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一谈到“画饼”这个词儿,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贬义词。
但如果我们抛开固有认知习惯、放下情绪偏见,冷静理性看待“画饼”这个词儿,其实它本质上是一种“愿景管理”。真正的问题关键并不在于“画饼”本身,而是在于画了饼之后是否真正兑现?
画饼本身并不是忽悠或欺骗,画饼之后永不兑现才是忽悠欺骗。
所以这次聊聊“画饼”,因为职场中管理者需要有“画饼”的能力,而普通员工也需要有正确面对“画饼”的能力。无论是作为管理者绘制愿景,还是作为员工评估承诺,信任的构建都取决于愿景与兑现之间的闭环。
"画饼"的本质:从物质激励到意义建构,给人以未来的动力和期待
聊到“画饼”这个词儿,我就想起当年福特汽车的经典案例:福特公司决定将T型车的价格压低到普通工人也能买得起!
这看似商业策略的调整,实则是企业"画饼"的经典案例。亨利·福特描绘的未来图景是:每个家庭都能拥有汽车,工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这个跨越阶级的愿景,让员工在组装流水线的机械动作中,感受到自己正在参与重塑社会结构的伟大实验。
而如果从“人”个体而言,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研究也发现,当个体将工作与更高意义关联时,大脑的奖赏系统会被激活。这种内在驱动力比外在奖励更持久,也更具抗压性。也因此,管理者绘制的愿景图景,实际上是在为团队构建意义动力的坐标系,让每个琐碎任务都被团队成员解读为实现未来图景的每一步,并且也实现了自己的参与感与价值感,且未来的期待成果,也是自己的目标使然。
“画饼”失效的三大原因
而现实中为什么人们对于“画饼”常常有负面感受呢?根源就是没有兑现,感受到了“被欺骗”。具体有三大类因素:
1. 目标设定虚无不切合实际许多管理者在画饼时陷入"语言膨胀"的陷阱。管理者在下属面前说话,一定要注意“权威信任感”的建立,一定不能“嘴大胡乱承诺”,尤其是不要说那种非常模糊,且无法衡量无法执行落地的目标(具体可参考SMART工具)。如果让下属员工都觉得“你自己都不能相信”的话,很容易损害管理者的威信。
2. 兑现路径模糊缺失曾听到一个案例:某互联网初创公司在融资时承诺员工"一年内实现盈利",但既没有明确盈利模型,也没有制定阶段性的财务目标。当一年后未能兑现时,员工的失望转化为对整个管理团队的不信任,公司士气低落,尤其骨干员工,纷纷选择离开,公司惨淡收场。
路径缺失的画饼就像告诉登山者"山顶有宝藏",却既不提供地图也不准备装备,这种路径模糊与缺失,很难建立团队的真实信任感,更是破坏了大家行动自驱力的建立。
3. 沟通机制断裂阻碍确实在现实中,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的,管理者也不是神仙,无法预知所有的风险。当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原定目标无法实现时,及时调整愿景至关重要。其实大家对于客观发生的不可控的变化,是有接受度的,但如果是因为沟通的问题而形成的认知偏差和误解,就非常不值得了。
面对变化,保持及时的沟通与信息同步共享,这本身也是让大家感受到“在一起共同面对”的团队凝聚。
人们往往最不愿意接受的,是自己知道的比别人晚,尤其是别人都知道了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管理者要善于“画饼”,这也是在帮助大家“筑梦”,让愿景成为团队的集体共识与记忆,并成为共同理想与期待。
比如:联想在国际化过程中,柳传志坚持用"产业报国"的叙事框架整合多元文化。当法国团队质疑收购IBM的决策时,柳传志展示中国加入WTO时的纪录片,将商业决策转化为参与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历史叙事。这种给团队的“筑梦”,可以说让短期利益冲突在长期主义框架下找到了和解空间,实现了商业进步与未来共赢。
那么管理者如何正确有效地“画饼”呢?
有三个关键词:具象化、阶段性、参与感。
我们就以苹果公司当年经典的初代iPhone研发为例子,当时乔布斯的"重新发明电话"口号固然振奋人心,但真正让苹果团队持续燃烧,并最终实现目标的,便是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具象化:具体特指场景
乔布斯不是简单说"我们要做智能手机",而是反复描述用户在旧金山街头用手指滑动屏幕查找餐厅的场景。这种具象化表达让抽象目标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
阶段性:里程碑式设计
这么一个大型项目,纷繁复杂,于是他们把项目切割成如"触摸屏突破"、"应用商店雏形"等不同阶段的可见成果,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个阶段的胜利都强化了团队对最终愿景的信念。
参与感:团队一起共创
当工程师提出多点触控方案时,尽管乔布斯本人个性十足,却同意立即调整原设计,这种开放姿态让团队成员成为愿景的共同作者而非被动执行者。
让大家都有参与,共同建立参与感与成就感,这本身就是团队凝结在一起的巨大动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关键词之外,管理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团队具体实际,运用其它更多方法,比如:
意义提炼三问(解决什么痛点?如何积极改变?未来回看时会有怎样的意义?);视觉化工具(比如愿景看板、制作原型模型、创建模拟场景、用VR演示等等);讲故事;建立异议反馈机制、定期校准等等。
画饼是信任的起点,兑现是信任的基石。
掌握正确的“画饼”,它的价值不在于描绘多么宏伟的愿景,而在于建立从愿景到兑现的透明路径。对于管理者而言,画饼的本质是构建信任账户,而兑现则是持续存款的过程。对于员工而言,识别画饼的真实性并建立个人保障机制,是在不确定性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
真正高明的画饼,不是画出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绘制一张清晰的地图,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从当下走向未来。
当愿景与行动形成闭环,画饼就不再是空洞承诺,而是点燃团队长期主义的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