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明代爱国将领袁崇焕临刑前的绝命诗。这首诗既悲怆又豪迈,既刚健又无奈,既是对一生军旅生涯的总结,又蕴含着深深地爱国之情。如此绵绵之情,读后无不动容。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皇太极举兵数十万,改变以往攻明路线,避开袁崇焕重兵把守的山海关一线,从北京西北古北口、大安口、喜峰口一线进犯北京。之后,先后夺取遵化、顺义、昌平近逼北京。袁崇焕急忙从山海关率军经永平、蓟州、香河西进勤王。虽然事态严重,金兵进犯明朝的首都北京,但袁崇焕却大喜过望。
袁崇焕年轻时便师从兵部尚书、太傅孙承宗,在明朝诸将领抗金屡次失败的基础上,袁崇焕确立了“依托坚固城防固守,避免平原大兵团作战”的抗金作战方针。
按照此作战方针,袁崇焕于1627年取得了宁远大捷的战绩,崇祯皇帝为之一振,并视袁崇焕为解决东北边境危机的不二人选。
但袁崇焕这次注定失败。
这里是北京,这里不是宁远。
虽然经过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的日夜奋战,最终于1627年底击退了皇太极。但等待袁崇焕的不是崇祯皇帝的奖赏,而是断头台。
崇祯皇帝怎么会忍受皇太极攻到北京,导致首都震动,国本动摇?
崇祯皇帝怎么会忍受惊吓,让袁崇焕依托北京执行他的抗金战略?
崇祯皇帝1627年即位。
话说1628年7月,崇祯皇帝在故宫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皇帝对此大加赞赏。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许誉卿说:“皇上英明,怎麽可以随便应对。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该怎麽办?”袁崇焕也觉得自己失言了。
但“五年复辽”的承诺,崇祯皇帝却像一个不会游泳溺水的孩子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当真了。
正是“五年复辽”的大话,将袁崇焕推上了断头台。
袁崇焕“五年复辽”大话说出之后,立刻向崇祯要了督师蓟辽的人事权、财政权,着手抗金大业。平台召对后,袁崇焕自以为有了皇帝的支持,有些过于自信了。1629年,他以毛文龙不受指挥为由,未经请示的情况下擅自诛杀了毛文龙。又未经朝廷允许,擅自将有限的军粮提供给遭受寒冬侵袭的蒙古部落,导致部分粮食转到后金手中。这两件事遭到朝廷很多官员的上书诽谤,崇祯皇帝也逐渐失去了对袁崇焕的信任。
在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看来,袁崇焕的指挥不力是导致后金军队攻入北京附近的罪魁祸首,“五年复辽”不仅没能在山海关外抵挡住后金军队,反而让后金军队打到北京了。崇祯皇帝忍受不了了。
于是,在魏忠贤遗党的诽谤下,崇祯皇帝以擅杀毛文龙、欺君等罪名定袁崇焕死罪。1630年8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的死,纵然有“诸臣误朕”的崇祯皇帝不明是非、刚愎自用之外,他自己政治经验缺乏、军事战略失误是导致他上断头台的重要原因。
但袁崇焕是一位彻彻底底的爱国将领,这是毋庸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