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以英格兰的胜利为主。英军在克雷西战役(1346年)和普瓦捷战役(1356年)中取得了重要胜利,双方于1360年签订《布雷蒂尼条约》,法国割地、赔款。
2、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9年),法军在查理五世的领导下逐渐收复失地,英格兰的优势开始减弱。尽管如此,双方在这一阶段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后双方通过联姻,也就是法国国王查理六世把女儿伊莎贝拉嫁给英格兰国王理查二世,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3、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开始于1415年。之所以战火重起,主要是因为英法两国的国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英国这边是兰开斯特家族篡位,统治合法性不足的亨利五世当然要发动战争,对外输出矛盾。法国那边是国王查理六世发疯了,国内一片大乱。
4、亨利四世开创了兰开斯特王朝之后,国内叛乱四起。尤其是英格兰教会,对理查二世那是忠心耿耿。因为理查二世被视为“涂了圣油的天选之子”,具有神圣的合法性。而亨利四世则是通过篡位上台,被视为“弑君篡逆的乱臣贼子”。亨利四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讨好教会,但效果不佳,乃至在一次与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教士的对话中因愤怒而杀掉了对方。
5、除了教会,亨利四世还面临贵族阶层的不认可,尤其是来自约克家族的反对。约克公爵曾支持亨利四世,但他认为亨利四世背弃了承诺。亨利四世原本声称只想继承兰开斯特家族的领地和封号,但最终却篡夺了王位。约克公爵感到受骗,公开表示如果早知道亨利四世的真实意图,他绝不会支持他。
6、英国的亨利四世于1413年去世,他的儿子亨利五世继位。面对统治合法性不足带来的国内叛乱频繁,怎么办?自然还是一切统治者的老办法——对外发动战争。而此时的法国,因为陷入长期内乱而成为一个绝佳的目标。
7、当时法国这边,在百年战争第二阶段成功收复失地的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于1380年去世,由他年仅11岁的儿子查理六世继位。查理六世在不满24岁的时候就得了疯病,有时候怀疑有人要害他,有时候又说自己是玻璃做的,怎么也不肯坐下,生怕把自己压碎了。
8、问题是查理六世的精神疾病并不是持续性的,而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作。他可能会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处于精神失常的状态,但随后又能恢复清醒一段时间。更要命的是他还很长寿,在王位上呆了足足42年。这意味着法国在这段时间内不得不在他的病情反复之间进行调整和适应,国家的政治决策和国家管理变得极为困难,导致了国家内部的不稳定和混乱。
9、在此背景下,法国贵族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查理的堂弟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为首,称勃艮第派。另一派以查理六世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为首。两派斗得死去活来。1407年,奥尔良公爵被对手暗杀,这一派系转而由他的女婿阿马尼亚克伯爵领导,因此被称为阿马尼亚克派。
10、勃艮第派和阿马尼亚克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以至于在1415年英格兰入侵时,勃艮第公爵选择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暗中合作,导致法国在阿金库尔战役中惨败。亨利五世赢得这场重要战役之后,没有急着去攻打巴黎,而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一个城镇一个城镇地蚕食诺曼底。
11、就在英格兰人一步一步逼近巴黎的过程中,勃艮第派和阿马尼亚克派照样斗得死去活来。1418年,勃艮第公爵趁乱攻下巴黎,大肆屠杀阿马尼亚克派,宣布自己是法国疯王查理六世的保护人。
12、到了1419年,随着英军逼近巴黎,勃艮第公爵意识到现在控制巴黎和法国王室的已换成了自己,不能继续放任英国人攻入巴黎,自己需要与阿马尼亚克派合作抗击英格兰。然而,由于之前的屠杀,阿马尼亚克派对勃艮第公爵怀恨在心,最终在和谈中刺杀了他。这次刺杀由法国王太子(后来的查理七世)主导,导致两派矛盾无法化解。
13、用今天的眼光来衡量巴黎人的态度非常奇怪,阿马尼亚克派积极与英格兰作战,而勃艮第派则与英格兰合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阻碍法国的战争努力。尽管勃艮第派的行为看似“卖国”,但当时巴黎市民却支持他们。这种支持仅仅是因为相比于英格兰人,巴黎人更厌恶说奥克语的法国南方人(阿马尼亚克派是说奥克语的法国南方人)。
14、今天很多历史学家说什么百年战争催生了民族主义,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千万不要忘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洞见:民族这个概念是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物,而民族主义思潮又是人民主权理论的产物。在人民主权理论兴起之前,是不可能有民族这个概念的。
15、面对亨利五世的大军,内斗不已的法国陷入绝境。英法双方于1420年签署《特鲁瓦条约》,条约内容主要有这么四条:
16、第一条是法兰西王太子查理被废黜。条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王太子查理因涉嫌谋杀勃艮第公爵而被剥夺继承权。这一决定在条约签署前就已公布,使得查理失去了继承法国王位的资格。
17、第二条是诺曼底重归法兰西。条约规定诺曼底地区重新归属法兰西王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法国的让步,但也可能是为了平衡条约中其他更有利于英格兰的条款。
18、第三条是亨利五世的婚姻和继承权。亨利五世娶法国公主凯瑟琳,查理六世还宣布亨利五世是“吾至爱之子,英格兰国王,法兰西王国的继承人”。也就是说,查理六世死后,法兰西王位由亨利五世及其后代继承。
19、第四条是两个王国的独立性。条约规定英法两国在法律和制度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尽管在名义上亨利五世将成为法兰西的国王。
20、条约签署后,法国这边隆重召开三级会议,正式宣布剥夺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然而,英格兰议会在批准条约时附加了一项限制,不许国王征税,理由是“英格兰人民不必为亨利以法兰西摄政和继承人身份在法国发动的战争付款”。
21、面对亨利五世把法国王位都赢回来了的巨大成就,英格兰议会却禁止国王为此征税。所以说百年战争导致英格兰人民族意识崛起云云,也完全是无稽之谈。
22、1422年亨利五世去世,年仅35岁。七周后,查理六世也去世。英法两国王位由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的儿子、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外孙,还不满一周岁的亨利六世继承。亨利六世也就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拥有英格兰和法兰西王位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