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宣帝卷13——匈奴崩盘进行中,国运下滑,小弟反噬

三十四评过去 2025-01-15 05:24:10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前文说到,老丞相蔡义下线,前后脚,御史大夫田广明因出征匈奴不利,下狱自刹,帝国名义上最高级别之双璧,同时空缺……于是,新选上来的韦贤(丞相)、魏相(御史大夫)跟我们见面了,韦贤没啥好说的,七老八十,霍光就喜欢用这种人,没几天蹦跶;但魏相,这是宣帝点的将,值得说说。

“(魏)相独恨曰:“大将军(霍光)闻此令(田千秋儿子,小田,担任洛阳武库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田千秋)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 ——汉书”

前面说了,魏相做河南太守,治法严厉,地方嚎强大气不敢出,纷纷服软;当时丞相田千秋的一个儿子做洛阳武库令,大约与老魏有过摩擦,老田恰好去世,小田担心被清算,官也不做了,风驰电掣躲回长安。

老魏派人追,好说歹说,小田铁了心,死活不肯回来,老魏非常沮丧,粪粪然,完啦,完蛋啦——这逼肯定会找老霍汇报,一定会颠倒黑白,将老魏在地方上的治理说得暗无天日。当然,打击地方嚎强这一点老霍并不在乎,但人家丞相老爹一死,你马上就对人家动手动脚,这种行为,在高层,是极不受待见的……高层讲究的是,和光同尘。

做官嘛,得贵人赏识、提拔,小田儿跑回去一宣扬,老魏症治生命就到头了,谁还敢提拔你、重用你?——老魏深知这些潜规则,所以痛心疾首、心如死灰!

“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魏)相曰:“幼主(昭帝)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田千秋)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 ——汉书”

果然,武库令小田真的找霍光诉苦,我可不是擅离职守,侄儿要是不跑,霍叔你是再见不到我了。霍光跟老田虽然也有磕碰摩擦,但大体上老田还是很尊重老霍,一般不越线,认认真真做一个合格的吉祥物。

现在老田刚死,你就对他儿子下手,我要不为他出头,大家伙以为是我授意的呢!于是霍光责备老魏——

1、小皇帝刚刚上台,国本未固,因为函谷关、武库的重要性,所以用丞相老田的弟弟为关都尉,守函谷关;用老田的儿子为洛阳武库令,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关系到帝国安危;

2、现在丞相老田刚死,魏相你不顾国家大策,逞私怨,驱逐小田……我说你什么好呢,你真的是,忒不懂事,忒膈应,一脸龌龊,一身的败相,令人喷饭,何浅薄也!

由此,老霍对老魏印象极差!

“后人有告(魏)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汉书”

管场的规则,每年总得干掉几个,以显示治理有方,不多说,你懂滴……既然老霍不喜欢,言官们就盯上老魏了,很快,冲业绩的时候到了,有人控告老魏贼杀不辜,就是滥杀无辜。这个事儿,半隐斋主人以为,未必是诬告——老魏得亏是后来做丞相了,算是洗白了,否则他这个搞法,就是以强硬的杀伐整治地方嚎强,也得被编排进酷吏传。

当时酷吏们天天刹人,动辄刹千人、万人,河水都染红了,你说个个该死?哥们儿以为肯定不能,还是那句话,隔一个刹,肯定有漏网的,但个个都刹,必定有冤枉滴。

这事儿被转给相关部门处理,大约这会儿,老魏吃牢饭了。

“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霍光),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魏相)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函谷)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魏)相廷尉狱。——汉书”

当时河南有两三千人在中都官(长安各衙门)服杂役,这些人拦住霍光的车队,纷纷表示愿意,是自愿,不是被强迫,再服役一年,为太守魏相赎罪。不仅如此,河南地界上聚集了上万的老弱,强健的不能随便聚集,会被Z压的。这些老弱会聚在函谷关下,为魏相喊冤,关吏将这事儿上报中泱。

这两件事,有没有可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史书上没有答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脑补……但显然,霍光不大买账,跟我玩这套,你当我傻逼啊——将之前武库令小田逃回长安的事儿翻出来,定性为被驱逐,以此为借口,将魏相丢进廷尉大狱。

“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魏)相与丙吉相善,时(邴)吉为光禄大夫,与(魏)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魏相字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魏)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汉书”

吃了挺久牢饭,逢大赦,终于重见天日,老魏时来运转,又被任用,先是做了茂陵令,再被升为扬州刺史,这是监察官,考核地方官的KPI,很负责很严格,多所贬退,肯定得罪很多人啊。

估计消息传到京城了,东南的地方官受不了,谁把这逼派到我们这,这逼仕途无望,做事情烦不了,不留后路,可着劲折腾……这不是故意整我们嘛!

邴吉当时担任光禄大夫,他跟老魏关系不错,大约是受人委托,给老魏写了封信,大致说,上面已经注意到你啦,认为你很能干,你就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虫,没法再藏身啦,方且大用矣,上面有意思要重用你,你要小心点,不要忒激进,不可过犹不及、惹火上身,要懂得与时舒卷、和光同尘,臧器于身,待时而动!

老魏欣喜若狂,曙光乍现,重新燃起期望,之后温和了不少,在扬州刺史部干了两年,被调动为谏大夫,不久又被任命为河南太守。

汉书上这一段,都是宣帝即位前发生的,半隐斋主人推测,当时昭帝渐大,已经冠礼,理论上可以独自行使权力了,大约有意思要收权——但是,收权不是想收就能收的,得提前做好组织准备,就是人才储备,要有自己的班底团队,并将一部分安插到重要位置上……当是时,满朝都是老霍的人,得提拔收拢几个明显不是霍系的人,用的放心啊。

所以,即使昭帝不死,邴吉、老魏这些非霍系,大概率也会作为制约老霍的棋子,被拉出来重用。

我们回到资治通鉴——

“(-71)冬,匈奴单于(壶衍鞮单于)自将数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刹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资治通鉴”

啥叫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就是!

这是-71年,大冬天的,单于不在家猫冬,出来打劫报仇——匈奴的一贯打法,没有这个时候出来的道理,就算人能坚持,马不能啊。唯一能解释的通的,就是不出来搏一把,就过不下去了。于是,凑了数万骑,击乌孙,明显战斗力不行,打是打赢了,但仅仅是颇得老弱,这个战果怎么形容呢,白粥加片咸菜,白开水而已。令人嘘唏,国运下滑,啥事都办不成,喝白开水都能噎死,回去的时候,大雨雪,这事儿整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同志们,草原上的雨雪跟平原不同啊……哎,说多了也没法身临其境,反正就是天气极其非常特别的恶劣,一天之内竟然积雪深丈余,人没法走,马也没法走。

这一把,亏大了,太大了,严重得不偿失——

1、出来几万骑(下了多大决心、费了好大力气才凑齐),归途中人畜不断冻死,活着回去的不到十分之一;

2、这还没完,草原就是个拼盘,大杂烩儿,动物世界,你强的时候都是小弟,想削谁就削谁,现在弱了,小弟们机灵着呢,都看眼里,趁你病要你命,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多年恩怨做个了断——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丁零、乌桓、乌孙,草原三大shi力,联手给大哥下绊子,狼王老啦,牙齿松动啦,刹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

3、不仅如此,再加上因天灾饿死十分之三的匈奴人口,畜产更是减少一半——大气候变冷,东汉时代有个气温低谷,西汉中后期开始加速下坠。

“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滋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资治通鉴”

这么一折腾,匈奴更加衰落了,下坡路上踩油门,惊心动魄,强权末年,惨状不忍目睹。逼逼一句,我们要明白,匈奴底层人抿是无辜的,他们虽然也参与了对汉朝抢劫、杀戮,但他们是被裹挟的。在看待、分析、处理这类事情时,成熟、负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一定要将对方的上下层分开,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是通用的……半隐斋主人的意思,今天,我们仍然要、更要,恪守这个原则,才能处理好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各种艰难!

这会儿在位的是壶衍鞮单于,这老哥大约每晚都能梦到冒顿、军臣这些牛逼闪闪的前狼王向自己喊话——你个鳖孙,能不能干,要不你躺下,我出来试试?……匈奴衰落,必然导致之前的草原联盟迅速瓦解,属国们互相攻击,匈奴肯定也被反噬,狼王没辙,无法制止,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凑活着过。

之后,汉朝再次出动三千多骑,分为三路攻击匈奴,这一波战果还行,捕获数千人还。匈奴敢怒不敢言,终不敢取当,不敢也的确没实力反击,故而更加急迫想要和亲,希望通过和亲,争取一段和平时期,且有强汉这个外援,内部小弟刺头们不敢造次,可以缓一缓,喘口气……匈奴弱了,内心怂了,边境就安生了。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