向右通胀,只能在它们中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但,现在全球经济处在存量竞争之下,中美两国的资产回报率都在下降,这时候用什么来偿还这高额的利息呢? 比如,美国政府 2024 财年赤字突破 1.8 万亿,债务利息支出首超万亿,这一情况在美国 200 多年历史中极为罕见。2024 财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赤字达到 1.833 万亿美元,为有纪录以来第三高,仅次于新冠疫情期间的 2020 财年和 2021 财年。 其中,美国国联邦债务利息支出激增,达到 1.1 万亿美元,较上年度上涨 29%。这一数字也超过了美国国防预算和老年医疗保险计划支出之和。利息成本占美国 GDP 的比例达到 3.93%,是自 1998 年以来的最高比例。 所以,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持续的财政扩张,最后演变成为大通胀,因为谁也不能输。中国也是一样,如果经济下行太快,肯定会采取一些激进的政策。两个大国如果同时印钞票,大通胀就在所难免了。 综上来看,现在的大宗商品,想下去并不容易,随时有可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大通胀,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不过,我并不倾向于立马就会迎来一场大通胀。 但,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现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克制的,都知道通胀的危害,美国现在虽然降息了,也还在坚持缩表。什么情况下,政府才会不顾通胀呢?2020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当通胀变成一种次要危害的时候,就会打开水龙头。 目前来看,还远没有到这个阶段。就拿美国来说,只要稍微有点反弹,美国就会暂停加息,高利率就会对通胀形成遏制,再加上缩表,还是有点作用的。中国呢?虽然要对抗通缩,但扩表的速度比较慢,对房地产的托底政策也比较温柔。中美经济,都没有到需要彻底大放水的地步。 也就是说,我的观点是,由于供给端的持续收缩,只要经济出现全面复苏,通胀是再所难免的时候。但,短期来看,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整体上还是震荡磨底的阶段,在真正的大通胀来临之前,应该会有一个反向的抽动,让政府放弃原本的克制政策,两害相权取其轻。
1 阅读:110

白刃行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