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的是哪张报纸?他最后一首军旅诗词是从废纸篓捡回来的?

晨晨谈过去 2024-04-23 03:59:04
文/李光荣(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当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结束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撰写时,一幅恢宏的政治图景已经了然于胸。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表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这篇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意图“求和”的元旦文告形成了鲜明对比。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时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千帆竞发,万炮齐鸣,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蒋介石惨淡经营、“固若金汤”的“长江天险”和“千里江防”。

当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时,南京国民党政府慌忙逃往广州。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占领“总统府”是4月24日凌晨,但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城的时间是4月23日深夜,于是定4月23日为南京解放纪念日。

红墙摄影师徐肖冰后来这样回忆说:4月24日,“那天下午也是赶巧了,我去的时候,毛主席刚接到陈毅进驻南京‘总统府’的电话,一宿未睡的他兴奋得仍无睡意,在院子里踱着步,嘴里喃喃地吟诵着即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给他一张号外说:‘主席,南京解放捷报出来了。’主席接过报纸,坐到椅子上,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起来,报纸上‘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醒目。我正好在场,为了不惊动主席,悄声连续地拍了三四张主席审视、阅读‘南京解放’的报道,留下了这历史的瞬间。”

无意之中,徐肖冰拍下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照片。照片上,毛泽东神情自若,端坐在双清别墅六角红亭边的靠背椅上,双腿并直,上身微倾,右手轻搭在膝盖上,左手持报,低头注目,“南京解放”4个大字十分醒目。如今,香山革命纪念馆展厅里的一个雕塑《胜利的消息》,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情景。

当时,徐肖冰只专注于拍摄,没有注意伟人看的是什么报,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谜。而包括《毛泽东传》等在内的很多权威书刊都说,毛泽东所看的这张报纸是《人民日报》号外。但是,1949年4月25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南京解放”的消息,并没有出版号外。

我们再来审视毛泽东手上的这张报纸。“南京解放”4个大字跃然报纸上端,居中而置,非常引人注目。右侧一则报道标题《千里江防转眼粉碎 南京反动政权灭亡》也清晰可见。经查证,这张报纸是1949年4月25日的《进步日报》。《进步日报》是由原天津《大公报》改名,于1949年2月27日正式出版的民营报纸,毛泽东还亲自提出并决定了这个报名。这样看来,徐肖冰的时间记忆有误,4月24日不可能看4月25日的报纸。其他相关人员的回忆,时间也搞错了。

1949年4月25日出版的《进步日报》,共有4个版面。第一版全是广告,第三版是庆祝、教育、经济方面内容,第四版是进步艺识。毛主席所看的是第二版,共有16篇文章。其中,第一篇文章《千里江防转眼粉碎 南京反动政权灭亡——镇江无锡武进苏州丹阳先后解放》,共有8条讯息。

在“京”字下面,是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消息,以“新华社北平二十四日上午六时电”的形式发出的《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的电讯通稿,其开头即说:“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写此新闻稿时,毛泽东并不知道南京已经解放,所以在稿中写道:“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消息播发3小时后,上午9时,新华社正式发出南京解放的消息,宣布23日23时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

毛泽东与蒋介石拉锯战式的争斗22年终于有了结果。一系列的大好消息,激发了毛泽东沉寂多年的诗兴,他酣畅淋漓地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著名的诗篇。这是毛泽东最后一首军旅诗词,也是运用典故较多较绵密的诗作之一。这首诗,是南京解放的光辉标志,也是纪念南京解放的历史性的丰碑。

同样,权威书刊对毛泽东写这首诗的时间认定(4月24日)也有误,应该是在看4月25日《进步日报》二版“南京解放”的捷报之后。《毛泽东年谱》模糊地记载为“四月下旬,毛泽东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书写这首诗后,也许是觉得不够满意,便随手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秘书田家英在帮着毛泽东收拾办公桌、清理废纸篓时,发现了这个纸团,便捡了出来,带回办公室,细心保存起来。

1963年,当田家英编辑《毛主席诗词》时,把当年捡回来的诗词抄件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罢,哈哈一笑:“嗬,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写得还可以,收进去吧。”随后对抄件做了修改,并在抄件上批示:“此诗打清样两份,你一份,我一份。看看如何,再定。”落款时间为1963年11月29日。12月5日,毛泽东又在致田家英的信中说:“‘钟山风雨’一诗,似可加入诗词集,请你在会上谈一下,酌定。”这首诗最终“起死回生”,收入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一书。

毛泽东的很多作品都有多份手迹,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只有田家英保存的这一件“孤品”。无标题,竖写,无标点符号,在一张普通的白纸上用6行书写,通篇没有一处修改,由此也能看出毛泽东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这首诗的手稿原件,收藏在中央档案馆,其中,第三句作“虎据龙盘今胜昔”,第七句作“天未有情天亦老”。

后来,文物出版社征求作者同意,将作品手迹作技术处理,即把“虎据”改为“虎踞”,把“天未”改为“天若”,由文物出版社收入1965年11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册页散装)。这样就形成了手迹的原件和技术处理件,但只能看作一幅手迹。

首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点题叙事,有声,有色,有威,有力,生动地描绘了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图景和非凡态势,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一个“过”字,既显示渡江作战的迅猛气势,更彰显人民军队要解放全中国的坚定决心。

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既再现了南京解放时群情激昂、万众欢腾的景象,又对解放南京做了崇高的、科学的历史性评价。“今胜昔”三字的感情色彩极为强烈,既是对旧历史的批评和否定,更是对新时代的憧憬与讴歌。

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所作的哲理性反思。毛泽东一反历代兵家“穷寇勿追”的兵法原则,思的是楚汉之争的历史教训,用的则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军国大计,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战略思想。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后成为不朽名句,又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传神结晶。

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全诗的诗眼,对解放南京这一历史事件作诗化的哲学概括,从个别到一般,到普遍,到具体的抽象,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并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探索出的中国道路的高度自信。

1950年,毛泽东在会见周世钊时这样说:“我写那篇社论和这首诗,也是想以此鼓励我军将士,猛追穷寇,彻底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并且还补充说:“‘那篇社论’指《将革命进行到底》;‘这首诗’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由此可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感性形象塑造,而《将革命进行到底》则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理性逻辑阐释。

一篇社论,一张照片,一首律诗,串在一起,见证了一段历史,留下了无尽回味……

0 阅读:1

晨晨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