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才好了,说不得,骂不得,现在连鼓励也不行了?女儿今年13岁,念初一。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一个听话、努力的孩子,放学回家知道主动写作业,上课听讲也很认真。在学习上,几乎没让我们担过什么心。小学毕业,女儿顺利进入当地重点初中。因为这所学校汇集了本地小学中比较优秀的孩子,因此竞争更加激烈。
刚一开学,女儿非常自信的向数学老师请求,要当数学课代表!老师也很高兴她能自发奋勇,欣然同意了。但是,让女儿无法接受的是,连着几次数学小测都考得很不理想,数学老师还把她叫到讲台上当面批评,最后卸了她的数学课代表职位:“你这水平还当什么课代表啊,别人要是都向你学习,我们班就完了!”
后来实在忍不住,说了她几句:“你自己没考好,还给我们摆脸色,你要是自己多努点力,知识学扎实了,能考不好吗?”我话音刚落,女儿就像受到了什么强烈的刺激一样,情绪失控的蹦起来,转身朝门外跑去。等我反应过来,急忙出门追赶时,女儿已经跑下了单元楼。我急坏了,赶紧出去找她。经过一番大张旗鼓的折腾,终于在街上找到了她,好说歹说终于把她拉回了家。惊魂未定之余,我看着情绪低落的女儿,更是一句责骂都说不出口了。
从那之后,女儿就开始出现厌学情绪,每天早上也不按时起床,起来之后也总是磨磨蹭蹭不出门;晚上作业也是磨磨蹭蹭写不完,嘴里总说:“我好累啊!明天不想去上学了。”眼看着,以后的学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大考小考也满满当当,她的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这么弱,现在就开始出现厌学现象,以后更严重,甚至真的不去学校,该怎么办?
我当时真的特别想不通,为什么女儿会如此“难搞”?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真的没注意到,很多时候,“废掉一个小孩最快的方式,就是——你要加油。”理由如下:现在很多家长都了解到,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脆弱,经受不了打击和责备。所以,经常会耐着性子,采用鼓励的方式,给孩子加油,来消除孩子的压力和焦虑,希望传递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激励孩子继续努力。但是,看在孩子眼里却是给空洞的压力,甚至给了孩子无形的枷锁。心情不仅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比被责骂一顿还要难受。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知道上进,已经很努力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哈佛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魏格纳,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与人员不要在脑海里想一只白熊。但无一例外,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一只白熊。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应。放在教育场景下,就是——家长越宽慰孩子,越让孩子不要介意,孩子越在意。
如果孩子的负面的情绪不被理解、共情,家长的鼓励就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还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自信,慢慢变得越来越迷茫,没有方向,最后对学习和考试都更加抗拒。所以,家长越不想给孩子增加压力,反而越加重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03
1、理解孩子的感受,共情孩子情绪,才能引导孩子宣泄情绪,释放内心压力之前,每次女儿考砸了,我都会抢先去鼓励安慰,没给她宣泄情绪的机会。现在想想,也不能怪女儿曲解了我的用意。身为初中生,即使父母不说,刻意淡化考试成绩,他们也知道学习和考试是现在特别重要的任务。如果自己学不好,就是会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待,也影响自己升学。结果家长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下次再好好考”,抹杀了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而且,越是对自己有高要求,被学习和名次压得精神紧绷的孩子,越听不得这些无关痛痒安慰的话。女儿就是如此。不管我表达多委婉,用心多么良苦,女儿感受到的,都是我对她努力的忽视——你还不够努力,你要更加努力才行!进而,滋生出更强烈的挫败感,最终无法面对,情绪彻底崩溃。
同时,也发现了几个问题。首先,是自身心理素质还不够强,因为开学的几次没考好,以及被卸掉课代表,影响了情绪,才导致后续的连续失利。其次,心态过于着急。因为班级的同学普遍学习不错,这导致女儿的综合排名下滑,她在心理上没能好好适应当前环境。
所以,要想提高成绩,就要首先从这两个方面改进。
她越来越认定自己能行,再遇到问题时也能调动内在的动力去管理好自己,主导学习节奏。初一上学期结束,女儿已经进入到了班级前十名!数学成绩更是名列班级前茅,老师还开玩笑说,自己真是看走眼了。我想和家长们说:升学过程中,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或者遭遇挫败时,恰恰是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家长也要及时调整方法,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无助,并能引导他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