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他成绩虽然平平,但好歹还能正常上课,写作业。但初一结束的暑假,他开始迷上了手机游戏。一开始,表现的还不明显。只是拖拉着不爱写作业,每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如果赶上吃饭,他游戏一局没结束,我就是喊他几遍,他都不会放下手机。
等我注意到他有了沉迷的苗头时,情况已经不可控了。写作业时,他会偷偷把手机藏在书下面,一学不进去,就拿出手机打两把游戏。晚上,他会躲在被子里,熬夜玩到两三点。我发现时,怒不可遏。面对我的责骂,儿子认错,向我保证不再这样了。可好了没几天,他又控制不住游戏的吸引力,偷偷玩了起来。晚上睡不够,白天在学校呵欠连天,上课困得直接睡着了。成绩也下滑的厉害,一次考的比一次差。
看着他那副暴怒又发狠的神情,我愣是没敢去拿他的手机。从那之后,儿子光明正大的在我眼皮子底下玩游戏,我却顾虑重重,不敢多说。有时候看他心情不错,我会提醒几句,控制下游戏时间,去看看书。可儿子会立刻变得不耐烦,转身就回到房间。眼看着情况越来越严重,他的成绩直线下降,还因为早上起不来请了几次假,我真的焦虑到了极点。难道好好的孩子,就要因为手机游戏彻底废掉了吗?
最开始,我心里特别愤怒——世界上为什么要有游戏这么害人的东西!后来,我静下心来,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才意识到:不管游戏还是手机,都只是孩子厌学的“背锅侠”。当孩子沉迷手机或者网络游戏,家长往往觉得,是这些东西害了孩子,让孩子学不进去,最后走上了厌学、休学的道路。但实际上,这些沉迷的东西,并非本质因素。它们只是在孩子厌学的过程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大的环境下,很多孩子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他们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在哪里,也体会不到自身的价值。只是被父母和老师的焦虑和期待裹挟着,每天麻木的上学,放学。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又需要每天面对乏味困难的作业。
儿子有一次对我说,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好像只是一个学习机器。与其充满压力痛苦的过一辈子,还不如现在躺平,至少当下是快乐的。可见,对学习没兴趣在先,游戏只是孩子厌学后,用来消磨时间、逃避压力的一个出口而已。想要将孩子从对游戏的沉迷中拉出来,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解决孩子“自我价值缺失”的问题。
1、了解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带孩子去看更大的、更有质感的“现实世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身心都处于快速发育中。他们内心渴望独立,渴望认可;又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同时,父母看重成绩,总在学习和生活中管制自己,批评说教不断。手机游戏,就成了孩子的情绪出口。但游戏再刺激,也是虚拟世界的吸引力,比不上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所以,家长就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做好有效陪伴的同时,也减少指责和说教。跟孩子在一起,话题不要总围着学习转,去关注孩子的想法,兴趣,内心。
平时,我也有意识的改变了生活方式,带儿子一起出去玩。去看科幻大片,去海边露营,去度假园区,去周边城市旅行......让他感受更大的世界,去呼吸真实的空气,让他自己体会到,就在触手可及的身边,有那么多可以去感受的美好事物。这在无声无息中,将现在的努力和未来的人生绑在了一起。得到了足够的爱和理解,见识了更大的世界,孩子不会封闭内心,把游戏当成寄托。
儿子的话,令我感慨又欣慰。是啊,一味的催促说教,并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只会将孩子对学习更加厌倦逃避,还会破坏亲子关系。现在,我反其道而行之,儿子的注意力,反而从游戏中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来。他开始思考自己每一天,每一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儿子意识到,学习不光是为了考试,更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这些都让他真切体会到了学习的意义,不再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沉迷到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去了。
首先,不再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名次,而是静下心去观察孩子,看见孩子,认可孩子,多元化评价他的表现。他在家里帮忙收拾餐桌,洗碗拖地,晾晒衣服;出门对人有礼貌,热心给路人带路,等等,都真诚给予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原来我不只是在学习这个体系里被审视评价,作为一个人,我是被父母看见、被认可、被肯定的。父母的认可,他人的感谢,都是一个孩子自我存在感、价值感的来源。这让孩子在我们面前可以轻松自在,抬得起头,而不是总想离我们远远地,甚至逃到手机里面去。
恰恰相反,正是家长视游戏为洪水猛兽,高压管制下,游戏在孩子眼中才格外有吸引力。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全权做主,什么时候玩,玩多久,父母都不会管时,游戏的刺激感就少了一大半。
所以,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制定规则”。很多家长就会说,“我也制定了规则呀,可孩子根本不遵守,做不到,没有用!”实际上,我们口中的规则,其实根本不是“规则”,而是“规定”!回家先写作业,写了作业才能去玩;每天只能玩1小时;晚上9点钟要上交手机......
这些往往都是家长单方面的“规定”!孩子为了能够玩手机,只能来遵守这些规定,但心不甘情不愿,所以总会出这样那样的岔子——要么不遵守,要么遵守了,也不能坚持下去。那要如何才能制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规则”呢?
第二步:大家坦诚去想办法,满足各自的需求以满足各自的需求为基础,去想办法,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比如,孩子说:放学先玩手机;手机自己保管;游戏时间由她定。我说:放学后先写作业;晚饭后爸妈带你出去骑车;可以一起学习做手工、烘焙......
第三步:看看这些方法,能不能满足我们各自的需求评估下来,我们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包含:晚饭后骑车;一起做手工;游戏时间由她定;做个时间表。
第四步:选择大家都满意的方法在选择解决方法时,大部分双赢法是从第三步评估出的方法里选一个,而我和孩子决定,选择所有我们提出来的解决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第五步:按照确定的方法执行在这之后,我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每天安排一项活动。有时是手工,有时是烘焙,有时是晚上下楼骑单车。孩子也自己安排玩手机的时间,做一个时间安排表。
第六步:在执行中去观察、改进这一个流程做下来,孩子对手机的沉迷问题,熬夜、上课不认真的问题,都恢复正常了。老师也没再找过我,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对于孩子,我并不以“不玩游戏”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内在各种需求。之后虽然她还是会玩手机,但很明显减少了,因为他有了更多选择,有其他事情可以去做,经常会做一些小点心带给老师、同学,获得了老师同学的一致认同和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