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宣帝卷22——这番话有见识、有格局,但不能说

三十四评过去 2025-04-01 07:59:09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肽子外祖父平恩侯许伯(许广汉),以为肽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许)舜监护肽子家。——资治通鉴”

皇帝的老丈人,许广汉,提出一个建议,他认为外孙,也就是肽子刘奭,年纪小,不妨让自己的弟弟许舜监护肽子家,听口气,可能是想让许舜做肽子家令——自己人,用得放心。

多说一句,当是时,老许是西汉王朝蕞顶级的外戚,很有能量,风光得很,多少人走他门子、抱他大腿。然而半隐斋主人要说的是,老许这地位,不仅仅来自于是许后的父亲——宣帝微时走街串巷、斗鸡走狗,很早就认识老许,有过交集,应该还颇深,我们放开来联想,大概率一起喝过酒、吹过牛逼,说不定还一起捏过脚、撩过妹子、大宝剑……嗷,有读者指出,这个不可能,老许很悲惨,遭受了腐刑……是滴是滴,老夫浅薄了。

老夫的意思,即使宣帝没娶许后,对老许这个微时故友,应该也会高看一眼,现在娶了许后,老许地位肯定更加不一般。所以,当时的长安,尽管霍氏煊赫依旧,但老许及其家族,一定是一股炙热、且不容无视的势力,尽管史料上没有明说,但我们要有这个意识——所谓金张许史,西汉王朝中后期的四大家族,不是说着玩儿滴!

“上(宣帝)以问(疏)广,(疏)广对曰:“肽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且肽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许)舜护肽子家,示陋,非所以广肽子德于天下也。”——资治通鉴”

老许抛出建议,估计朝堂一片赞成支持,皇帝问疏广,你怎么看?疏广这会儿是肽子太傅,这事儿应当也必须征求他的意见,老疏给出自己看法——

1、肽子是国之储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身边的师傅、盆友,必须是天下英才,而不能仅仅亲善外家母家……本着近朱者赤的原则,肽子应该跟优秀的人做朋友,他是天下人的储君,而不仅仅是许氏的储君;

2、肽子身边已经有太傅、少傅等各类官员,非常完备了,现在再安插许舜护卫肽子家,这不但不能保护肽子,反而示陋于天下,损伤肽子的形象、道德……我泱泱大汉、偌大长安,就挑选不出人才陪伴国家储君,就没有堪用之才护卫肽子,非要外家来担任?

疏广这番话,大家以为如何?半隐斋主人以为,非常好,真的好,十分有道理,用人就该五湖四海,不拘一格,这是大心胸大手笔,非雄才大略者虑不及此……然而,如果换了老夫,绝对不会这么说,可以敲咪咪给皇帝上小作文,但不能大庭广众逼逼——得罪人,明白么?

且不说许家正处于炙烈的上升期,单说一条,人家是亲戚,打断骨头连着筋,放个人过来管事儿、护卫,怎么就不行?你一外人,瞎逼逼啥啊?所以,不久疏广辞职,不仅自己辞了肽子太傅,还带着担任太子少傅的侄子一起辞职,史料上只是强调年纪大了,疏广确实年纪大了,侄子疏受年纪也大?半隐斋主人阴暗惯了,妄自揣测,大概率是遭到许家打压,索性辞职走人,避祸,惹不起就躲远点。

“上(宣帝)善其言,以语魏相,相免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疏)广由是见器重。——资治通鉴”

疏广一席话,见识清远、格局宏阔,口齿还清晰,铿锵有力,一点不象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断在大家耳畔回响——历史证明,老大的思想、指示得到坚决执行的时期,我们的事业就乘风破浪、一帆风顺、疾飞猛进……因此也可以说,当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究其原因,一定是对老大的指示贯彻的不彻底!

look,任你是谁、站在啥立场,都挑不出毛病。老……大听了很喜欢,全身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愉悦,以至面泛红光,很好,非常好,一边鼓掌,一边有意无意转脸,瞄了一眼沉默不语、一脸凝重的宰相,不急不忙、不冷不热、似笑非笑问道,这话,你说得出来吗?

司马光写到这里,用笔戳了一下魏相,说话啊,问你话呢,别傻愣着啊……魏相这才回过神来,这会儿自己是宰相,失态失态,让大家见笑啦。

理论上老魏是第一大臣,应该为皇帝分忧解难,结果今天露怯了,遇见许家掌门人亲自下场,试(挑)探(战)皇帝底线,自己没有果断站出来,更没有坚决维护皇家威严,显然让皇帝失望了。

可见皇帝是不愿意答应的,如果愿意,就不会多此一举问疏广——问疏广,而没有直接问魏相,因为知道魏相是依附于老许滴,问了也白问……这个弯弯绕,大家能领悟吧?顶级的角斗场,那真的不是一般人能立足滴。

老魏也不是盖的,能混到这个层面,哪个不是人精。这明显是皇帝在敲打自己,必须表明态度乞求过关,否则日子没法过。于是立刻姿态拉满,免冠,拿掉帽子,诚惶诚恐向皇帝谢罪——疏广见多识广、博闻强记、口齿清晰、还讲原则,臣等比不上,真的比不上,惭愧,非常惭愧呀……大家听丫这话,只是强调自己技不如人,不如疏广水平高、认识深,而没有涉及问题本身,对于老许要派弟弟去肽子那负责护卫这个事,没有表态……这是耍滑头呀!

这个时候如果明确反对老许的提议,不仅得罪老许,皇帝也未必领你情,毕竟疏广已经珠玉在前;但如果支持老许提议,那就大大得罪皇帝,老许更得骂你不懂事,因为极有可能会加剧皇帝的反感……电光火石之间,魏相,给出了最优的解——双方都点到为止!

南宋的戴植读到这一段,评论曰:“(魏)相岂真念不到此。盖(魏)相之进由许伯(许广汉),感汲引之恩,不敢谏耳。”老戴的意思很明确,一言蔽之,魏相的问题就出在,太想进步啦!

此事之后,广由是见器重,皇帝非常看重疏广,表面是因为有见识、有格局,实际是因为,老夫以为是宣帝确认,他没有依附许氏。

“京师大雨雹,大行丞东海萧望之上疏,言大臣任政,一姓专权之所致。上(宣帝)素闻(萧)望之名,拜为谒者。——资治通鉴”

京城下了冰雹,而且注明,大,半隐斋主人遇到过鸡蛋大小的冰雹,挡风玻璃被砸了几个坑,幸好不是每个都这么大……不知道长安这场大冰雹持续多久,要是时间长一点,怕是全城交通瘫痪。

萧望之,东海人,山东郯城一带,这会儿职务是大行丞,大行令的助手。老萧上书,说这么大的冰雹从没见过,老百姓的阳台玻璃都砸坏啦,交通瘫痪,群众惊慌失措,别有用心之人大肆散布谣言……老萧以为,这是一姓专权之所致,所谓一姓专权,指的就是霍氏。

宣帝久仰老萧大名,当年做街溜子的时候,就经常听人说起老萧,说老萧这人吧,身长八尺,腰围也是八尺……于是拜老萧为谒者,放在身边,上传下达。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霍)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萧)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吏牵持匈匈。(霍)光闻之,告吏勿持。——汉书”

需要介绍一下萧望之这个人。

我们简单讲讲,霍光秉政那会儿,邴吉是老霍的长史,推荐了一拨人,老霍一一召见(必须哒,培植私党必须面试),选拔培养,老萧就是其中之一。

当是时,刚刚诛杀了上官桀、鄂邑公主这些人,长安氛围应该很紧张,老霍的护卫工作非常严格,身边大批西装墨镜、彪悍精干、还剃着光头的特工。吏民当见者,后世的官与吏是不同的,官是官、吏是吏,两个概念,但在西汉,官吏一体,还未分家,史记汉书上常能见大吏这个词,大吏就是大官儿。所有觐见老霍的人,无论官还是民,都得露索去刀兵,就是扒了衣服搜身,解除身上的佩剑,还得两吏挟持,俩保镖夹着你进去。

这个阵仗就有点不友好了,老萧是读书人,不仅清高,腰上又有傲骨,硌得疼,跪不下去——别人都屁颠颠地脱衣服、摆姿势配合搜身,还主动取下佩剑,他不肯,这不跪着要饭嘛……同伴一边解裤带一边劝他,赚钱嘛,不寒碜,别人想跪还没这门子呢,还愣着干啥,快脱呀!

老萧内心肯定挣扎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掉头出来,不能,坚决不能脱,这种片子不能拍,毁一生哒……算了,不见也罢,决定不见老霍了,三悠啦啦,走人。

当时对脱衣服搜身不理解、甚至叫嚣抗议的,肯定不在少数,这的确有点过分,见皇帝都不能这样,所以场面混乱,人声嘈杂,叫声骂声甚至可能还有悲泣喧哗声此起彼伏。老霍在里面大约听见了,告诫帝国特情局负责人,不能如此,这么搞会人心尽失哒——接见这些人,就是为了选拔、培植人(亲)才(信),扒衣服搜身,剥夺尊严,人家还怎么为你所用?

“(萧)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汉书”

老萧已经进地铁站了,结果听到一阵欢呼,霍大人开恩,不用脱不用搜啦……老萧二话不说立刻掉头回来排队,最终如愿见到霍光——别人见老霍,都是点头哈腰,老爷好,老爷真牛逼,老爷赏口饭吃……他不这样,他仿佛念咒语,逼逼咕咕一大串,大家可以看原文,尤其是年轻朋友,你们的人生未必没机会遇见大人物,当偶然、猝然遇到的时候,如何说话,怎样对答?

老萧说,大将军你功德茂盛,受到先帝青睐,托以辅助幼主的重任,你所担负的,是教化百姓,治国家至于太平,因此天下士人伸长脖子、踮着脚一睹你的风采,希望得到你的垂青,为你效力。结果今天老哥你露了怯,脱衣服再搜身,还特么俩光头夹着才能见到你,这尼玛传出去,怕是没法再现周公辅佐周成王的千古佳话了——武帝晚年给霍光一幅画,就是周公背负着年幼的周成王……这是老霍执政合法性的根源,老萧粪怒之余,管不住嘴,唧唧歪歪,竟然从根上否定老霍。

所以,这一拨,唯独老萧因为乱逼逼没有谋到职务,其他人都被收入大将军幕府当差……不过,老霍没有当场治老萧的罪,事后似乎也没有为难他,可见老霍这人还是有几分厚道的。

吐握之礼,周公掌权的时候,接见士人不分时辰,随来随见,有时候正在吃饭,饭还在嘴里,立刻吐出来;有时候正在洗头,立刻握住头发……白屋,寒屋,贫人所居,意思是老霍你这逼样,怕是不大能提拔底层人才。

这个时候起,老萧算是走到老霍对立面了……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