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横财(下)
冯皮匠对妻子说:“我们得到这么多的钱财,也不知道有多少。担心的就是坏人晓得了,一定会到铺子里偷窃。又或者,霸道的人知道我们暴富,也会来抢夺欺诈,那该怎么办呢?”
妻子说:“我之前听你说过,山洞里的那个人正缺银子。你和他素昧平生,偶尔遇到,他都能帮助你,可见他为人还算仗义。不如把这些银子托付给他,那他就可应急,而我们也有所依靠!”
冯皮匠说:“你的话也正是我的心愿。”于是赶紧去集市上买了一些熟食,然后带了灯前往山洞。
姚某问:“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我几乎是望眼欲穿了。”冯皮匠斟酒拿菜,又将自己得到地下的缸藏银子,想寄放在姚某这里的事情,从容说了。
姚某惊喜地问:“您说的话是真的吗?”冯皮匠说:“我感激您仗义,怎么敢欺骗您!”吃完饭,两人一同去看银子。只见满屋都是白花花的东西。
姚某说:“这是上天赐给您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实在是无边的护佑,我哪敢不担此重任,先替您保管起来。”
于是两人结为兄弟,冯某称呼冯皮匠的妻子为嫂嫂。他拿出一对玉牌,把其中一块交给嫂子说:“我同冯兄先回去,随即派健壮的仆人带筒子来装运,留这块玉牌作为验证,你看到玉牌再把银子给他。”
接着他同冯皮匠回到自己家,他们先从后门进去。冯皮匠只觉得姚某家里院子宽阔,房屋高大,庭院深深如同进入了一座神庙。沐浴更衣后,冯皮匠居然也有了一派富贵气象。姚某叮嘱道:“我会让轿子来迎接兄长,然后前去会见诸位客商,这样才能表示对您的尊重。”
姚某于是先出来。当时客商等候很久了,一直无音讯。正在喧嚣之时,看到主人回来,纷纷围上来骂道:“马上过年了,赶紧还清我们的钱,不然不会放过你的。”
姚某大笑摆手,说:“这点小钱算什么!我不过是被别人耽误,回来迟了几天。今天我接盟兄过来,几百万银子马上就到。诸位都是大方人,别显得太小气,让我盟兄见笑。”
正说话间,看门人报冯翁来了。姚某整理好衣帽出来迎接,其他人都平心静气地观望。只见冯翁年纪大约四十,衣裳华丽,仆从前呼后拥,主人又足够恭敬,将冯皮匠迎入中堂。
客商依次相见,然后主人命令开筵。姚某拱手请冯翁坐首位。冯皮匠再三礼让年长的,客人们都说:“我们这里的行规,不以年龄大小,只以钱财多寡为尊。早就听说冯翁您富甲一方,应该做这个位子,不要过于谦让,让我们惶恐。”
姚某说:“客人们讲得对。”于是扶冯皮匠上座。菜肴丰盛,都是冯皮匠生平没有见过的好菜。宴席结束,仆人把一个大天平放在屋中间,银筒纷纷送来,堆积如山。伙伴们忙个不停,把银子一一过秤,一共是六十万两银子。
姚某喊诸位客商领了银子散去,然后对冯皮匠说:“弟弟我这里衣食起居都足以供应,哥哥你可以不再操劳了,去把嫂嫂接来同住吧。这洋货行我们一同经营,没啥可担忧的。”
冯皮匠答应下来。于是这间洋货行生意越做越大。姚、冯两姓的子孙,至今还是一方巨富。
(出自《客窗闲话》)
崔尚
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个叫崔尚的人,写了一本《无鬼论》,言词显得十分在理。
写好后,崔尚打算送到宫里去,忽然有一位道士登门拜访,请求看看崔尚的高论。崔尚答应了。
读完后,道士对崔尚曰:“言词工整,有理有据。然而天地之间,如果说没有鬼,这是错误的。”
崔尚问:“你怎么这样说呢?”道士说:“我就是鬼啊,怎么可以说世上没有鬼呢?你如果把这送到朝廷,就会被诸位鬼神所杀,不如烧点吧。”
说完,道士就消失了。崔尚的那本《无鬼论》竟然也不见了。
(出自《玄怪录》)
刘鸿渐
刘鸿渐是御史大夫刘展的族侄。唐肃宗乾元初年,他遇上兵乱南迁,有一个和尚让他念《金刚经》。这之后,刘鸿渐每天都要念经。
到了唐肃宗上元年间,刘鸿渐客居在寿春。有一天他准备出门,忽然看到两个使者过来,对他说:“奉太尉牒文命令,前来捉你。”刘鸿渐说:“我根本不认识什么太尉,怎么会有这个命令?”
他想抗拒,但两个使者突然直接上前拖拽他。刘鸿渐让他们松手,请求穿件衣衫,使者却不肯放手。
拽着走了没多久,突然就过了淮河,来到一个村子。不一会儿,使者拿来大麻衫以及腰带,让刘鸿渐穿上,还笑着说:“抵得上一件大褂子了。”
于是继续向北走,道路渐渐变得很难行。三人来到一座大城,进了城,刘鸿渐看到有官府的房子,非常严整华丽。
忽然,以前劝他读经的和尚从署衙里出来。和尚身后的童子认识刘鸿渐,直接走了过来,问:“十六郎怎么到了这里?”
于是童子走去告诉和尚:“刘十六郎刚才被使者抓了,以他念经积累的功德,难道不该过去救他吗?”
刘鸿渐很快来到和尚这里,虔诚地施礼求救。和尚说:“你这一趟不会吃苦的。”不一会儿,使者领刘鸿渐进到大厅里。案桌后有五色浮图,三四尺高,回旋转动。
没来得及盘问,和尚已经进门,浮图变成美男子,三十岁左右,说是中丞,下了台阶迎接和尚,问:“和尚怎么又回来了?”和尚说:“刘鸿渐是我的弟子,念《金刚经》,功力不得了。他的阳寿还没到,应该释放。”
美男子就是阎王,他说:“如果念《金刚经》,我想听听。”于是让刘鸿渐跪下念经。
刘鸿渐念了两页纸,忽然忘了怎么念。厅西边有人,手拿金钩龙头幡,幡上有绿字,写着《金刚经》,放在刘鸿渐面前。但清楚地看着经文念完,都没看到人,只是厅堂里静悄悄的。
于是刘鸿渐出了门,只看到捉拿自己的使者。忽然有东西,像两个太阳来撞击酒鸿渐。刘鸿渐吓得跑起来。突然他看到路边有水,准备停下来喝水。使者说:“这是人膏,沉淀的时间长了,上年是清水,下面全都是破皮烂肉,喝了就回不去了。”
不一会儿来到卧房,刘鸿渐看到自己的尸体躺在床上,心里很惆怅。鬼从身后推他,他像死人一样,就像进了屋子,于是活了过来。鬼得到钱后就走了。
(出自《广异记》)
孝媳
先太夫人(作者母亲)的奶妈廖氏说:沧州的马落坡有个妇人以卖面粉为生,用赚来的面粉奉养婆婆。因家贫养不起驴,总是自己推磨磨面,每天夜里都要磨到四更天。
婆母死后,妇人去上坟,回来的路上,遇到两位年轻的女子。她们迎着妇人笑说:“我们和你一起住了二十多年,我们很熟悉了吧?”
妇人十分惊讶,不知怎样回答。二女说:“请嫂子不要惊讶,我们姊妹俩都是狐女。被嫂子的孝心感动,每天夜里帮嫂子推磨。没想到受到了上帝称赞,因为这个功德,成了正果。如今嫂子已对婆母尽完孝道,我姊妹俩也要登入仙界了。我们恭敬地前来道别,并且感谢你的提携之恩。”
说完,像一阵风,转眼间就不见了。妇人回家后再去推磨,觉得重了许多,几乎推不动,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运转自如了。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张道者
前后蜀时,大东门外有一座妙圆塔,庙里的和尚名叫行勤,俗姓张。人们因为他精于修行,说他是个得道的高僧。
行勤和尚早年南行,中年居留在这庙里。他浓眉白发,相貌古朴,身材消瘦。住处仅几间草房,一张绳床和一口木棺。
他不接受斋请,白天升床而坐,夜里则入棺而卧。衣服从未更换过,人们问他话,他总是拱着手,默不作声。
人们都敬仰他的高节,送他衣服,他转手施舍给穷人。给他米面盐酪,他就收下,用一个大瓶子积累下来,瓶子总是满的。每次他就取一盒子出来吃上三十多天,起居没有变化。他不随波逐流,不在乎流俗,就是这般清高自律。
这一年行勤和尚八十岁,临终前他自己拾来柴草堆积在院子里,然后告诉徒弟们说:我过几天就要坐化了,希望能把木棺放在柴草上面,用火烧掉,老僧就满足了。
到了日子,徒弟们按照他的教导将其火化,最后在灰烬中得到几十粒舍利。然后将舍利葬在塔中。
当时有一位慈觉长老,是禅门宗师。他在妙圆塔院张道者的屋子墙壁上写了如下一首诗。
“成都有一张道者,五十年来住村野。只将淡薄作家风,未省承迎相苟且。南地禅宗尽偏参,西蜀丛林游已罢。深知大藏是解粘,不把三乘定真假。张道者,傍沙溪,居兰若,草作衣裳茅作舍。活计生涯一物无,免被外人来借借。寅斋午睡乐咍咍,檀越供须都不谢。沿身不直五分铜,一句玄玄岂论价。张道者,貌古神清不可画,鹤性云情本自然,生死无心全不怕。总逢劫火未为灾,暗里龙神应叹讶。张道者,不说禅,不答話,盖为人心难诱化。尽奔名利漫驱驱,个个何曾有般若。分明与说速休心,供家却道也烂也。张道者,不聚徒,甚脱洒,不结远公白莲社。心似秋潭月一轮,何用声名播天下。
(出自《茅亭客话》)
一对快饿死的穷夫妻,居然有如此大的格局,真是人间稀有![点赞][点赞][点赞](🌺🌺🌺妻子说:“我之前听你说过,山洞里的那个人正缺银子。你和他素昧平生,偶尔遇到,他都能帮助你,可见他为人还算仗义。不如把这些银子托付给他,那他就可应急,而我们也有所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