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将小米SU7以及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无情地推到了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
一辆行驶在安徽高速公路上的小米SU7,突然失控撞上中间护栏,瞬间燃起熊熊大火,吞噬了车上三条年轻鲜活的生命。
据遇难者家属悲痛诉说,事发时车门仿佛被死神锁住,无法打开,再加上电池爆燃,让车内三人逃生无门,只能在绝望中被火海淹没。
小米官方迅速组建专门工作组,与警方、家属携手,全力展开事故还原调查。
可逝去的生命已无法挽回,这起惨案不仅让三个家庭支离破碎,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人们对智能汽车安全性的信任之上,言叔这就为大家深挖这起事件背后隐藏的诸多隐情。
01
时间回溯到3月29日那个漆黑的夜晚,三名怀揣着考编梦想的女大学生,驾驶着一辆小米SU7行驶在前往安徽的高速公路上。
车辆是驾驶员男友购置,本应是逐梦路上的便捷伙伴,却在那个夜晚沦为夺命凶器。
事发路段正在维修,路面设置了路障,而车辆当时正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疾驰,并且开启了智能驾驶模式。
当车辆探测到前方路障,发出人工接管的提醒后,仅仅一秒,还没等驾驶员做出有效反应,车辆便一头撞上了公路中间的护栏,紧接着,电池爆燃,大火瞬间将车辆吞噬。
从小米官方公布的信息来看,这惊心动魄的一秒,成为了生死的分水岭。
驾驶员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紧急踩下刹车,然而慌乱之中,刹车踏板仅踩下31%,根本无法触发E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
哪怕是经验丰富、反应敏捷的老司机,面对这转瞬即逝的危急状况,也大概率无力回天。
这夺命的一秒背后,是小米智驾系统在关键时刻的“掉链子”,它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在特定的场景下,无情地引爆了这场悲剧。
02
小米SU7作为小米汽车的明星产品,分为多个版本,而出事的恰恰是入门低配版。
在智能驾驶硬件配置上,这个版本可谓是“先天不足”。
它仅配备了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采用的是双目纯视觉方案,理论上最大可探测距离为200米。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一旦遭遇夜间或者恶劣天气,其探测距离会锐减40%,只剩下120米,而在复杂多变的实际路况中,这个距离可能还要打折扣。
在事发时116公里/小时的高速行驶状态下,车辆每秒前行约32米,而小米SU7基础版智驾系统每秒识别障碍的距离仅为35米,稍有超出,识别时间便会大幅延长,这就导致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被极度压缩,危险步步紧逼。
再看算力方面,低配版仅搭载一颗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为84万亿次每秒。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配版小米SU7MAX搭载两颗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高达508万亿次每秒,两者之间的算力差距超过6倍之多。
这意味着在面对相同的障碍物时,高配版能够凭借强大的算力,更快地识别目标、做出响应,为驾驶员争取到宝贵的避险时间,而低配版却只能“望障兴叹”,反应迟缓。
此外,在电池安全技术上,标准版电池并未采用宁德时代先进的“倒置电芯技术”。
此前,有高配版小米SU7撞上路牙后发生自燃,得益于这一技术,火花向下喷射,驾驶员得以安全逃生,车架也基本保持完整。
可低配版却没有这层“安全护盾”,电池起火后无法将火焰引导向下,车内人员瞬间陷入绝境,安全风险呈几何倍数增加。
03
在当下的汽车市场,智能驾驶已然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追逐的“香饽饽”,纷纷将其作为产品宣传的重要卖点,小米自然也不例外。
雷军多次通过直播,大力宣传小米SU7的NOA功能,更是豪言要在2025年让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跻身行业第一阵营。
然而,在这一片热闹的宣传声浪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往往只展示最高配置方案下的“完美表现”,对低配智驾方案的真实能力却选择沉默。
就拿此次出事的小米SU7来说,车企在传播过程中,几乎清一色地采用XiaomiPilotMax智驾方案(激光雷达方案)来展示产品优势,可实际销售给消费者的,除了高配版,还有价格更为亲民但性能大打折扣的纯视觉方案(XiaomiPilotPro智驾方案)。
这两种方案在实际道路行驶中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就好比拿着短跑冠军的成绩去宣传一个普通跑者,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误导。
更有甚者,部分车企为了吸引眼球、抢占市场份额,在宣传时肆意使用“解放双手”“放心开”“零接管”等极具误导性的词汇,甚至拍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宣传片,比如驾驶员在车内吃饭、打电话开会等场景,营造出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可以替代人类驾驶的假象。
与此同时,消费者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需要注意的风险提示,却被车企藏在产品手册的角落里,或者夹杂在冗长晦涩的免责条款中,消费者很难注意到。
如此一来,消费者对智能驾驶产生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过度信任这一功能,在驾驶过程中放松了应有的警惕。
04
言叔不得不说,智能驾驶无疑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它代表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安全基础之上,诚信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车企一味地追求营销效果,将过度夸张的宣传凌驾于技术现实之上,却对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教育不管不顾,这不仅是对用户生命安全的漠视,更是在自毁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长此以往,当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失去信任,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将陷入困境。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竞赛”中,监管机构必须肩负起责任,尽快规范智能驾驶宣传行为,严格约束车企,杜绝夸大其词的宣传手段,同时督促车企加强对消费者的风险教育。
车企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力推广智能驾驶技术的同时,如实告知消费者不同配置方案的真实性能和潜在风险,不能为了销量而隐瞒真相。
而广大消费者,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便车辆配备了智能驾驶功能,也绝不能放松对驾驶安全的警惕,牢牢将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中,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马虎。
希望这起小米SU7高速惨案,能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一次深刻教训,让智能驾驶在安全的轨道上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