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复苏与安倍经济学

樊稠我见 2024-04-06 22:26:37

安倍经济学,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值得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安倍晋三推出的一系列新刺激政策不仅给金融市场注入活力,也开始让企业和消费者振作起来。

2015年,日本自民党制定了运动方针草案。在经济政策方面,草案提出“将完成‘安倍经济学’,打破既得利益壁垒,发挥日本经济的潜在能力”。关于激活地方活力,草案强调“地方创生也是日本的创生”。

安倍经济学本质上是政治目标驱动的经济学,因此,政府变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生产要素和市场制度效率,政府扮演着消费者与分配者的角色。

安倍经济学进一步膨胀了政府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税政策都是在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数量,改变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安倍经济学的软肋所在,没有经济的实质性增长,债务就难有持续性,政府要么增税减支,要么增发货币,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财富的转移与再分配。

安倍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创造通膨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日本物价要上涨,所以对于一些本来就要购买的商品,就会尽快地去购买,因此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从而达到提升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的目标。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现在已经两倍于日本,逆转了近代以来中弱日强的态势。虽然经济总量并不代表全部国力,但却是重要指标,安倍执意提振日本经济增长,还是要恢复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地位。

由此可见,安倍经济学是服务于政治战略目标的。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日本需要借重中国市场,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但安倍既与中国对抗,又要经济增长,足见安倍经济学的政治色彩之浓。

安倍经济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支箭:

第一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量化宽松政策、负利率政策、YCC政策等。第二支箭,灵活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府支出稳定的前提下,对收入和支出两端做结构性调整。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包括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地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14个方面。

2024年,经历多年低迷之后,日本经济终于开始复苏了。4月4日,日经指数大涨超过2%,再次突破40000点。GDP和出口规模,都超预期增长,不仅如此,居民工资也在轻微上涨,释放出经济积极向好的明确信号。

而如今日本经济能有现在的结果,与十年前安倍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安倍经济学使得日本避免陷入通缩,促使日本经济走出了几十年低迷不振的泥潭,出现了明显复苏的迹象。

安倍执政期间,日本GDP平均增长率为0.9%,2013年“安倍经济学”出台后,经济增长态势复苏,几年后恢复到了1998年的水平。尽管没达到2%的预设目标,但日本出现长达71个月的经济复苏期,可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过,安倍经济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一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前,日本经济虽然未出现明显衰退,但经济增速仍然低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前。

二是尽管安倍经济学出初步扭转了日本长期通缩的趋势,但其所设定的2%通胀目标并未实现。从总体上看,安倍经济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成功还差得很远。

实际上,对于安倍经济学,许多经济学家并不看好,质疑其有带来股市泡沫,增加金融机构风险,抑制居民消费欲望等缺点。然而,想不到十年后,安倍经济学竟然产生效果了!现在,日本的GDP、股市、出口规模都呈现出繁荣迹象。

事实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看来安倍经济学还是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它对当前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日本经济的复苏对我国也有研究借鉴的意义,我们可以对安倍经济学的有益之处进行研究探讨,从中寻找值得借鉴的东西,正所谓“师夷之长以制夷”,我们可以借助日本经济复苏的经验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此次房地产泡沫与当年的日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区别

相同之处是:1、日本经济与中国经经济同属出口导向型,而且产业政策均由政府主导,房地产与金融发展模式也有许多相似之处。2、如今中国房地产所出现的泡沫局面,与上世纪90年代日本发生的楼市崩盘情况十分相似。

某种程度上,在经济发展的轨迹上,中国与四十年前之日本,除了人口规模,单一市场的体量差异外,可以说是非常相似的。日本自1990年代导致陷入失去的30年的原因,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境也有着相似之处,泡沫风险、人口老龄化、创新不足。

两者都经历了房价快速上涨和过度投资,进入到通货紧缩,金融市场动荡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下降的问题。

而不同之处在于:1、由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规模更大,对经济的影响更深远。2、由于市场规模和人口基数大,中国房地产仍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3、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几年中,已经对房地产进行过多轮调控,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更具韧性,不至于出现像当年日本那种楼市快速崩盘的局面。

按照经济学原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通货紧缩,归根到底是由供需缺口形成的,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原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遏制通货紧缩,但是需求管理所能发挥的效应要在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发挥作用。

通过结构调整来改善供给更是具有长期性,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在通缩治理中,除了推进规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还应根据各项政策、措施的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相互配合,发挥政策的协同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良性循环。

安倍经济学作为安倍政府治理通缩的一种模式,有其独特性。它着眼于心理预期的调整,将通缩治理的首要目标定在扭转通缩预期。根据再通胀主义的学理逻辑,只要率先扭转通缩预期,就能有效改变市场主体相对谨慎的经济行为,将其引导到预定的目标上。

目前中国虽然没有进入全面通缩阶段,,但已经面临较大通缩压力,主要原因包括国内外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当前中国也出现了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等类似日本"平成通缩"的征兆。对此,笔者认为,中国应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来突破发展中的难题。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去努力化解产能过剩等.

总之,虽然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某些期待的效应也并未完全显现,但是这一理论在通缩治理过程中仍然有不少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

0 阅读:0

樊稠我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