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经济、金融非常有兴趣,拜读过很多大家之作,曾经拜读过一本经济相关的著作,太久远书名已经遗忘,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理论记忆犹新:从经济的角度讲,慈善是没有价值的,是一种社会的倒退。原因有三:
1、慈善主张的是不劳而获,这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2、慈善没有创造社会价值,它是价值的无偿转移或搬运;
3、慈善会滋生人的惰性;
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慈善横行”,我相信很多人都被慈善“绑架”过。朋友圈有着无数慈善捐赠,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有的甚至直接私信推给你,确实有点“盛情难却”。再到后来,很多人干脆在平台自发慈善为别人捐款,有朋友眼看自己的慈善行为不能实现,就@我,怎么说呢?都是人情世故。
慈善时代,很多平台上线“相互保”等所谓保险产品,我曾经大声疾呼,这是一个“骗局”,根本不具备持续运营的条件,平台的对外宣传就是一个“乌托邦”,几乎没有人相信。很多人都评价说:没关系,我就当慈善了......
随后,慈善开始盛行,只要患病,医院还没住进去,捐款已经开始了。不要白不要,诈捐接踵而至,平台也就粉墨登场了,美其名曰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实际上呢?来摘桃分红来了,慈善变成一种商业盈利模式,如果有人已经上市了......
或许那位被我遗忘的经济学著作家也没想到,几十年以后,他的观点被无情的推翻了:
1、慈善并不是不劳而获,需要包装运营,需要市场推广,且收益颇丰;
2、慈善创造的价值曾经形成一个产业,且价值无偿转移根本不存在,而是见面分一半;
3、慈善滋生人的惰性可能是唯一的“安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人为“慈善”不辞劳苦;
我不知道大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慈善?对慈善有着什么样的预期?慈善对捐赠者和受赠者来说,哪个意义更大。或许,对很多捐赠人来说,慈善是一种工具,或者一种“等价交易”,如果慈善不被社会广泛认同,你是否还会慈善呢?对受赠者来说,慈善又是什么呢?雪中送炭,社会救助,还是上天的恩赐,我相信肯定有人认为是吃大户。
这本是一部很久的著作,至少应该是10年之前的读物,这个论断早已遗忘,但是今天看到下面的视频实在忍不住了。一个救援者,雨过天晴,宽敞街面,勉强过膝水深,拖行着六个健全的成年人.......
老子不想评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