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5岁,读初三。这半年来,我和他的关系越来越糟糕,简直是水火不容。小学时,儿子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几乎没让我们操过心。升入初中后,因为他成绩优秀,被分到了实验班。这个班都是各个小学拔尖的孩子,竞争非常激烈。初一时,儿子的学习还不错,但到了初二,随着课程难度增加,他就有点力不从心,开始跟不上趟了。就这样,温水煮青蛙了一段日子,等到儿子意识到差距,再去追赶补课时,已经落后班级同学一大截了。等到了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就直线下降,排到班里30多名了。更让人闹心的是,面对我的管教,儿子叛逆心理严重,怎么教育都不听。每天在家也不学习,就知道玩手机、打游戏,呼朋唤友,一起上号。
那一刻,我觉得,他不像是我的孩子,倒像是一个犯了瘾的瘾君子。后来升入初三后,连续的两次月考,儿子的排名一次比一次靠后,几乎成了班里的倒数。从那之后,他三天两头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去学校。我特别着急,于是,就想着利用儿子的胜负心,天天在他耳边敲打、刺激:怎么又看手机啊,抓点紧啊,别天天的不当回事,赶紧把成绩提上去。你以前也算是个学霸,现在都快变成学渣了,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不料,我这样做不但没让他迎头赶上,反而更不跟我们沟通,每天一回家就紧紧锁住房门。经常黑白颠倒玩手机,打游戏,看视频,一提学习就爆炸,就像一个火药桶,我们根本不敢跟他说话。后来,儿子干脆连学校都不去了,天天吵着闹着非要休学不可,我都快被他给逼疯了!
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深夜里辗转反侧,回忆着他小时候乖巧听话的模样,眼泪止不住地流。因为我和老公都是农村出来的,当年为了考上大学,吃了很多苦。所以自从儿子出生起,我们就对他宠爱有加,同时也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生活上,从来不让他操心,只要是我能做的,绝不会让儿子动半个手指头。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在我们家,儿子的成绩就是我们家的晴雨表,成绩好,全家都跟着高兴;成绩下滑,家里的气氛立马就紧张起来。
每次拿到儿子的试卷,我都得仔仔细细研究老半天,非得让他把做错的原因一五一十地给我讲清楚,接着再罚他重新做 10 遍类似的题目,就怕他不长记性,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虽说儿子成绩一直还不错,可我担心他会骄傲自满,所以平时很少夸他。相反,只要看到他哪儿做得不对,我会马上指出来,让他赶紧改。除此之外,我还特意把儿子每次考试的时间和成绩,做成表格,贴在餐厅的背景墙上。这样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他一抬头就能看见,时刻提醒他记得努力学习。
整个小学阶段一直到初中,我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盯着他学习,一点儿都不敢松懈。好在儿子也争气,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不错,虽说偶尔也会闹点儿小别扭,表达下对我的不满,可最后还是会乖乖按照我说的去做。可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儿子,现在却这么轻易地放弃学业,选择躺平和摆烂了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心理学教授的一席话: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日子过反了。
我静下心来思考,发现我这么多年,确实真的把日子过反了:1、我整天围着孩子转,把孩子照顾太好,包办太多,却让孩子缺少跟现实生活的链接;2、全家都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家庭的晴雨表,让孩子感觉自己变成了学习的“工具”;3、教育孩子总喜欢看缺点,看孩子没做好的地方,喜欢说教、纠正孩子,很少认可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这十几年来,我给儿子营造的好像都是紧张、压抑、窒息的氛围,家里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学习、成绩、排名、考试、错题、指责、纠正……甚至,当儿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都吝啬得没给他鼓过一次掌。如果一个孩子出现焦虑、厌学、摆烂的现象,那就意味着,他失掉了原本该有的生命力,就像朵枯萎的花儿,没有活力了。而稳定、轻松又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才是孩子生命力的源泉。
没有了自信和生命力的儿子,只能一头扎进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在那里寻找一点慰藉。家庭本该是滋养孩子、放松心情,并源源不断赋予他生命力的温馨港湾!而我呢?却把日子过反了!硬生生把家变成了束缚儿子、压抑沉闷的地方。儿子长期处在这种紧张、焦虑的环境里,不被理解和认可,所以他一心只想逃离。为了帮助儿子重新找回生命力和价值感,我做了如下调整,效果真的很好。
1、不谈学习,先去接纳和共情儿子的感受,真正从心底关心他“这个人”儿子不上学的时候,在家里就是睡觉、发呆,打游戏,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一天只吃一顿饭。以前的我,一看见他这副模样,心里就直冒火,觉得儿子是自甘堕落,想都不想,我张嘴就把话题往学习上引,在他耳边不停地唠唠叨叨,一个劲儿地数落他。现在,我忍住了冲动,轻轻敲敲门,给他倒上一杯水,然后静静地站在他身后,看他玩一会儿游戏,或者端一盘新鲜水果送进去。
我不再像原来那样,一看到儿子玩电脑,就用命令式的、带着批评的口吻,生硬地让他关掉电脑。现在我会先关心他的身体状况,温柔地对他说:“儿子,妈妈看见你眼睛都熬红了,很心疼,担心你生病,今天晚上咱们早点睡,好吗?”这一回,儿子的反应跟以前大不一样,他没有再像从前那样,满脸厌烦地把我往门外撵,而是点点头说:“知道了。”我知道,儿子不再排斥我了,我们之间紧绷绷的亲子关系,终于缓和了许多。
饭桌上,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地吃得干干净净,我开心地说:“慢点,下次妈妈给你做个更好吃的!”除此之外,我们一家人还商量定,每周六晚上是家庭活动日,全家人一块儿出去看个电影或者吃顿大餐。爸爸工作再忙也要积极参加这个家庭活动日。不知不觉中,儿子的话越来越多,和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就在这些温馨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幸福一直就在身边。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原来这就是妈妈的位置啊!
但很多时候,父母会把“认可”与“鼓励”搞混淆!对孩子表达认可,是基于孩子当前的行为和状态,就是值得被认可的,是发自内心觉得孩子好,值得被认可;而鼓励,却是暗含了我们的要求和期待,希望孩子可以更好,这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过去,我眼里看到的都是儿子的缺点,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打压和批评的教育方式。时间一长,儿子根本没什么价值感,因为做的好是理所当然,做的差就得挨批评。现在,我开始该改变方式,真正地去看见儿子,关注他的努力与闪光点。
过去,我一门心思全放在他的学习成绩上,其他根本没关注过。我赶紧拉住儿子的手,鼓励他说:“儿子,你打得这么棒,可不能就这么放下,以后接着打下去,你真的特别有天赋,妈妈相信你!”儿子一脸惊喜,眼睛里都有了光。经过这段时间调整,家里的欢声笑语多了,儿子状态明显越来越好,人彻底放松下来。我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才是一个正常家庭该有的温馨模样啊!
而我,也放宽了心态,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只要儿子有一丁点儿进步,我就为他鼓掌,真心为他感到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