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宣帝卷18——此人三板斧,差点把霍光气活过来

三十四评过去 2025-03-04 08:38:03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上(宣帝)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张)安世深辞弗能得。后数日,竟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数月,罢车骑将军屯兵,更为卫将军,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属焉。——汉书”

宣帝让张安世顶老霍的位置,这是拉老张入局,而且是委婉地逼迫老张选边站——这些年老张一直在宣帝与霍光之间踩钢丝,调和两边矛盾有之、平息各方争论亦有之,你可以认为这是老成谋国,但换个角度,未必不是老奸巨猾。所以,皇帝摊牌了,之前你不肯不敢得罪老霍,朕可以不追究,现在你是怎么想的?未来又是怎么打算的?今天必须给个明确态度……为此,宣帝抛出重磅诱饵,表达自己的诚意。

结果老张不咬钩,一顿推辞,干不了干不了、真的干不了,您另请高明吧。宣帝乐了,欲擒故纵,跟我来这套……嘴一歪,门牙伸了出来,牙缝过风,细听有响声,似乎在嘲笑。

老张你讲话忒谦虚啦,朕在民间市井混日子的时候,经常在天桥底下听半隐斋主人说书,那老棒槌有句话说得好,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所以,老哥你不要在我面前耍这套——你说你不行,然而这个时候,除了你,谁行?上不上车,由不得你啦!

老张深辞,坚决不干、死活不干,就差撂挑子,当然,跟皇帝不能直接说撂挑子。弗能得,没有成功,皇帝没有惯着他,必须是你、一定是你,总之,是你是你就是你!

不几日,委任状下来,兹委任马邦德……任命老张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几个月后,免掉车骑将军职务(这是因为皇帝要免霍禹的官儿,拿老张陪绑),但转过身来,立刻被任命为卫将军,负责两宫、城门、以及北军——重托啊,宣帝这是将自己小命托付给老张了!

“凤皇集鲁,群鸟从之。大赦天下。——资治通鉴”

凤凰又又又又出来了,这次汇集在鲁地,山东那里……好几次了,都在山东地界,为何?是因为距离长安远吗?没法查证?然而,老霍下线,对宣帝,可不就是喜事嘛,于是,大赦天下!

权臣虽已下线,但其生前搭建、经营的体系还在,能量不减,祸患依旧。然而,这些人此刻是非常落没的,带头大哥没了,不可避免对未来迷茫和恐惧,这个时候极容易出幺蛾子,所以安抚其家族,善遇其故吏,是求得局面平稳的必要手段。

宣帝似乎是天生的政Z动物,没人教,小小年纪无师自通,竟然深谙此道,立刻打出一套组合拳……

“上(宣帝)思报大将军(霍光)德,乃封(霍)光兄孙(霍)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资治通鉴”

这是老霍临终请求,当时皇帝没有当即答应,毕竟我们是民主集中制,得走流程,丞相、御史大夫都签了OA,最后送到宣帝案前,皇帝朱笔一挥,曰:可!

封霍去病孙子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职务领尚书事,这个要解释一下,事实上是张安世领尚书事,老张年纪、职务、资历都在小霍之上,但当时还没有录尚书事一说,可以简单理解为,领是丞相,录是副相,小霍显然是参录尚书事,是老张的副手。

“时霍光子(霍)禹为右将军,上(宣帝)亦以(霍)禹为大司马,罢其右将军屯兵,以虚尊加之,而实夺其众……——汉书”

史料必须参看才有意思,这是汉书的说法,毫不隐讳,非常直白,以升官为由,夺了霍家兵权……这个皇帝不简单,退一步进两步,早早的就开始做准备了。

当时老霍儿子霍禹,担任右将军,这是宣帝探望老霍时,为了让老霍安心赶紧走,封了霍禹。这个时候,伴随官员们的正常调动,不声不响,将霍禹推到大司马的位置(小霍、老张同为大司马),罢了其右将军……大司马这个位置,非常尊贵,但,没有兵权,不亲自带兵——老张是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带兵),后来罢了车骑将军,但改兼卫将军(带兵),明白里面弯弯绕嘛?

宣帝的打法,一言以蔽之,尊贵之,但逐步,剥夺其兵权——军队,是终极的曝力工具,是为政拳兜底滴!

“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武帝末年)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霍)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霍)光夫人(霍)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资治通鉴”

魏相,这会儿是御史大夫,通过许广汉(许皇后的父亲、宣帝的岳父)给宣帝上了封事,就是密奏,这一段分几个层次——

1、老魏先是以古喻今,孔子著《春秋》,其内涵之一,就是讥世卿,讽刺、批判、鞭笞世袭罔替的贵族老爷们。老魏这里特别提到宋三世为大夫、鲁季孙之专权,不展开,简单点一下,宋国有三代国君内娶,就是娶了国内贵族(大夫)的女儿,导致这些大夫以及他们的家族,蹬鼻子上脸,把持国政,抢了国君的权柄,作威作福——按传统,国君应该外娶,娶别国的姑娘……至于鲁国,有点历史知识的都知道,鲁君大权旁落,三桓专权,其中季孙氏最强大……老魏明确指出,皆危乱国家,权臣专权、真正的老大却坐冷板凳,必定会危害国家、导致混乱。

2、武帝末年以来,禄去王室,给予百官的利禄封赏,不是由皇帝拍板定夺,政由冢宰,所有大政都是权臣决策,皇帝仅仅扮演橡皮图章;

3、说到这,老魏直接点题了,如今霍光虽然死了,但是他儿子霍禹仍然担任右将军,侄子霍山秉枢机,领尚书事……至于其他亲戚、姻亲、连襟、门生故吏,要么据权势,身居要职,位在显官,要么在兵官,控制军队,尤其长安及周边的军队——皇帝,你还睡得着吗?你真的一点都不捉鸡吗?

4、霍显,霍光的遗孀,这位老奶以及诸多霍家女眷,都有门籍,可以直接刷脸进入禁中,24小时随意进出,还不限时,想呆多久呆多久,直通长信宫——太皇太后的住址,太皇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这是非常危险的,毕竟皇帝你也住在宫里,如果人家搞事情,他家的人统领着禁卫军、南北军,还有门籍可以直接进宫,你想想,不堪设想啊!

5、最后,老魏提出自己看法,宜有以损夺其权,应该适当限制,削减其权力,破散阴谋,提前打掉他们搞事情的想法,不是说他们一定有,但万一呢?这不是不信任,而是出于善意,保护权臣勋臣的子孙,让他们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一段,文字不多,半隐斋主人以为,都打在要害上,点出了当时局面的关节,每一点都是宣帝没法明说、但又如鲠在喉、必须警惕的……所以,还是那句话,能做大官的人,首先得有这眼力劲!

“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魏)相复因许伯(许广汉)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资治通鉴”

这是魏相另外一次上封事,还是通过许广汉,魏相点出——

之前的故事,就是惯例,下面给皇帝上书必须正本副本两份,领尚书事大臣先看副本,觉着可以,就将正本给皇帝审阅,如果觉着都是废话、车轱辘话,没啥意思,就摁下,皇帝也不必看了。魏相认为,必须取消这制度,这制度最大的问题是蒙蔽皇帝,隔断皇帝与下层基层的联系。

宣帝觉得魏相说得对,皆从其议,还给了加官,给事中——当时的给事中、侍中、中郎等等,都是加官、内朝官,虽然不够显贵、威风,但却在皇帝身边伺候,能够直接跟皇帝对接,非常重要,魏相由此相当于有了门籍,可以出入宫廷……皇权社会的规则,官儿虽大,不被信任,就是虎落平阳;相反,官小却受信任,得意猫儿胜似虎。

联系前一篇文章,魏相已经敲咪咪、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给宣帝上密奏——

第一次,是霍光死后立刻推荐张安世接班;

第二次,建议裁抑霍氏;

第三次,建议废除奏章的正副本制度;

条条都针对霍家,刀刀砍要害……得亏这是密奏,要是明奏,霍光知道了,棺材板儿肯定压不住,非得气得活过来,一跃而起,捉住老魏衣领,狠狠抽丫大逼兜子!

半隐斋主人逼逼一句,大家一定要有个明确意识,老魏这做法绝逼不是忠诚,而是投机——老夫没有贬义,投机也得有本事,没本事投啥机?老夫的意思是,对古人的做法,我们要看得明白、拎得清楚,这样才能学习借鉴、有样学样、发扬光大,将我们的人生推向前进……这是我们读历史的目的,至少是目的之一吧。

我们来看看五星评论家瑟克阿麦,不对,王夫之,亲爱的隔壁老王,王哥的犀利点评——

“霍光死而魏相兴,此后世大臣兴废,而国政变更、人材进退之始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老王显然对魏相不待见,开门见山说出自己看法,霍光下线,魏相乘机而入,投机一把,all in,一跃成为皇帝亲信,飞黄腾达起来……并且,这是后世权臣(权力)更迭、国家大政方针随之变动、甚至震动,以及人才(贤愚、君子小人)进退的开始。

王哥的意思很清楚,一言以蔽之,后来两千年,很多不好不愉快的事情,都是魏相这里开的头——为何这么说,还如此肯定?

亲爱的王哥拉出珍藏已久的意大利炮,向魏相开炮……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