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危机背后,读懂美国的真正图谋!

桐桐看趣事 2025-01-03 01:07:19

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舞台上,美国银行体系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近期,美国中小银行的破产潮掀起了波澜,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稳定的深深忧虑。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这些破产事件的背后,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在一片狼藉的金融废墟中,有一些隐藏在暗处的赢家,正不动声色地收获着丰厚的利益,而整个金融体系也正被拖入一个愈发危险的境地。

谁在承受痛苦?

美国银行的破产,犹如一场金融风暴,给众多群体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银行储户们,原本将自己的财富寄托于银行的安全保障之下,却突然面临着资金安全的不确定性。尽管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的担保机制,但他们依然经历了焦虑与不安,日常的金融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即便最终没有遭受实际的金钱损失,可精神上的折磨和操作上的繁琐让他们成为了这场危机中无奈的受害者,绝不能称之为赢家。

银行股票投资者更是损失惨重,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投资化为乌有,多年来积累的财富随着银行股价的暴跌而瞬间蒸发。

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东们便是如此,股票清零的结局让他们的财富梦想破碎,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成为了这场金融灾难中的落魄者。

而 FDIC,这个旨在维护银行体系稳定和保障储户权益的机构,在银行破产的浪潮中也难以独善其身。

以第一共和银行的倒闭为例,FDIC 预计将承受高达 130 亿美元的亏损,这无疑是对其资金储备和稳定运营的巨大挑战。

在这场危机处理中,FDIC 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努力平衡着各方利益,但却在经济上遭受了重创,成为了银行破产事件中的一个显著输家。

危机中的隐秘赢家

然而,在这片金融废墟之上,却有一些身影在暗自欢庆,它们就是那些所谓的 “大而不倒” 的银行巨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每一次金融危机和银行倒闭事件,都成为了这些巨头们扩张版图、积累财富的绝佳时机。

回顾美国银行数量的变迁,从 30 年代的数万家银行,到经历大萧条后锐减 80%,再到 2008 年金融危机前的 8000 多家,直至如今仅存 4800 多家,这一过程见证了无数中小银行的消亡。而这些消失的银行,其资产、客户和业务渠道,大多被大银行以各种方式吞并整合。

以第一共和银行的倒闭过程为例,便能清晰地洞察大银行的赢家策略。

在 3 月份银行危机初现端倪时,摩根大通携手 11 家银行看似 “慷慨” 地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 300 亿美元。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精明的算计。

这笔存款没有担保,若第一共和银行陷入无序破产的境地,这 300 亿美元将岌岌可危。

但摩根大通等银行深知 FDIC 不会任由银行体系崩溃,必然会出手保障存款安全。

果不其然,在后续的处理中,FDIC 承担起了保障所有存款的责任,使得摩根大通领衔的银行们不仅毫发无损,还赢得了拯救同行的美名,如同 1907 年摩根老摩根在危机中树立的威望一般,轻松赚取了声誉资本,而无需承担任何实质性的风险,这无疑是一场漂亮的 “面子” 之战。

而在实际的资产收购环节,摩根大通更是展现出了其高超的财技和贪婪的胃口。

它向 FDIC 支付 106 亿现金,并巧妙地向 FDIC 借款 500 亿(借款利率优惠且期限锁定),总计约 636 亿的资金投入,便将第一共和银行价值约 2075 亿的资产(负债 1219 亿)纳入囊中。

简单计算可知,其获得的净资产价值高达 800 多亿,这笔交易潜在的利润空间巨大,少说也能赚取 100 多亿的利润,可谓是实实在在的 “里子” 之赢。

在资产细节的处理上,摩根大通更是将风险转嫁和利益最大化做到了极致。

商业贷款中的商业地产贷款部分,尽管存在潜在风险,但合约规定 FDIC 承担 80% 的损失,摩根大通仅需承担 20%。

即便商业地产贷款出现一半损失(约 150 多亿),摩根大通的实际损失也被控制在 30 亿以内。而住房贷款方面,第一共和银行的客户多为超高净值客户,如明星、企业主等,他们的贷款违约率极低。

即便出现违约情况,按照约定,FDIC 依然承担 80% 的损失,摩根大通仅承担 20%,这使得住房贷款成为了摩根大通眼中的优质资产。

此外,350 亿美元的证券资产,如国债、两房债等,可全额向美联储抵押贷款,进一步增强了这笔交易对摩根大通的吸引力。

摩根大通通过此次收购,不仅在短期内获得了丰厚的一次性打折收购利润(自身宣称赚 26 亿,实际获利可能远超此数),还为未来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带来了每年至少 5 亿的纯收入增长,内部收益率高达 20%。

同时,大幅提升了对美国超高净值人群的市场渗透率,将众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高净值客户成功纳入业务版图,并增加了在美国东西海岸黄金地带的物业资产。

收购消息一经传出,摩根大通的股票市值当日便上涨 2%,市值增加 90 亿美元,充分展示了市场对其此次收购行为的看好。而且,整个交易过程中,摩根大通实际动用的现金极少,通过巧妙的金融操作,将潜在的风险巧妙地转嫁给了 FDIC 和美国财政部及全体纳税人,自身则坐享其成,成为了银行危机中最大的赢家。

未来何去何从?

然而,这种大银行在危机中不断扩张的局面,看似是强者恒强的金融 “进化”,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随着大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它们与美国国家命运的捆绑也越来越紧密。

这些大银行凭借着自身的 “大而不倒” 地位,在金融市场上肆意冒险,因为它们深知,一旦自身陷入困境,美国政府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必然会出手相救。

这种局面就如同一个生命体走向了最后的疯狂阶段。

大银行在危机中疯狂扩张,获取了巨额利益,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

它们的行为不仅对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造成了破坏,也使得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巨头手中,进一步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当这些大银行的规模和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一旦出现系统性危机,其冲击力将远远超过以往。

美国金融体系在这种扭曲的发展模式下,已经陷入了一种危险的平衡。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国民财富都被这些大银行的命运所牵连,而它们却在利益的驱使下,继续在风险的边缘疯狂试探。

展望未来,美国银行体系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不能对这种大银行过度扩张的趋势进行有效的遏制和监管,那么下一次金融风暴可能会更加猛烈,其破坏力将难以估量。而全球金融市场也将在这种美国金融体系的动荡中受到波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潜在的危机,密切关注美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动态,以便在风云变幻的金融世界中做好应对之策,守护好自身的财富和金融稳定。

文本来源@宋鸿兵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