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税战,令美国消费者恍然从梦中惊醒,美国网友震惊地发现了一个真相,80%的奢侈品源自中国制造,成本仅1美元的产品,但在美国却卖出450美元!高溢价背后是中间商的暴利远超关税,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小红书和Tik Tok。
此前由于在美国备受欢迎的社交媒体Tik Tok被禁,美国网友纷纷转入小红书平台,中美网友在小红书交流过程中,进行生活大对账。如今又有中美网友在Tik Tok上进行商品大对账,然而,这一过程却令美国网友心态崩溃。
原因在于,在得知一些行业真相后,让他们感觉自己长期以来都被骗了,美国老百姓惊人的发现,认为自己过去一直都活在信息茧房里。
相较于美国,中国早已进入无现金支付和网购时代。自4月初美国政府对全球加征关税以来,不少国内制造商开始在Tik Tok上推广自家工厂制造的产品,吸引美国消费者下单从中国购买发货。
“你想要一个铂金包吗?我们能做。”“那些100美元的Lululemon?我们这里只要6美元。”“你的耐克鞋?同一个工厂(生产的)。”
互联网时代,为了使中国商品更快“出海”,我国企业已直接在网上推销自家产品,鼓励美国消费者购买具有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事实证明,即使加征145%的关税,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由中国工厂生产的相同奢侈品牌产品,价格仍然会比美国实体店要便宜很多。
中美网友在社交平台的相互交流、以及在与中国商家不断的推广和沟通过程中,经销商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国外奢侈品行业的一些真相。原来,如今全球80%左右的世界著名奢侈品牌产品都是中国制造。

这些中国产品运输到国外后,由当地商家贴牌后。再以高出10倍的价格进行出售,且价格上不封顶。最近,一位美国土豪发现,三年前他在得克萨斯州品牌专卖店花了450元美金购买的一双奢侈品牌拖鞋,在中国的制造成本竟然只有75美分,还不到1美元,美国品牌商溢价居然高达600倍,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对此,这位美国土豪愤怒的表示:我受够了!从现在开始我直接从制造商那里买,老子再也不绕弯子了!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信息沟通便利和快捷,使得世界各地消费者随时可以了解到各种商品在不同地区的售价,通过比较价格,选择在网上下单购物,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价格优惠。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美国网友发现,原来他们日常购买的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在中国的制造成本都非常低,而在美国的售价却是远远高于成本价。例如,一件普通的T恤,在中国的出厂价约为5美元,到了美国市场后零售价却高达100美元。
一件原本100美元的中国产T恤,在叠加关税后,美国消费者需要支付345美元,而这款T恤在义乌的出厂价仅2美元。纽约市民丽莎在社交媒体吐槽:“超市里的中国产电饭煲标价599美元,比我半个月房租还贵!”
又比如,特朗普联名款“爱国版”《圣经》,在杭州印刷发货,成本仅3美元,在美国却按60美元的高单价出售。3美元成本价,即使按目前的245%关税计算,加征关税后的制造成本也才10美元多。而其中近50美元的差价,都被美国品牌商、运输公司和零售商瓜分了。
品牌商将包装一改,重新打上Logo,仅此一番操作,50多美元就轻而易举赚到手了。由此可见,美国消费者在美国购买的中国商品,成本价只有售价的十分之一左右。实际上,大部分差价都被美国中间商拿走了,材料成本和关税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成本而已。

这场中美网友网上大对账的结果,令美国网友发现了以下真相:
1、高端奢侈品并非物有所值
事实上,所谓的高端奢侈品,其实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大部分都是以很低的成本在中国生产加工的。美国消费者花费高价购买的只是一个LOGO。
2、关税对于消费者来说,只不过是心理作用
其实关税在一些商品价格中的占比,并不如消费者想象得那么多,仅在美国消费者支付的总成本中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差价都进了中间如物流公司、广告公司和销售公司高管的口袋里。
3、对账后,美国网友发现,原来中国制造才最具性价比,而且是全球制造业的质量天花板!
过去,在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商品都是廉价品次的代名词。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经过这轮对账后,美国消费者才发现,原来中国制造已经撑起了全球80%左右的豪华奢侈品的供应。

发现这一真相后,美国消费者蜂拥而至前往中国扫货,这也是此次中美贸易战意外催生出的一桩火爆生意。对于美国人来说,理由很简单,“算上机票,去中国购物,比在美国买还便宜,而且又能顺便旅游观光,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一个在纽约零售价为2000美元的奢侈品手提包,在美国对中国制造的商品征收145%的关税后,这个包在美国的售价将超过4900美元。
乘飞机去中国,以2000美元购买并申请220美元的应退增值税额后,只用支付1780美元,瞬间省下3120美元,足以支付机票费用。这就解释了为何成都SKP购物中心和上海南京路会突然冒出人数众多的美国购物者。
中国政府的政策组合拳,更是为这场热潮添了把火。4月8日,中国将有关免签证过境时长从144小时大幅延长到240小时(10天整),使美国人能将原本短暂的中途停留变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大城市的全方位购物狂欢。
全国推行“即买即退”政策,境外游客购物后当场可退11%增值税,更是让美国游客实现“边买边省”的消费闭环。
以上两项政策助推了这一趋势,促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纷纷加入到这场前往中国旅游加购物的热潮之中。

支付宝数据显示,4月前半月,来华游客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5倍,美国用户使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2倍。
不得不说,这场美国消费者赴中国的购物狂欢,正是贸易战所催生的花絮,这一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是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反噬。对于中国来说,收获的可不仅仅是产品销售收入,还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输出!
近日,美国网红“甲亢哥”通过他最近在中国的超高人气直播,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他的探索活动展现出中国鲜被西方媒体提及的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一面:干净的街道、快速的地铁互联网、友好的当地人和街头美味小吃等。这种视角的转变对赴华购物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政府加征关税以来,引发了美国消费者的价格焦虑。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美国皮革制品、衣服、农作物、金属、羊毛等类别产品价格涨幅将超过10%。因此,不少人开始大量囤货中国制造的源头商品。这场贸易战让美国人发现,自己的购物车里少不了“中国制造”。
事实充分证明,关税挡不住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产业链优势和产品竞争力才是提升产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历史经验显示,依赖关税壁垒的产业难以构建持续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产业结构僵化。

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的制造业回流为何难以达到目的?就是因为政策导向不对,政府应将重点放在提升研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培养等方面,而不是依赖贸易壁垒,牺牲国际合作的空间和长期发展的利益。
反观中国,面对关税战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虽然加征关税短期导致我国的产业链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外贸企业就面临订单减少、库存积压、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但“危中有机”,中国正借此机会推动贸易模式的革新。
对内,帮助外贸企业开发符合国内需求的新产品,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深度融合。对外,深耕东盟、中东、非洲等多元化市场,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与此同时,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进程,补齐短板。这种内外兼修的市场布局,既分散了风险,也有助于激活内生动力。
此次大量美国消费者赴华跨国购物现象,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消费正在升级,人们的消费选择将日趋多元化,关税和贸易壁垒阻挡不住价值规律的冲击,“斗则两败俱伤,和则互利共赢”。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贸易政策,在实践中终究会被证明是注定要失败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