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开始于2018年,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关税的总统备忘录;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由此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的开始。
2025年4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对等关税和行业特定关税的细节公布,不同国家和地区将面临不同关税税率,此举意味着中美贸易战的进一步升级,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月9日,但在对大多数贸易伙伴征收新关税不到13小时后,特朗普宣布对大部分经济体暂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仅实施10%基准关税,暂停期限为90天。然而,其中并不包括中国。
不仅如此,根据特朗普最新签署的行政命令,将针对中国的关税税率从84%提高到125%,再加上特朗普早前对中国征收的20%芬太尼相关关税,税率总计实际达到145%,此举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两国贸易冲突因美国政府加征关税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对此,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中国国务院宣布,自4月12日起,中国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
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供应链重构,多元化进程加速
贸易战迫使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风险,跨国企业为避免关税将部分产业链转移至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国。在此期间,苹果将生产线迁至越南和印度,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工厂规避美国关税,形成“中国+1”的分散格局。
而中国外贸企业为规避关税风险,则不得不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国家。例如,中国制造商通过在这些地区设厂组装,再以“越南制造”或“墨西哥制造”标签出口美国,间接维持对美出口。东南亚和拉美国家因此成为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受益者。
二、贸易成本显著增加,通胀压力接踵而至
关税政策直接推高原材料和运输成本,导致进口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例如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因中国加征关税失去价格竞争力,导致中国企业转向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管道气或低价LNG。大豆贸易中,美国因关税损失市场份额,巴西则通过价格优势扩大对华出口。
在此情况下,企业增加的成本最终仍会转嫁给消费者。数据显示,美国2022年CPI一度高达9%,消费者承担了90%的加税成本。中国进口关键零部件(高端芯片)成本上升,加剧了国内产业链压力。

三、关键领域供应链重构
1、能源领域
中国暂停进口美国LNG后,与澳大利亚、卡塔尔签订长期协议,并增加俄罗斯管道天然气进口,推动全球能源贸易重心向亚欧倾斜。
2、农业领域
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促使巴西大豆出口升水达历史高位,同时探索阿根廷等新兴供应国以分散风险。
四、技术与效率升级压力
企业为应对成本压力和技术封锁,加速数字化与自动化转型。例如,中国制造业通过技术升级减少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提升供应链韧性。
五、中美两国如何应对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
美国
1、实施“制造业回流”战略
美国通过关税和政策激励,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事实证明,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回流实施状况总体成效有限,且面临多重挑战。截至2025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成效有限且呈现结构性分化。
根据Reshoring Initiative的数据,2010至2023年制造业回流累计创造了189.8万个岗位,其中2017年后增速显著,2021-2023年新增87.6万个岗位。然而,这些增长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如电气设备、半导体和交通运输设备,而消费品制造业回流乏力。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以下挑战
投资规模与就业面临的巨大缺口无法弥补
尽管一些企业如英特尔宣布在美国建厂,但实际投资往往缩水。例如,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工厂投资从100亿美元缩减至6.72亿美元,招工仅1400人。
陷入成本与供应链困境
新建工厂成本高昂,供应链不完整导致企业难以回迁。例如,自行车制造商普雷维洛需要将亚洲零部件供应商同步转移,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令企业疲于应对
企业担忧关税政策的延续性,政策反复无常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变化频繁,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劳动力成本高
美国劳动力成本较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具和服装行业,因劳动力成本差距难以回流。
技术密集型特征
新增制造业呈现技术密集型特征,与特朗普“重振传统制造业”的愿景存在偏差。高端制造如电动汽车电池和半导体制造增长显著,但消费品制造业回流乏力。
2、加强本土供应链安全
美国政府强调供应链安全,减少对中国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依赖,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国家安全威胁。

减少对中国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依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中美制造业之间存在成本与效率鸿沟,美国制造成本较中国高25%-40%。
例如光伏组件因关税导致美国本土产能利用率跌破70%,而中国组件价格已降至0.18美元/瓦。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利用率维持90%,而美国工厂仅60%,反映产业链效率差距。
中国
1、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国正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应对外部压力。
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提升内需占比(从35%提升至42%),并加强“制度性开放”吸引外资。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2万亿元,同时依托全产业链优势维护全球制造业核心地位。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0%,光伏组件出口在全球占比80%,展现出技术突围能力。
2、推动制造业升级和供应链多元化
中国正在推动制造业升级,并寻求在全球供应链中多元化布局,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3、支持外贸服务平台建设
政策支持外贸服务平台的建设,帮助企业“出海”并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全球供应链未来发展趋势
1、供应链韧性优先
各国从追求效率转向注重安全性,例如美国推动“友岸外包”,中国则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
2、不确定性持续存在
由于特朗普关税政策随时变动,朝令夕改,导致全球供应链很难保持长期稳定。因此,世界各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疲于应对。实际上,供应链区域化削弱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3、政策波动导致企业投资趋于谨慎,全球供应链面临碎片化风险
中美贸易战加快推进了全球供应链的区域化重组,迫使全球供应链从单一效率导向转向多元化、区域化布局,同时推高贸易成本并催化技术革新。实际上,供应链区域化削弱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然而,中国在这场中美博弈中仍掌握着一些关键议价权,这也是中国敢于“奉陪到底”的底气。中国能否利用“双循环”和“一带一路”战略顺利突破围堵,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将决定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结局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