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49:世界丝绸家族

永哥历史 2025-02-19 04:05:03

1、9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录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提到唐末中国高官显贵穿着奢华的丝绸衣料,这类丝绸价格昂贵,未经官府允许不得运往阿拉伯各国。

2、书中还讲述了一则故事:一个阿拉伯大商人拜访监管广州市舶的宦官,发现宦官胸口的黑痣透过丝绸衣服清晰可见,尽管宦官穿了五层衣服。作者苏莱曼接着大发感慨:“这类上佳的丝绸,是未经漂白的生丝,而总督穿的衣服,比这还要精美,还要出色!”以马王堆汉墓出土过薄如蝉翼的丝织衣裳而论,应该说早在这之前一千年,中国已经有这么精致的丝织品了。

3、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丝绸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亚大陆贸易史中始终保持着世界级的领先地位,被视为最珍贵的商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及其相关知识和技术逐渐从中国传播到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掌握了丝绸技术后,开发出独特的丝绸织造技术和纹样,有些甚至反哺到中国。

4、波斯萨珊王朝较早对中国丝绸进行创新改造,形成了典型的萨珊风格纹样,这种风格后来被拜占庭继承。伊斯兰教兴起后,由于教义禁止采用人物或动物形象作为装饰,伊斯兰风格的丝绸纹样多为几何、花卉和经文书法,但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萨珊风格还是得到延续,美丽的东西总是无法彻底禁止的。

波斯织锦,7世纪,现藏梵蒂冈博物馆

伊斯兰风格的织物上的经文书法,17—19世纪,现藏美国休士顿美术馆

5、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初唐时期织锦中,发现了具有萨珊波斯风格的丝绸艺术。这些织锦的纹样主要是联珠团窠动物,即圆形或椭圆形的纹样骨架,中间填充着鹿、鸟、狩猎骑士等形象。吐鲁番出土的织锦也展示了狩猎纹样,描绘了高鼻深目的异国骑士骑在双翼天马上射杀狮子的场景。这些图案反映了萨珊波斯丝绸艺术向东传播的影响。

6、在20世纪80年代,青海都兰县的吐蕃墓出土了一批具有中亚风格的织锦,年代大概属于中唐。这些织锦分为冷色系列和暖色系列,纹样分为花卉或变形的连珠纹,图案中填充动物形象。都兰出土的织锦的来历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织锦是中亚粟特地区织造的“粟特锦”的典范,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们属于波斯锦,是使用波斯文的中亚工匠生产的。

粟特风格的织锦,唐朝,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现藏大英博物馆

7、波斯的丝绸艺术对唐代中国的丝绸织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在西北边陲地区,中原地区也吸收了大量外来元素,与本土艺术风格相结合。史书记载,粟特工匠何稠在隋文帝时期曾仿制波斯进献的金绵锦袍,仿制品甚至比原作更精美。隋朝灭亡后,何稠在唐朝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唐朝的丝绸制造也融合了异域风格。日本法隆寺收藏的一件“四天王狩狮”纹锦,据说是7世纪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展现了唐代与波斯风格的完美结合。

四天王狩狮纹锦,现藏日本法隆寺,引自《山川详说日本史图录》。

8、从“安史之乱”到宋辽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和割据而萧条,丝绸贸易转向海洋。13世纪蒙古兴起,扫除交通障碍,推动长途贸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元代丝绸的代表是织金锦,即在丝线中加入金线,使其显得金碧辉煌。

9、元代时期的织金锦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工艺的金缎子,另一种叫作“纳石失”。“纳石失”是波斯语nasish的音译,意为“织金锦”。其制作工艺关键在于“缕皮傅金为织纹”,即将金箔切成细长条织入丝线中,或将金箔搓捻成金线与丝线交织。

10、元代负责织造纳石失的机构主要是直属中央的官府局院,其中著名的别失八里局设在元大都(今北京),工匠主要来自高昌回鹘的都城别失八里。此外,弘州(今河北阳原)和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西)的两所纳石失局也主要由来自西域的工匠管理。

11、华夏丝绸纹样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了异域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纳石失纹样。这种纹样既包含西域-伊斯兰风格,如使用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织出工匠姓名,又融入了中原传统的装饰元素。

12、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多件纳石失,如德国柏林的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黑地对鹦鹉纹纳石失,其鹦鹉翅膀上织有波斯文,主纹和结构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叙利亚丝绸及西亚陶器图案相似,但辅纹为中国风格的盘龙。

黑地对鹦鹉纹的纳石失(元中后期)

13、此外,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双狮戏球纳石失,虽然整体呈现伊斯兰风格并织有阿拉伯文的工匠姓名,但主图案双狮戏球则是典型的中国风格。这些纳石失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14、元代时期有一种特殊的丝绸制品,采用缂丝工艺制作的元朝帝后肖像和佛像,称为“御容”。缂丝是以本色生丝为经线,各色彩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造而成的丝织品。

15、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著名的缂丝曼荼罗,名为大威德金刚曼荼罗。曼荼罗在佛教中意为“坛场”“聚集”,原指供奉佛、菩萨诸天的土坛,后指诵经修法时的修法场所,密宗将佛或菩萨像画在纸上或绢帛上,或制成立体模型,也称“曼荼罗”。

《大威德金刚曼荼罗》,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16、大威德金刚曼荼罗是唯一可认定的元代皇家丝绸实物,也是现存尺幅最大的元代缂丝作品。它长245.5厘米,宽209厘米,共织出142个人物。图案中心是黑色大威德金刚,周围图案按内圆外方布列,属于藏传佛教艺术的典型构图。画面下方两端织出四位供养人的形象,分别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元明宗和世㻋、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和元明宗皇后八不沙。

17、这件大威德金刚曼荼罗之所以奇特,主要是因为四位供养人,特别是男性供养人元文宗和元明宗这对兄弟的恩怨和悲剧。1328年,元朝泰定帝去世,遗诏传位给其最小的儿子阿剌吉八,引发了兄弟之间的皇位争夺战。

18、元明宗和元文宗先后登上皇位,但元文宗率先进入大都当皇帝,表示暂时登基,等哥哥到来后奉还大位。元明宗在漠北即位,元文宗送上玉玺表示承认。不久后,兄弟在王忽察都相聚,但四天后元明宗突然去世,据说是被元文宗及其党羽毒杀的。

19、这件大威德金刚曼荼罗的藏文题记称元明宗为“皇子”,推测制作于文宗登基而明宗即将归来、王忽察都悲剧尚未发生的时期,并被送到吐蕃的萨迦寺供养。曼荼罗中的文宗形象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文宗画册相似,明宗形象更是独一无二。这件缂丝曼荼罗不仅见证了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唯一的元代皇家缂丝传世作品,展现了元代缂丝的风格和水准。

元文宗缂丝曼荼罗与画像对比

20、丝绸起源于中国,但在历史长河中,商人将丝绸及其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传播到世界各地。各地不同的文化和族群将自己的审美和喜好融入丝绸,使其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无论是波斯锦、粟特锦、中西合璧的纳石失,还是融合蒙古、西藏与汉地风格的缂丝曼荼罗,都在共同书写丝绸的世界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