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边缘型人格的女儿被成功拯救,如何化解了她心中的委屈

开济说育儿 2024-12-28 07:40:31

阿妍来的时候都是红肿着眼睛,像是受了很大的委屈。这是一个容易受伤的女孩,课堂上,她没听清楚老师讲的内容,问同桌,同桌稍有一点儿不耐烦,她受不了。

有一次,体育老师到班上挑选参加比赛的队员,名单上本来是有她的,可是,班上另一个队员,认为她做什么事都是慢半拍的人,怕她跟不上节奏。于是,自作主张把她给换下来了。她敢怒不敢言,好几天情绪稳定不下来。

阿妍在家里,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不管是谁,对她说话语气重一点儿,她的情绪就会爆发。

阿妍显得脆弱、自卑,且容易激动,每当遇到别人对她的态度不好时,她的反应也是以不好的态度回应,然后是痛哭流涕,既感到委屈,又恨自己脆弱。

阿妍表现的核心问题是人际沟通不顺畅,既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却又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很在意友情,又害怕自己的言行让朋友不高兴,这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连一把伞也不敢向同学借了。

在阿妍才8个月大时,母亲在外有了新的感情,父亲一气之下与母亲离异。离异之时,母亲主动提出不要女儿。

父亲再婚之时,曾经把阿妍及其爷爷奶奶接到新家里共同生活,可由于继母整日沉迷于娱乐当中,对阿妍不闻不问,嫌弃爷爷奶奶,这段婚姻也很快解体。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与女儿,父亲带着阿妍回到了老家,在县城盖了一栋房子。

平时,阿妍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直到阿妍十岁时,父亲再次结婚,这次,父亲在外边另立了一个小家庭,又给阿妍添了一个妹妹、一个弟弟,虽说两家距离也只不过步行十来分钟的路,但平时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父亲才带着弟妹与继母回爷爷奶奶家团聚。

每一次父亲回来,话题的焦点总离不开阿妍的弟弟,语调中多是得意、夸奖,而对阿妍,却一直没有主动沟通交流。阿妍自己,用父亲的话来说就是:“你只有在向我要费用的时候才会跟我说话。”奶奶一直都很疼爱阿妍,可奶奶是个没有收入的家庭妇女,在家里没什么支配权,爷爷脾气比较粗暴,对阿妍常常不耐烦地呵斥,阿妍脾气中的暴躁成分大概就是源自爷爷的影响。

而实际的情况是,同学们对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她已经失去耐心,有的甚至说她性格扭曲,为此,她的一个好友的母亲劝告自己的女儿离她远一点儿,免得受她的负面影响。这对她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给予足够的共情理解,耐心聆听她的诉说,帮助她释放心中的苦闷,让她体会到关爱的温暖。

阿妍也曾经把自己的经历告诉过一些同学,却被人说是为了博取同情,比她不幸的人多得很,也没见别人整天哭哭啼啼。这使阿妍感到人情淡漠,没人理解与支持,再也不敢轻易向人打开自己的心扉。

我的善解人意,让阿妍感到放松与信赖。

母亲的离去,对阿妍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客体的丧失,家人对母亲的负面评价,既加剧了阿妍的愤怒情绪,更增添了她的羞愧之心,以有这样的母亲而深感耻辱。

如果不能对这一事件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会影响到阿妍对自我的认识,也会影响到阿妍将来跟男生的交往。一段感情的变化,通常不会是单方面的原因,要让阿妍对母亲形成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有说服力的应该是父亲。

值得庆幸的是,阿妍的父亲还算是一个比较通情达理、肯于反省自己的人,在我的分析与帮助之下,他向我讲述这一段历史。原来,阿妍的母亲是个感情细腻、追求浪漫的人,两人在一次文艺表演中相识,一见钟情,也曾经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

但是,由于他忙于工作,长年累月不在家,在感情表达上比较粗枝大叶,妻子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承担独自抚养女儿的辛劳。在这样的状态下,有人对妻子关心爱护备至,妻子外遇,其实也可以理解。他也很后悔当初的一时冲动,如果能给予妻子宽容理解,日子应该还是过得去的。

离异后,阿妍就送回了奶奶家。开始时,阿妍的母亲也曾经来看过孩子,但奶奶不接受,每次来都用难听的话把她骂走。后来,她离开了家乡,再无联系。

奶奶这样做,其实也是出于自私狭隘的心理,不希望阿妍心里对母亲还有感情,却没有考虑到母爱对阿妍健康成长的重要。父亲表示,如果阿妍愿意和母亲联系,他不会再反对。

阿妍从小就没体验过母爱的滋味,父亲常年不在家,有也相当于无。尤其是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出生后,阿妍更感觉到失落与不平衡,认为父亲眼中只有弟弟妹妹,自己只是一个多余的人,所以,看到弟弟妹妹在父亲面前撒娇,阿妍会生气,看到父亲不停地说弟弟的事情,阿妍也受不了,很多次团聚,都由于阿妍的大发脾气而弄得不欢而散。

其实,在阿妍的内心,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弟弟妹妹那样在父亲面前毫无顾忌、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但由于长期与父亲缺少亲密的接触与沟通,阿妍在父亲面前,往往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所有的委屈与不满,只有凭借于发脾气才能发泄出来。

所以,阿妍希望父亲每次回来,能够多主动地询问与了解自己的学业生活情况,而父亲也检讨了自己对阿妍的疏忽,表示会多注意女儿的需要。

阿妍的人际沟通不顺利,主要在于不能很好地换位思考,遇事习惯于往不好的一面去归因。我对阿妍进行场景重建干预,帮助她找出更好的、更有效的社交方式。

随着离异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不断增多,单亲孩子也越来越多。对于离异的夫妻双方或者某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个灾难。温馨的家轰然坍塌,孩子们应当获得的关心、爱护和教育也随之烟消云散。

而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

有的抚养者出于自私狭隘的心理,无端地限制孩子与另一方的接触,人为地阻隔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的往来,容易导致孩子的情感空白,扭曲孩子的心灵。

因此,单亲家庭的家长千万不能把本应限制在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多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努力减少离异对孩子的伤害。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妍的病理性记忆,母亲再也没有来看过阿妍一眼,就正如奶奶常在她面前提起的,母亲走之前说的一句话:“生这个女儿,就当放了一个屁。”阿妍的内心感到很委屈,就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我对阿妍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感觉像卸下了一副重担,心情舒畅得多了。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妍顺利地返回了学校,她在离开的时候,告诉我:“其实,与很多人相比,我还是很幸运的,我身体健康,衣食无忧,不需要过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影响我们人生的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对这一切所持的态度。我觉得我开始长大了。”她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我知道,阿妍在渐渐变得自信、坚强起来。

0 阅读:2

开济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