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特朗普为讨好选举基本盘红脖子,竟向全球经济宣战,104%关税即将来袭。
前一晚他苦等电话无果后,白宫于4月9日证实对中国104%关税开征计划。
这一高关税下,中美贸易或将停摆,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关键商品供应堪忧。
更荒诞的是,特朗普计划对药品加征高额关税以吸引药企回流。但他忽视了药品关乎人命,建厂周期长,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种反智行为遭各方吐槽。
特朗普铁杆盟友马斯克率先发难,升级对其顾问纳瓦罗的攻击,称其比砖头还蠢,骂其言论错误。
纳瓦罗作为特朗普智囊,此举实则是对特朗普的不满宣泄。马斯克或许后悔去年为特朗普助选,如今特斯拉股价已跌去一半多。
美国前总统也指责特朗普滥权误国,呼吁民众行动甚至做出牺牲。
民主党见状蠢蠢欲动,期待中期选举能有所收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重申贸易战无赢家,尤其担忧发展中国家受冲击,言外之意劝特朗普停止瞎搞。
目前,美国民意或许是能制衡特朗普的关键。
只是美国多数红脖子缺乏关税常识,误以为能从对华关税中获利。
但他们最看重实际利益,若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定会用选票让特朗普下台。
当下美国鸡蛋价格飙升,美股大幅下跌,特朗普被民众抛弃或许为时不远。
02
再看中美贸易战交锋。
4月3日,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加征34%“对等关税”,次日中国迅速反制,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展现坚决态度。
随后美股大跌,特朗普扬言报复,并于4月7日深夜威胁若中方不撤关税,将额外加征50%。
面对美方步步紧逼,4月8日中国明确回应奉陪到底,联合早报形容此次交锋为“刺刀见红”。
重压之下,中国资本市场展现强大韧性。收盘时上证指数涨1.58%,深证成指涨0.64%,创业板涨1.83%。
为稳定市场,国家多管齐下:央行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再贷款支持;金融监管总局上调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比例至最高50%;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积极增持股票,多家央企公布回购、增持计划。
其中,中国版“平准基金”备受关注,央行承诺为其提供无限量流动性支持,提振市场信心。其实早在去年9月24日央行行长就透露该基金在研究,如今推出是应对局势的有力后手。
资本市场外,中国也准备充分。人民日报透露,未来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随时可调整,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等有扩张空间,还将大力提振国内消费。
经过8年贸易战磨砺,中国积累丰富经验,高层对美方新一轮遏制早有预料并制定策略。
03
面对中国强硬回应,特朗普恼羞成怒,威胁若4月8日前中方不撤关税,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关税。
若成真,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平均税率将达117%,远超多数商品利润空间,可能导致双边贸易停滞甚至脱钩,但中国毫不退缩。
有官媒背景账号称中方至少准备6个大招应对,包括加征美农产品关税、禁止美禽肉输华、暂停中美芬太尼合作、服贸领域反制、禁止进口美国电影、调查美企在华知识产权获益情况等,旨在让美国企业和选民感受压力,促使美方回归理性。
此外,从海峡局势看,中国战略主动权在握,台湾问题或成应对美方极限施压的一张牌。
04
互联网上部分声音认为中国在贸易战中面临挑战,主要是人民币国际接受程度不高,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疲弱。
事实上,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储备方面与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不匹配,尽管中国是全球制造业龙头,各国大量采购中国商品,但交易多以美元结算。
2024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仅3.75%。
为打破僵局,有观点建议将人民币改名“中元”,因“人民”一词被认为阶级斗争色彩浓,令全球资本家、金融家忌惮。
更关键的是,通过与各国签订双边协议,让“中元”与一篮子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挂钩,承诺年通胀率不高于3%,长期年平均通胀率2%。
此做法对向中国出口能源、矿产并进口商品的国家有利,有望被接受。
若各国央行、企业和居民接受并储备“中元”,将能以稳定价格购买中国商品,维持购买力,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并非靠军事强制。
1971年前实行黄金兑换本位制,各国央行可按固定价格用美元兑换黄金;2012年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美联储承诺将通胀率控制在2%。
中国可借鉴此思路,凭借强大生产制造能力,通过承诺“中元”稳定购买力使其成为国际硬通货。
与美元锚定美国国内CPI(多为不可贸易的国内服务)不同,“中元”锚定各国可购买的一篮子出口商品,从2020年以来中美物价数据对比看,储备“中元”购买力更强。
若“中元”成功锚定商品价格并做出通胀承诺,有望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选择中获各国青睐,提升中国在贸易战中的底气。毕竟中美贸易战本质是金融和货币博弈,美国试图通过打击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引发金融货币危机,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是中国有力应对手段。
05
回顾历史,世界格局新旧交替充满冲突,如英西争霸、美苏冷战。
如今美国秉持“冷战思维”遏制中国发展,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与全世界为敌的做法注定失败。
过去8年,中国在与美国的博弈中不断发展壮大,科技领域2018年贸易战初期列举的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如今超85%已被攻克。
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中美都在探索新增长模式,中国专注自身发展,不断提升实力。
随着中国持续进步,“东升西落”趋势渐显,2025年或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