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粟裕,同也不同

幻宇新说 2023-04-10 16:17:36

作为各自时代的顶尖军事大家,韩信粟裕在军事履历、指挥艺术、为人处世等层面上既有相同,也有不同。把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位“战神”加以对比,看看会有啥奇妙之处。

先说相同的地方。

1、在江山定鼎之战“横空出世”。

作为楚汉战争中独领风骚的旷世“兵仙”,韩信在戏下分封这个拐点时刻,居然是个藉藉无名的“裸辞”青年。

作为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未来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党内、国内国际名声,也难说显著。

换言之,在楚汉战争、解放战争即最重要的江山定鼎之战中,表现最出色的名将,至少是“历史意料之外”,几乎没有人会提前想到。

但纵观韩信粟裕整体的军事履历,这种“意料之外”,却有着“情理之中”,主要说明了两点。

一、猛将必发于卒伍。

大概是从《孙子兵法》取代军礼制度即春秋末期以后,所谓的名将、猛将,都是在战争血与火的实践淬炼中诞生。

无论之前有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他们都必须要经历的,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比任何理论教育都更直接与重要。

鉴于时代远近、史料多寡,粟裕从士兵起步,逐级晋升为方面统帅的成长历程,我们都很熟悉,不用细说,相比之下,韩信的成长历程,虽然细节匮乏,但整体框架没有疑问。

秦末反秦战争开始不久,当项梁起兵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杖剑从之”,应该是从大头兵起步。

虽然我们不知道,定陶之战项梁被章邯干掉的时候,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章邯王离的时候,英布在函谷关痛击刘邦的时候,韩信究竟是在干啥,甚至于我有时都在畅想,鸿门宴时樊哙闯营撞倒的卫士中是否就有韩信,但毫无疑问,韩信肯定是切实经历了反秦战争的全程。

韩信的这段经历,常被后世忽视,但这三年的历练,反而对于韩信的成长最为重要,即使他最终不过是个“执戟郎中”。

二、战争阶段拐点之“大成”。

郎中即贴身护卫、警卫团成员,职位虽然不高,但优势是容易接近“主公”,所以韩信有“数以策干项羽”的机会。

联系到韩信与楚军大将钟离昧“素善”,说明他虽然职务上不了台面,但接触的人员与信息却不少,应是在这个过程中,韩信从项羽等楚军高级将领的身上学会了打仗,再加上他自己的军事教育与天赋,让他逐渐有了对自身军事理论与指挥才能的自信。

粟裕真正“大成”的时间,是在1940年黄桥战役至1945年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期间,尤其是后者,被教员称赞:“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部队”。

结合韩信之后的经历,也可以确定,韩信真正“大成”的时间,当不晚于戏下分封,否则他不会有之后“忽悠”萧何与刘邦的自信。

他俩的经历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作为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时代战争中的“士兵”,他们切实经历了战争全程的历练,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而在战争的阶段分期拐点,他们都已经达成了阶段“大成”,虽然他们现在仍然藉藉无名或未处要职。

相比之下,韩信的现实处境无疑要比粟裕艰难的多,至少他所谓的“大成”,根本没有实绩可以佐证,这也导致,他自己的自信也好,之后一飞冲天式的“登坛拜将”也罢,当然都更具“传奇性”。

我们更该感慨的是,这样“实至而名不至”的军事天才,就像是专门为楚汉争霸、解放战争即争夺江山的关键阶段准备的一样,终于能够在时代战争的最巅峰阶段“横空出世”,绽放耀眼夺目的光彩。

粟裕且不说,韩信起码是刘邦的巨大运气,这应该不会有疑问吧。

2、贡献改变各自战争进程的战略解决方案。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韩信的还定三秦之战,粟裕的苏中之战七战七捷,是他俩奠定在各自团队地位的扬名之战,两战的复杂程度居然都有“多多益善”的精髓。

韩信的封神之战是井陉之战,粟裕的封神之战是孟良崮战役,前者以“背水一战”的胆气笑傲千古,后者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豪气震撼当世,相同点都在以弱对强时无畏包围、放手一搏的战役决心,铸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但两人军事履历真正的相似之处,则是作为分战场统帅时的异军突起,硬生生将自己的偏师打成主力,将分战场打成真正的主战场,甚至提出截然对立的战略主张,矫正了最高层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将战争按照自己坚持的战略解决方案,实现整体转折与顺利结束。

这就要从他俩各自表现不好的那一年说起。

四年楚汉战争,韩信在第二年即前205年10月井陉之战至前204年10月灭齐前,表现是相对“失常”的。

三年解放战争,粟裕在第二年即1947夏至1948年夏,战绩也相对不佳。

究其根本原因,则是这一年最高层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出了问题。楚汉战争第二年,刘邦坚持“合兵决战”方针,持续抽调各分战场军队加入主战场,结果不仅主战场没有打好,各分战场也进展寥寥。

韩信经过这一段的思考,逐渐形成了截然相对的“分兵包围再决战”的战略主张,即相比单一主战场决战,汉方大力开辟分战场,形成对于项羽的战略包围圈,才是楚汉战争真正的战略解决方案。(参见文章:“修武夺军”前后,刘邦韩信之间“被遗忘”的一次重大战略争论)

刘邦韩信的这次战略分歧,主要围绕赵军是否渡河加入主战场作战,这一冲突在“修武夺军”前后达到顶点,虽然刘邦直接剥夺了韩信的军权,但终究还是接受了韩信的战略主张,此后刘邦集团多次分兵,重点开辟分战场,接连实现成皋之战、灭齐之战、潍水之战三大战役的重大胜利,迎来了楚汉战争的整体转折。

解放战争第二年,由于华野分兵、中野跃进,战事逐渐不顺,粟裕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思考,以“华野是否渡江”为核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即相比渡江跃进,华野留在中原打大仗更为有利,在此基础上,粟裕主张的中原三军忽集忽分、集中兵力决战中原的战略解决方案,被之后解放战争的诸多实战所切实证明。

正是粟裕对于“华野渡江”的坚决抵制,促生了豫东战役,这也是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

有意思的是,在城南庄的时候,由于粟裕的坚持不愿渡江,最高层甚至向他抛出这样一句尖锐之语:“如果你觉得这样做有困难,或者你不愿意率军南下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另换统帅!”

相比直接被撸的韩信,粟裕的运气无疑要好不少。

当然,最高层最终都是虚怀若谷,实质接受了他俩的战略主张,还都主动给他俩升官,韩信自然是毫不客气的升任“相国”,粟裕却力辞华野统帅之职。

“赵军渡河”、“华野渡江”争论所折射出来的,实质都是韩信粟裕坚持己见,在关键时刻矫正了最高层的总体战略方针,这是他们对于各自战争的真正战略级贡献,也是他们作为顶级名将永存军史的最高光表现。

3、“小淮海”的心有灵犀。

楚汉大决战和淮海战役的相似之处,以前文章已写过很多,简而言之,这是韩信粟裕共同面对的“逐鹿中原”的军事平原挑战课题。

两人给出的“小淮海”解决方案之所以几乎雷同,便在于军事平原挑战课题的解决精髓是:构建大范围包围圈,尽可能压缩敌方战略方向选择,化击溃战为歼灭战。

韩信之所以要搅动两淮、拿下彭城,便是构建淮河以北、彭城向西的战略包围圈,断绝项羽再回彭城的战略方向可能性。

而粟裕并未实际上演的“小淮海”,其实质也是如此,即攻占两淮,主力在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歼敌,其根本目的是断绝国军沿陇海路向东、沿两淮向东南逃跑的战略方向可能性,尤其是韩信所不用顾及的“海州、连云港”,粟裕之所以先行攻占,实质是断绝徐州国军向东通过海路转运的选择项。

说白了,就是通过构建大包围圈,尽可能堵住敌军的进攻或者逃跑的所有可能方向。

如果把握住这个军事精髓,就不难理解,韩信为什么能够提前预测出项羽的逃跑路线,而粟裕面对杜聿明的逃跑路线时为什么要大费思量。

就楚汉大决战来说,因为彭城、睢阳、寿春、城父这几个点所构成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让项羽可以选择的逃跑路线,实际只剩下一条,即从陈县绕道城父以南,向东挺近,在寿春东方的某个地点渡过淮河。

而淮海战役,因为“小淮海”的未能提前上演,杜聿明向东走陇海路、向东南走两淮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

后人总以“小淮海大淮海”的文字区别,就莫名觉得“小”不如“大”,其实是压根没有看懂粟裕“小淮海”计划的真正军事精髓。

如果“小淮海”计划如韩信那般提前完成,就会发现,此时徐州杜聿明集团的逃跑方向,同样就只剩下一条,即通过津浦路向西南撤退。恰恰因为“小淮海”没有实施,给粟裕判断杜聿明的逃跑方向制造了“三选一”的选择难题。

当然,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不可一概而论,淮海战役能够打成实际所谓“大淮海”,自然有其它道理。

但是,韩信粟裕两位相隔两千年的顶级军事家,在面对中原军事课题时,能够心有灵犀般地给出几乎雷同的“小淮海”计划,基本可以说明,这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堪称规律般的标准答案。

4、错过“外战”的遗憾。

后世对于韩信最大的遗憾,当然是没有看到他率军和匈奴的作战。

其实刘邦对匈奴以及韩王信、陈豨等人的作战,整体打的并不差,尤其是前201年聚歼韩王信、痛击冒顿单于的一战,前期大胜后期惨胜,总归是胜了。

但问题就在于后期的惨胜,因为刘邦的情报失误与冒进,导致“白登之围”,所有计划都被打乱,汉军为了救出皇帝,又恰逢罕见的严寒天气,导致付出重大伤亡,也因此没有彻底歼灭匈奴大军。

其实此时汉军无论数量还是战力,都要明显优于匈奴军队,如果是韩信指挥,不是没有一战全歼匈奴大军的可能,即彻底封住长城缺口,将之围歼在代谷。

若真能如此,恐怕也不会再有后世绵延上百年的汉匈之战。

对于粟裕将军的拥趸来说,因病错过朝战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坊间舆论公认,粟裕去战果更大林彪去伤亡更小,尤其是这些年较火的长津湖战役,如果九兵团筹备指挥能更得当,全歼美陆战一师的可能性极大。

但粟裕将军自己真正的遗憾,却不是朝战,而是再也没有机会解放TW。这是华野和他自己终究没有完成的任务,粟裕将军一直到晚年,都常常对着TW地图久久凝视,应该仍是在思考作战方案、等待时机吧。

两人不同的地方。

1、整体军事指挥风格不同。

关于“韩白李岳粟”等顶级名将的指挥风格,存在着很多经典“名言”,诸如——

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

韩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李靖:“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先胜而后战”、“奇正相变”。

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粟裕:“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大兵团歼灭战”。

这些经典名言,本身就可视为其人指挥风格的一些最大亮点,但作为军事大家,这些所谓的指挥风格,多数都是相通的,比如韩信的每一战,是否也是“料敌合变、出奇无穷”?粟裕看到战机即机断专行,是否也是“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从整体风格来讲,粟裕与白起当然更像,都是“歼灭战”风格,追求构建战场包围圈,实现一战全歼。

韩信李靖则较为相像,我给命名为“神速战”风格。即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实现战争的彻底胜利,比如韩信的还定三秦、井陉之战,李靖的平定萧铣、辅公祏之战。

韩信李靖还曾干过几乎如出一辙的事情,这便是灭齐与灭东突厥的趁机“突袭”之举,虽然坑了郦食其、唐俭,但确实实现了光速胜利。

歼灭战与神速战所追求的战争效率的内涵是不同的,有着具体的时代环境与使命区别。白起的使命是重创山东六国,粟裕基本是以弱对强,必须以战养战,所以歼灭战是他们的必然首选。

韩信李靖面对的主要是割据类势力,快速摧毁其政权而又不伤其根本,让其兵力、资源支援后续战争,才是更长远的追求。所以在他们的前期,舍弃歼灭战而取以神速战,无疑是更为高效的选择。

所以,歼灭战与神速战只是不同的指挥风格,没有必然的高下。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局势不同,战争形式也就有别,不存在歼灭战的效率就一定胜过神速战,反之亦然。

对于“韩白”的比较,历史上有一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

【三国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于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什么意思呢,就是何晏认为,韩信在“奇”的境界上要胜过白起。对此我的理解是,白起无论是构建包围圈还是之后的围歼战,都需要依靠“人力”即真正的实力,即双方实力对比差距没有那么大,否则就算实现包围也未必吃的下来。

但是,韩信却可以在双方实力对比更为悬殊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正如那句“驱市人而战”,让新兵蛋子去打仗,居然也能打赢。

我的观点,所谓“奇”的实质,其实是指挥员通过谋略层面的运筹,改变敌我双方实力的实际差距。这个差距的改变程度越大,“奇”的境界就越高。

简单举例,长平之战秦赵军实力对比,大致是1:0.8,通过白起的“奇”,变成了1:(0.6或更低)。井陉之战汉赵军实力对比,大致是1:3,通过韩信的“奇”,居然能够变成几乎3:3。

也就是说,韩信“奇”的上限是要更高的,这大概也是神速战比歼灭战总会多点“神奇”表象的内在原因。

之所以是“韩白”而不是“白韩”,实质在此。

所以,论起军事境界,“韩李”可能相对会比“白粟”高那么一点点。

2、主动进取的韩信与谦逊退让的粟裕。

这大概是韩信粟裕最大的不同,个人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对比极为明显。

这主要和时代与教育有关。韩信是个传统封建时代的落魄贵族,所谓“士”,自然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进取是理所当然。

所以韩信不会甘心一直待在项羽手下,做个摆设式的“执戟郎中”,他也不会觉得向刘邦请封“假齐王”是什么过分的事情,于是“将相王侯”相继当了个遍,只可惜,“王”与“侯”的顺序令他沮丧。

相比韩信对于“官位”的一进再进、主动争取,粟裕则是一路走来,能让则让,无论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还是后来的元帅军衔,即“二让司令、一让元帅”。

这里面或许有很多更实质的原因,但粟裕本人谦逊退让的性格至少是主因之一。

纵观三千年历史,显然“韩信”才是常态,而“粟裕”则是较为少见的存在,大概只有“大树将军”冯异、大唐名将郭子仪等寥寥数人吧。

这也与“分职”概念的历史演进有关,在先秦汉初时代,虽然“军事家”已逐渐从“政治家”中分离开来,但实际并不明显且仍然混杂,比如韩信上马为将,下马为相,军事政治一把抓。而在现代,军事家早已成为独立职业,粟裕本人追求的,也正是纯粹的职业军人。

在为人处世上,韩信很容易给人“社牛”的强烈感觉,他似乎有种天生的自信与优越感,从来不觉得蹭饭丢人,反而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是对方有眼光,他忽悠夏侯婴、萧何、刘邦的口才与架势,估计也大有赵括的风采。即使是被贬为淮阴侯后,他也直言不讳,与樊哙等为伍就是丢了他的人。

而粟裕这块难免有些“社恐”,我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将军晚年去医院看望妻子,被医务人员拦在住院大楼门口,说是探视时间未到。

将军就坐在门口台阶上乖乖等着,而在此期间,有另外一位小领导带着警卫员和秘书前呼后拥来探病,医务人员不仅没有阻拦,还恭敬接待、立马放行。

《亮剑》电视剧中对此也有类似反映,李云龙赵刚当街打架,公安人员原本要予以处理,结果李云龙拍出军长证件,对方立马怂了,前倨后恭,思之令人发笑。

这类事情究竟该如何看待,相信大家自有明见,但粟裕“社恐”也好,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罢好,根本都是他对自己有着独特的要求与原则,绝不为世俗所动。

所以,虽然韩信粟裕我都推崇,但对粟裕将军却更为敬爱与认同,人还是纯粹点好。

43 阅读: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