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打好思维的“地基”,你需要重视培养这个能力

识课程 2024-05-29 06:38:54

本文共3012字,仔细阅读9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观察”是所有思维的基础。通过观察,孩子能够获取到外界的信息、培养注意力和专注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形成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本文聚焦这一能力,结合日常生活情境给出培养策略,同时进一步阐述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来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提升条理性与批判性思维。

“观察”构成了孩子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起点。首先,观察是孩子从外界获取信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他们能够捕捉到事物的外观、声音、气味和质地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孩子思考和判断的基础,没有观察,思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观察也是孩子与世界互动、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往往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新奇的事物,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当科学家,但是相信每个孩子在观察中获得新知识,而带来“我发现了!”的惊喜,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和对大脑的塑造。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思维,教孩子学会观察是第一步。

观察是什么?

从概念与定义上来说,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各种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方法主要有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和分步观察法三种。

顺序观察法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如果是静态的事物,可以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前向后、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观察,也可以反过来进行。如果是动态的事物,则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

对比观察法是把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加以比较的观察方法,包括求同观察、求异观察和系统观察。

分步观察法是指当一个现象和过程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为了弄清各个因素的作用、性质和规律,先一步步地观察,再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观察方法。

例如,当某一科学现象和过程受多个因素支配的时候,为了弄清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即突出一个因素的作用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然后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观察无处不在。一般来说,一个具有良好观察能力的人,往往也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因为他们能够细致地观察并理解时间的流逝,从而更精准地安排自己的日程和计划。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时间”这一要素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珍惜时间,理解时间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1.顺序观察,分清主次:忙碌的早晨

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孩子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形:

星期一的早晨,已经7点了,闹钟响了两遍,他还不想起床。闹钟再次响起,孩子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一看闹钟就吓得清醒过来,离上课只有15分钟了!上学要迟到了,怎么办?

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慌不忙、有序安排,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顺序观察能力。

(1)列出清单

家长可以就此情景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先思考从起床到出门需要做哪些事情,并尽可能详细地列出清单,如下图所示。

在孩子列出清单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再结合自己平时上学出门的真实情况进行细节补充,例如叠被子、和家人说再见、梳头等事件。同时,还可以提醒孩子养成前一晚做好作业就整理书包的好习惯,节省早上的时间。

(2)依次排序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按顺序观察的能力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我们可以让孩子将列出的清单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出来。要注意这里的答案并不唯一,由于个人习惯不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有可能不同,且可能会有同时发生的情况(如跳下床和脱睡衣)。

只要孩子说出的理由充分且合理,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肯定;而对于不合理的排序,我们应当与孩子进行充分沟通,帮助孩子完善思维结构。

(3)合理取舍

由于一时的“赖床”,早上的时间变得十分宝贵。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出门准备,并留足路上的时间,确保上课不会迟到呢?

这时候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将已经排序好的事件再次筛选,选出那些可以不做的事情,通过找出重点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根据时间限制要有所取舍,进而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4)有序表达

最后,我们可以孩子运用观察的方法,借助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来给这个忙碌的早晨做一个整体的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高孩子按顺序观察的能力与表达的有序性。

示例:

首先,我手忙脚乱地换好衣服。接着来到卫生间,开始刷牙、洗脸。然后急急忙忙对着课表收拾书包。品德、美术在包里,数学书在床上,语文书却不见了。我非常着急,忽然想起来,昨晚好像把一本书踢到床底下了。于是我赶紧趴下来,撅着屁股钻到床底下,总算找到了。最后,我快速地穿好鞋子,冲出家门……在上学的路上,我有些后悔,因为没有好习惯,才有了这么一个忙碌的早晨。

2.观察复杂事物,合理规划:我的时间我做主

不论是寒暑假或是小长假,在假期结束时总能看到一些孩子在“奋笔疾书”、“秉烛夜读”。我们都知道,这时候的孩子并不是真的在努力学习,而是到最后一天才想起自己早就该完成的作业和任务还没完成。

实际上不仅仅是孩子,就连成年人都存在不合理规划时间的现象,因此才会流行"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句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与孩子一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并按照时间的先后观察、分析复杂的事件,从而摆脱拖延?其中,找到一天中重要的时间点非常重要。

(1)找时间节点

在与孩子一起经历了“忙碌的早晨”后,我们可以与孩子一同规划“我的一天”,以假期或周末在家的一天为例,与孩子一同思考该如何划分时间,并把想到的写在纸上。

一开始,可以给孩子举一些具体的“划分”事例,如书的章节、电视剧的“集”、住宅楼的“单元”等等,让孩子发散思考,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的划分。以此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丰富起来,让孩子初步感知“时间是可以管理的”。

示例:

可以用时间单位:如1小时、1周、1天、1个月、1个季度、1年;

也可以用宽泛的时间概念:如上午、下午、晚上;

还可以按照活动属性的不同进行划分:如上学和放学、上课和下课、学习和娱乐。

初步划分好时间后,第二步要与孩子一起思考:我们今天要做哪些重要的事情?分别在几点钟去做这些事情?

这一步可以借助时间节点线段图来表示,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绘制,并与孩子一起交流为什么这个节点要做这件事。一方面用图示形成相对清晰的规划,另一方面进一步锻炼孩子分清主次的能力,懂得按计划做事,培养时间意识。

(2)细分时间段,做时间规划

在初步明确一天的时间节点后,我们需要与孩子一起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时间段,与孩子一起制作一份“我的一天”计划表。进而让孩子学会按照先后顺序观察复杂事物,并抓住事物的阶段性特征,从而实现思维的条理性与批判性,培养时间规划的能力。

整理时间的工具形式多样,包括表格、思维导图、统计图、漫画等。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优势,如表格的条理性、饼图的直观性、漫画的生动性,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喜欢和擅长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计划中应包括时间段、要做的事情、注意事项、完成人等细节问题。考虑细节越周到,计划执行起来就越是顺利。

示例1:表格

示例2:饼图/漫画

与孩子一同做好计划表后,我们需要带领孩子一起梳理与回顾这张计划表,并提示孩子自查该计划表是否符合以下特点:

目标明确、节点清晰;便于落实、可行性强;

时间分配合理;有创造性、有启发性。

最后,与孩子一起将这张计划表贴在醒目的地方,与孩子一起按照计划行事,度过完美的一天。借此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执行力,完成按照顺序观察复杂事物的训练,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让孩子学会对事情做出分类,从而在不同情况下都能从容应对,既是对孩子思维的启蒙训练,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步骤。

本文核心内容来源《“学思维”活动课》

撰文丨肖静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