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0日,由共产党参与、国民党元老续范亭领导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在山西太原成立。
名义上,战动总会归属于阎锡山管辖,实际上却与我党控制的一支武装——山西新军有很大的关系。
山西新军的诞生,是当时国共两党政治军事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山西公开进行工作的中共党员,以特殊的方式正确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产物。
续范亭旧照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步步进犯,直逼华北,民族危机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国内各阶级、各政党关系的新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党认为,当时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由它独占的殖民地,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时,长期统治晋绥的阎锡山正处在重重矛盾之中,由于他毕业于日本士官生学校,同日本军阀的关系很深。可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从维护其地方统治地位和保存实力的根本利害考虑,阎锡山又不能不有所戒备。
同时,他和蒋介石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经过中原大战之后,这种矛盾表面上虽有所缓和,但仍时伏时起,有时还很激烈。
反对共产党,是阎锡山长期坚持的立场。然而,红军东征,以及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使他感受到我党的巨大威力和影响。
1936年,红军回师陕北后,毛泽东致信阎锡山,表示愿意“停止内战,促致贵部及蒋氏的觉悟,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
其实阎锡山本人也并非没有抗日的决心,他在1936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是道理亦是利害,不此之能,己不若常人,岂可更甚焉。”
这表明,当时的阎锡山能够认识到国共不和影响双方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已经倾向于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继续围剿红军,并趁机将势力渗入山西,任命陈诚为晋、陕、绥、宁四省“剿匪”总指挥,于太原设立总指挥部,派遣10万中央军进入山西,而且在红军返回陕北后,非但赖在山西不走,还暗自策划河东道独立,企图分裂和控制山西。
蒋介石的所为威胁到了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因此,三方的势力都不容小觑。
阎锡山曾经说过:“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哪个都不能踩破。”如何在保持自己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处理好三方的关系,便成为了阎锡山面前的难题。
同年,日本发起了对绥远的进攻。阎锡山指挥晋绥军奋起反击,打退了日伪的进攻,被誉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先锋”。
随着日本侵略脚步的加快,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团结一致、共同抗日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可是,面对全民抗战大局,阎锡山始终没有接受“联共抗日”的政治主张,也不倡导共产党所提出的抗日口号。而是独自构思了一套“新”的策略:
起用一些坚决抗战又在山西有一定号召力的共产党人,以山西抗日进步分子名义,而不能以共产党的代表或共产党员的面目出现;
采取共产党的经他修改或名异实同的某些进步口号和措施,但在提法上却换成“山西语言”;
借助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但要打着山西的旗号,允许共产党员的抗日活动,但不准共产党在山西公开化、合法化。
1936年9月,阎锡山派郭挺一到北平草岚子监狱营救共产党人薄一波,“希望一波兄回晋,共策保晋大业”。
薄一波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而薄一波以“在山西曾两次被通缉”和“对阎锡山不感兴趣”为由拒绝了阎锡山的邀请。
但是,经过中共北方局的劝导与指示,薄一波最终接受组织的命令,回山西与阎锡山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
1936年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变5周年纪念日之际,阎锡山在以共产党员为代表的一部分左派进步人士的支持下,成立了山西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
牺盟会由山西的进步青年杜任之、宋劭文、戎伍胜、刘玉衡等人倡议,阎锡山担任会长。
10月15日,“牺牲会”发表成立宣言和工作纲领,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不分党派联合起来”的口号。
随后,这一“官办”组织为薄一波等人后来的抗战及统战工作提供了活动场所。
薄一波来晋工作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为其开展工作制定了如下方针:
(一)与阎锡山合作抗日,并且开展群众运动,同时又要提高警惕,随时戒备他来反对我们与群众;(二)用一切方式援助新派力量的发展,并设法参加新派,使新派实际地统治某些地区;
(三)和新派一起,尽可能利用‘牺盟会’的形式,独立自主地去开展群众运动;
(四)新派在拥护阎锡山的口号下与旧派斗争,直到进行武装斗争,使旧派投敌或在山西造成反动的局面成为不可能。
上述方针的制定,就是为了使薄一波等人在进行统战工作的时候既要合作又要斗争,并且要创造机会开展群众运动,壮大山西进步力量。
紧接着,经过阎锡山的授意之后,薄一波开始接手牺盟会并进行改革,加入了一批共产党员,其他人员一切照旧,仍由阎锡山任会长,薄一波为负责人,负责实际工作。
不久,为应对步步紧逼的日军,阎锡山把负责培养军政干部的军政训练委员会交给牺盟会领导,委托薄一波和牺盟会成立训练团、训练班、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军士训练团等。
为了解决政治军事干部的短缺,薄一波接办了军政训练班,并成立了民训干部团。
由于当时蒋介石依旧奉行“绥靖”的对日政策,全国的青年正处于一种苦闷的状态中,爱国运动还没有完全“合法”,而山西却敢在地方上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并吸纳、培养人才,因此,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成批涌入山西,支援牺盟会。
新成立的军政训练班和民训干部团合计4500人,包含了12个省区的学生,尤其以平、津、上海、武汉和河南的学生为多。
根据当时需要,内部分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毕业后做军队政治工作)、冲锋上士训练班(毕业后任军队下级干部)、妇女运动训练班(训练期满后分赴乡间做妇运工作)、寒假或暑假训练班(前者专为北平清华学生开办,后者专为太原中等以上学生开办)、牺盟干部训练班(训练牺盟特派员),这些有着不同培养目标的训练班,为当时政治军事干部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来的对日作战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1936年冬,日军继续入侵,战火在华北大地燃起,武装斗争必将成为抗日的主要形式。
这时,阎锡山也想扩军,并且想改用新的旗号。他在一次高层会议上要大家讨论:
如果日本人打进山西来,我们怎么办?
参加会议的人都发表了意见,但阎锡山一直不表态。他到底在想什么?我党同志认为,阎锡山是想扩军,又苦于无力征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以薄一波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向阎锡山建议组建一支山西新军。
阎锡山很快同意,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党,要我党负责先搞一个团试试看。
得到阎锡山的这个许可后,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根据北方局的指示精神,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到组建和扩大新军上来。
山西新军初建的那个团,原来拟称“青年抗日先锋队”。阎锡山说参加的人都要有誓死的决心,于是改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
决死队是以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八团、第九团各一部组成,于1937年8月1日在山西国民师范礼堂宣告成立。
图片来自网络
决死队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发展成为四个总队,最初成立的决死队改称第一总队,政治委员:薄一波 总队长:鲁应麟、梁述哉。
与此同时,晋北门户——大同失守以后,阎锡山以雁门关为主的内长城防线也随即沦陷,山西旧军节节失利。
但是,八路军组织的平型关一战却成为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并且开始发展抗日游击战争。
薄一波抓住时机向阎锡山建议扩编新军,以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军士训练团为基础,组建5~10个旅的新军。
阎锡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先给了5个旅的番号,由我党同志全权负责从速组建。
于是,决死队由原来的4个总队很快就扩充为4个纵队(旅)。同时,组成的工人武装自卫队(团),不久发展为纵队,简称“工卫旅。
当时,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给决死队4个纵队和工卫旅的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旅和第二零七旅。
阎锡山授意组建新军,当然不是放任共产党在山西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而是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那就是借助共产党人的能力来增强他所领导下的山西军队的实力,以抵抗日本侵略。
在山西新军的人员配置上,尤其显示了阎锡山的“双轨”驭军之策,他任用晋绥军旧军官担任新军各级军事职务,而让共产党人只担任政工人员,目的就是要由他自己控制这支军队。
例如,第一纵队纵队长鲁应麟、参谋长梁述哉,第二纵队纵队长陈庆华、参谋长艾子谦,第三纵队纵队长陈光斗、参谋长颜天明,第四纵队纵队长梁浩等,以及多数团长、营长,都是旧军官。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有一部分是较为顽固的反共分子,也是旧势力的骨干和代表,从新军组建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反共活动。
新军刚刚成立时,他们的气焰十分嚣张,利用职权,强迫命令,压制民主,打骂士兵,千方百计反对共产党的政工制度,实行军阀主义的军事管理办法,妄图把新的、进步的势力赶出去,由他们控制和指挥这支部队。
而阎锡山对这种情况,则始终践行自己的“二的哲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求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效果。
一般来说,控制军队的首要因素就是控制军队的各级军官,从而掌握整支军队的领导权。但是,士兵对军事长官的服从与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不过,新军成立伊始,薄一波就在阎锡山的同意下,在决死队中实行政治委员制,简单来说,就是政委在部队的大小事宜中,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这一制度就是旨在使新军成为一支政治化、主义化的部队,是共产党人用来限制旧军官反动的一个措施,也是新军与旧军的根本区别。如果旧军官与士兵沆瀣一气,那么,政委的权力也会被架空。
在山西新军,之所以没有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兵员多是山西的进步青年和学生,晋绥军旧部只占一小部分,再加上共产党的各级政工人员不定期地对士兵进行政治军事教育,密切了士兵和政委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使新军的领导权,由共同领导逐渐向共产党一方倾斜,也使阎锡山的反共思想,最终重新滋生出来。
在雁北战事正紧的时候,周恩来来到山西,他一再开导阎锡山,促使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在雁北13县的沦陷区成立。
由周恩来主持起草的工作纲领规定,这个委员会由共产党、八路军领导。起初,阎锡山不同意。
周恩来就指派我党同志去说服阎锡山:
“现在把收复的沦陷区交给共产党、八路军领导是最大的人情,可以加强合作抗日。那些地方是八路军从日本人手中夺回来的或者就要夺回来的。如果不让,共产党、八路军一定要坚持,也无可奈何,连个人情也落不到。”
听了我党同志的话,阎锡山觉得也只好如此,战动总会的工作纲领也就勉强通过。
就这样,1937年9月,战动总会正式成立,由共产党、八路军、牺盟会和各群众团体的代表组成,日常事务由常务委员会处理,续范亭任主任委员。
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衰等人参与了战动总会的领导,并对工作的开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当时,战动总会除在察南、绥远活动外,主要在同蒲路北段长城内外的沦陷区,深入发动和武装群众,活动区域达50多个县。
战动总会在晋西北组建了近万人共13支游击支队,经常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袭击敌人的据点,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该部整编为陆军暂编第一师,辖4个团又一个支队,由续范亭同志任师长,成为山西新军的一部分。
山西新军一成立,面对着日军的疯狂进攻,各支部队大都是刚刚武装起来的群众,他们有同仇敌忾的决心,但是未经过严格训练,更没有战斗经验。
当时,我党派到新军的绝大多数领导人,大都没有直接指挥过像样的战斗。大部分旧军官虽然打过仗,但许多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公,不敢接敌。
在这种情况下,我党把那些不愿意、不接受改造的反动顽固的旧军官撤下来,代之以有抗日决心的新军官,包括学会指挥作战的政治工作人员。经过调整,山西新军作战能力得到提高。
从太原失守到临汾失守,即从1937年11月8日到次年2月28日,山西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都已被日军占领,阎锡山逃到陕西宜川。而山西新军却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打击敌人。
1938年2月下旬,决死第一纵队第一支部队在襄垣夏店附近袭击日军,毙敌五六十人。
随后,部队转至三不管岭袭击日军,致敌死伤逾百,并切断敌补给线,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第129师主力在神头岭进行的歼灭战。
还有一次,临汾之敌1000余人携炮10门出动,决死第三纵队以一支小部队袭击其尾部,尔后迅速撤离,诱使敌先头部队与后续部队互相射击,敌一运输大队300余人、汽车100余辆,由阳城开向沁水,我七、第八总队各一部,于翼城、沁水间的东坞岭设伏,激战竟日,将敌全歼。
日军进占临汾等地后,先后对晋西北及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在八路军的带领下,山西新军各部积极参加了反“扫荡”战斗。
1938年春,日伪军集结10000余人分两路围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120师集中兵力,迎击敌人,经过多次战斗,毙伤敌军1500余人,粉碎了这次围攻,收复了7座县城。
决死第四纵队和战动总会、牺盟会领导的各游击支队和工卫队,参加了这次战斗,他们破袭同蒲路北段和太汾公路、汾离公路,配合主力部队围困奇岚和追击残敌,胜利地完成了阻击和袭扰任务。
7月,敌向我第三纵队第八总队防地秦岗进攻。敌我力量悬殊,第八总队第二大队阵地被突破,第三大队被包围。干部战士奋战终日,毙伤敌四五百人。在这次战斗中,我军伤亡400余人,第三大队队长李荫汉和第二大队副大队长王鸿献英勇栖牲。
这年10月,日军对晋西地区发动大召“扫荡”。我第二纵队第五总队在灵石县罗汉村,夜袭敌清水旅团混合大队,歼敌300多人,受到纵队的通报嘉奖,被誉为“首创反‘扫荡’杀敌之壮举”。
同时,在晋西地区活动的战动总会游击队,1938年进行战斗100余次,毙伤日伪军近2000人,改编为保安第二区队后,又进行了多次战斗。
1938年前后,包括战动总会游击队在内的山西新军,在晋西北广大地区,不断对日军、伪军展开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