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上初二。这一年,儿子凭一己之力把全家乌烟瘴气!学习上躺平、懒散、厌学、逃避,每一项都让我心力交瘁……说起来,我和老公也算是“老来得子”。之前一直在忙事业,直到38岁才有了这个宝贝儿子。因此,我们对他特别疼爱,简直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活上,无论是吃的、喝的、玩的还是用的,我都力求最好,总想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捧到他面前。
从小到大,儿子的生活起居都是我一手操办。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写作业、吃什么、穿什么,事无巨细都是我来替他安排。除了学习,其他任何事都不需要他来操心。因为我早年出来打拼,吃过不少苦。所以,为了不让儿子吃苦,我把自己能做的事都替他做了,就希望他能过得轻松快乐。儿子呢,也没有让我失望。他从小聪明伶俐,除了脾气方面有点急之外,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我和老公都为他感到骄傲。可没想到,升入初中后,一切就开始变了。
首先是学习成绩不再像小学时那样优秀。初一时,儿子还能在班里排中上游,可到了初二,他就慢慢滑落到中游甚至下游了。除此之外,儿子的学习态度也很懒散,感觉他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老师经常反映他不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能偷懒就偷懒,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也是敷衍了事,一点不认真。在家里,我也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脾气变大了,一点就着。特别是我一提学习和作业,他就一脸不耐烦,经常“咚”一声把自己关在屋里。最让我担心的是,儿子对手机越来越沉迷!有一次,我们明明约好了写完作业玩半个小时手机,结果他控制不住自己,当时我们再三要求下,放下了;结果晚上一两点了,我还看到他房间里亮着灯,在偷偷玩!我当时气极了,猛地一脚踹开门,把手机抢了过来。可没想到,儿子非但不认错,还飞快地冲上来,一把夺回手机,对着我大声吼叫:“烦死了!快把手机还给我!”看着他双眼充血,满脸怒气的样子,我心里又惊又怕:这还是我以前那个用心培养、乖巧懂事的儿子吗?
02那段时间,我茶不思饭不想,晚上也睡不好觉,愁得头发都快白了。为了找出儿子变化的真正原因,我开始认真学习家庭教育和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儿子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对他太过溺爱和保护了。心理学上有个很有名的实验,叫“饿鼠效应”。这个实验把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一组食物充足,另一组却总是忍受饥饿。实验的结果是:第1组老鼠行动迟缓,没有活满1000天;第2组老鼠皮毛顺滑,活过了2000天。
这样的道理用在教育上也很适用:过度满足,其实会更快摧毁一个孩子。反思过去的十几年,我对儿子的教育,何尝不像“喂太饱”的幼鼠。在物质上,我总是过度满足他,坚信“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只要儿子开口,我都会尽力满足他的需要。记得有次儿子过生日,看上了一双2000元的鞋子,尽管我觉得价格高昂,也一咬牙,给他买了。然而,那双鞋他只穿了几次,就说不舒服,便不再穿了。儿子完全没有感受到我的不易,现在每次看到那双鞋,我的心里都隐隐作痛。
生活上,儿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除了学习,他几乎没吃过一点苦头。给他报的那些兴趣班,儿子一个也没能坚持到底,不是嫌这个苦就是喊那个累,到现在为止,他一个特长也没学成。和小朋友闹矛盾的时候,我也总是因为心疼他,第一时间站出来护着他,帮他解决问题,从来都没让他自己去面对和处理过。可正是因为我这份“过度的爱”,把儿子养成了温室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从小被父母 “喂太饱” 的孩子,他们会变得不懂珍惜、缺乏独立性、抗挫折能力差。尤其是进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增大,周围比他优秀的同学很多。儿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得不到肯定和鼓励,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再加上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他开始变得焦虑,渐渐地失去了自信。长期在这种情绪下,他开始选择逃避学习,一头扎进手机里的虚拟世界,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可以说,儿子的躺平摆烂,是我一手造成的。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只能用科学的方法慢慢地引导儿子走出困境。好的教育并不是一味满足,一味庇护,适当地“饥饿”会铸造更强大的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要给他营造一个略显“饥饿”的环境,让他自己主动去努力、去获取、去进步。具体做法分这3步:
031、以退为进,主动“示弱”,让孩子感到被需要,并且及时正向激励,帮他找回自信和成就感。过去,我总是扮演着“超人妈妈”的角色,对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和能量。渐渐地,儿子习惯了这种全方位的呵护,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甚至还对我各种挑剔和不满。其实,是我无意识中做了太多本该由他自己完成的事情,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现在我明白,要让儿子真正独立,关键在于让他自己去经历那些成长中必经的挑战,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而我,只需要在他进步的时候,不断地认可和夸赞他,帮儿子找回自信和成就感。周末,我和儿子一起去超市,满载而归,手里提着大包小包。以前,我总是硬撑着自己提所有重物,生怕累着了儿子。但现在,我学会了换一种方式:“哎呀,这些东西可真沉,妈妈一个人拿不动了,儿子,你能搭把手吗?”“太感谢了,你懂得心疼妈妈了!”放了学,儿子在房间里玩手机,我敲门进来:“儿子,妈妈遇到难题了,厨房的煤气灶坏了,我着急做饭,怎么办?你帮我看看吧?”儿子放下手机,跟着我来到厨房。经过一番摸索,他发现原来是电池电量耗尽了,换上新电池后,煤气灶立刻恢复了工作。
我一脸崇拜地望着他:“儿子,你可真有两下子,自己动脑筋解决了问题,真是帮了我的大忙!”通过适度地向儿子“示弱”,我惊喜地发现,他变得越来越有担当,责任心也越来越强。不知不觉中,儿子甚至不需要我提醒,就会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慢慢地,儿子玩手机的时间慢慢减少了,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感,不再需要从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有了这份自信,儿子也逐渐变得更加自律和独立。
2、给孩子的“庇护”少一点,让他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以前,每天早上去上学时,我总是跟在儿子身后,一遍遍地催促他起床、洗脸刷牙。要是他迟到了,我还会帮他编造理由来应付老师。这样一来二去,儿子渐渐觉得上学成了我的责任,只要我不催,他就纹丝不动,反正最后我会想办法帮他解决。但现在,我决定放手,把原本就属于儿子的责任归还给他。那天早上,我做好了早饭,看到儿子还在床上赖着,就轻轻提醒他:“还有20分钟就要上课了。”说完,我就去忙别的事情了,没有再催他。过了一会儿,儿子自己醒来,发现已经快要迟到了,急得连早饭都没吃就匆匆出门了。后来,儿子告诉我,老师批评了他,他给老师保证下次一定会早点起床。在见证了上述方法带来的积极变化后,学习方面我也不再过多地干涉。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时刻担心儿子的哪一科作业没完成、有没有错题等。这样的过度关心往往会适得其反,增加儿子的反感情绪。
于是,我和儿子达成了一个约定:由他自己来负责和管理作业。如果他能够提前完成作业,那么剩余的时间将由他自己自由支配。这样的安排既给予了儿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也激发了他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如今,儿子已经深刻领悟到一个道理:妈妈不会再为他的懒散行为买单,他需要自己去面对和承担生活中的每一个后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无需我再三催促,儿子也能自觉地努力向前,不断进步。
3、适当保持“微饿”状态,让孩子的成长“苦一点”。以前,我和老公总是竭尽全力为儿子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希望他能避开我们曾经吃过的苦。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儿子开始变得欲望无度,对金钱毫无概念,一味追求享受,不懂得感恩和珍惜,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其实,男孩子成长过程中“苦”一点,“适度饥饿”一些,孩子会更有出息。因此,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他有求必应,而是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比如,当儿子想要某样东西时,我会告诉他,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立刻拥有。要弄清楚“需要”和“想要”,学会取舍,并引导他通过完成家务、坚持一件事情等方式来换取。我告诉他,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获得想要的东西,就像爸爸妈妈也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赚取买这些东西的报酬。
于是,我和儿子做了个“积分约定”:每天晚上阅读半个小时,可以积一分;做家务可以积一分;按时保质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积3分;遵守手机使用规则,可以积3分......通过这样的积分制度,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和愿望。说实话,一开始我也就是想试试,借此激励他一下,没抱太大期望。没想到,儿子还真不含糊,积分任务做起来积极性十足,实打实坚持了下来。更让我惊喜的是,久而久之,阅读成了儿子的生活习惯。
有时候我忙忘了,他还会主动凑过来提醒:“妈,今天还没读书呢!”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儿子对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不再是为了平板电脑而读,而是打心底里喜欢上了。每次捧起书都美滋滋的,看得出来,他是真的乐在其中。通过这件事,我告诉儿子:哪怕事情再难,只要认准了,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到底肯定有收获。而儿子自己,也亲身感受到坚持带来的好处 ,相信以后再遇到困难,也能凭借这股子韧劲闯过去。
好的教育绝不是意味着满足与庇护,一味的给予并不能培养出感恩、优秀、懂事的孩子。相反,适当地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微饿感”,才能够激励孩子自己主动地去努力、去争取、去不断进步。
每一位父母都是一个实验小组,孩子是他们的实验品。只不过这些实验员的学识智慧有差距,因此教出的孩子也各不相同。当然,实验品也有差别,有的孩子不要父母怎么操心也能成长良好,而有的却是操碎了心也效果不好。 当然,这里说父母这组实验员,因为差距,所以别人好的经验,比如这位母亲,照搬就得小心了,有些可以大胆的用,比如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有些则需要更多小心,比如饿鼠效应。因为学识智慧差距,对于同一个概念理解会千差万别,炒菜需要讲究一个火候,对于这些概念的应用同样如此。以人做实验,不得不慎啊!
续上,说到子女指责父母不够优秀从而导致自己的人生失败这点,我并不赞同:第一,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这是写在基因里的程序命令。当然,少数奇葩除外。父母不够优秀导致的教育不够优秀,正像有句话所说的,接受不可改变的,就像你生在贫穷之家而不是富贵之家,生在一个父母智慧有差异的家庭同样是不可改变的,而下一句,改变可以改变的才是你该有的态度。父母也许没找到最正确教你的方法,但是爱子女这点其实就不该反过来仅仅因为教育不够好就被子女指责,反过来,而应该是感恩父母抚养大了自己。第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子女就确定自己做到了最好?我想没谁能说我的人生每一步都是无错的,就像从来没有人能够确保实验(狭义上的)一定能成功(除了骗子)。所以,自强不息才是自己人生的宗旨,而责怪父母教育自己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可取。还是那句,过去不可追,着眼未来。最后,也许这依旧无法改变责怪父母潮的到来,因为这是跟社会环境发展众多复杂因素相关的,不过希望能消弭掉我前面比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前面的比喻能警醒一些父母作出改变,从而达到改变可以改变的的效果,那么我说这么多也算是有所收获。
慈母多败儿
把父母说成是子女的实验员,虽然实际如此,但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差的实验员导致孩子不够优秀,有些孩子就会这么指责父母。你别说,这事确实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美国就有过一波怨怪父母的潮流,至今似乎也仅是尾声尚未过去。而国内也同样在流行说原生家庭。我无意于挑起父母子女的矛盾,只是追寻真理。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怎么才是正确的态度呢?先写到这,正生气呢,留待后续:
明智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不好说,
不就是抓娃娃吗[得瑟]
[赞][赞][赞]
你这是没遇到隔代亲的,简直让人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