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两人就加沙停火、人质交换及美国对以色列征收的“对等关税”进行了密集磋商。然而,真正引发国际社会警觉的,不是他们对和平的言语承诺,而是特朗普在会谈中所暴露出的赤裸裸的经济绑架与战略讹诈逻辑。

在谈及是否愿意降低对以色列征收的17%关税时,特朗普毫不遮掩地表示:“也许不愿意。别忘了我们给以色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是世界上金额最高的援助之一。”这句话像一记重拳,精准击中了所谓“美以铁杆联盟”的真相——不是平等互信,而是高高在上的恩赐逻辑。美国每年提供近40亿美元援助,不是无条件的援助,而是用来在国际舞台上对以色列政策施加影响、维护美国优先的交易筹码。
以色列这次“主动低头”,提出愿意“采取措施消除对美贸易逆差”,不仅是在回应关税压力,更是在试图用外交配合换取经济豁免。但特朗普的回答让人看清,所谓“盟友”只是金融账本上的债务人,美国要的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伙伴,而是一个随叫随到、随调随用的战略附庸。
另外,这次特朗普会见内塔尼亚胡之际,正值加沙战火未息,数以万计巴勒斯坦平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在这场会晤中,“停火”与“人道主义援助”不过是政治谈判的谈资,是用于交换经济利益的工具。特朗普口口声声说“战争不会持续太久”,但从他的态度来看,这不是基于对和平的真诚追求,而是出于对自身政治资本的精算。毕竟,战争的结束时间并不由联合国或国际社会决定,而由特朗普这类掌握资金与话语权的人主导。

而在特朗普眼中,以色列的“配合度”决定了其能否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保住“亲密盟友”的位置。这也正是为什么,尽管关税政策对以色列来说沉重异常,内塔尼亚胡仍不得不远赴华盛顿,摆出极其谦卑的姿态。
同时,极为讽刺的是就在同一天,埃及、法国、约旦三国领导人还在与特朗普通话,敦促他对以色列施压,推动加沙停火。他们知道,在当前局势下,没有华盛顿点头,停火根本无从谈起。但现实却是,特朗普宁愿把停火作为政治筹码拖着谈、磨着要,哪怕人道危机不断升级,哪怕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因为他深知,“和平”一旦达成,筹码就失效。而他最不愿看到的,正是谈判桌失去操控人质和战争话语权的“杠杆”。
对外,美其名曰“自由贸易”,对内却奉行最极端的保护主义和经济勒索。这正是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本质所在——不论是对中国、欧盟,还是对“亲密盟友”以色列,统统一视同仁,只要不符合“美国优先”,一律开征关税,一律制造逆差焦虑,一律逼迫对方让步。哪怕你是中东第一铁杆。

如今,以色列被打上“17%”的标签,只是又一个新牺牲品。但真正令人不安的,是特朗普政府用经济手段将和平议题货币化、将外交工具化、将盟友关系资本化。这不仅破坏了美以关系的本质,也正在引发全球对美国外交可信度的严重怀疑。一旦美国以这种“援助换服从”的模式广泛铺开,那么没有哪个国家能幸免于其操控与剥削。
如果停火必须以“贸易顺差让利”来交换,如果和平谈判必须打包“关税豁免”作为筹码,那么国际秩序将不复存在,全球治理将沦为美式霸权的装饰。而所谓“正义”“人权”“和平”,都不过是帝国资本游戏下的一张张纸牌,随时可翻、随时可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