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前文说到,汉朝境内大地震,很严重,山崩地裂,宣帝将监狱里的夏侯胜、黄霸给放出来,分别委任职务,给予重用……这里必须逼逼一句,地震、旱涝这类天灾,寥寥一行字儿,事实上在古代是很严重的。半隐斋主人的意思,不是说灾害本身有啥严重的,真正严重的是后续——远古时代没有皇帝,那会儿是部落酋长,都是选出来的,指望你带领大家奔小康、过好日子,所以一旦年景不好,歉收、旱涝,甚至就是恶鸟多叫了几声,大家认为是凶兆,有可能就罢免酋长——罢免算是轻的,讲究点的,得刹了酋长祭天。
西汉那会儿距离古典时代较近,很多材料显示,两汉从民间到高层,迷信颇为严重,信鬼神,因此这些灾害一旦出现,极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这又要绕回到宣帝帝位来路的问题了,老霍会不会借机再给你演一出?昌邑王前车之鉴摆在那,宣帝能不紧张?老夫多次指出,这个高度的斗争,没有回旋余地哒……明乎此,才能理解宣帝为啥十分、非常、特别、甚至极其,喜欢搞祥瑞。
“(夏侯)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无威仪,或时谓上(宣帝)为君,误相字于前;上(宣帝)亦以是亲信之。尝见,出道上(宣帝)语,上闻而让(夏侯)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资治通鉴”
接着上文说,夏侯胜为人质朴守正,质朴且正派,没啥架子,更没啥弯弯绕,不玩儿阴的,好接触。有时候在宣帝面前讨论问题,嘴歪收不住,竟然称呼皇帝为君——这要是我大清……有时还会直呼别人的字,姓刘名备字黄书,当时直呼别人的字,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但宣帝认为胜哥没城府,可爱可亲,更加信任他。
有时候胜哥跟皇帝交流后,出去将宣帝的话大肆宣扬,今天老夫又被皇帝骂啦、皇帝表扬我啦、皇帝今天瞪了我一眼老夫差点吓尿……宣帝很快知道,责备胜哥,这怎么能说呢,你嘴巴得有多大啊!
胜哥摆摆手,陛下,我是故意哒,为何?你想啊,您这么精彩的言论、犀利的点评,如果只有老胜我一人享受,岂不可惜鸟。所以,我故意说出去,让天下人都能聆听您的教诲、领略您的风采,臣民们无不欢欣雀跃,发自内心为陛下欢呼、喝彩……谣言,不对,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将宣帝比作流芳百世的远古圣君尧——所以,知识分子,尤其这种貌似忠厚无城府的高知,拍起马屁来,那都是皮鞭沾水,一抽一道印子、一拍一个准,对方只能捋须强作镇定,心里乐开花,毫无反抗之力!
“朝廷每有大议,上(宣帝)知(夏侯)胜素直,谓曰:“先生建正言,无惩前事!”(夏侯)胜复为长信少府,后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太后赐钱二百万,为(夏侯)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资治通鉴”
朝廷每每有啥大事需要讨论,宣帝知道胜哥一向直率,鼓励他,老哥你有啥说啥,放开来说,别担心再吃牢饭——毕竟吃了四年,这会儿年纪大了,万一再扔进去,就这牙口,怕是吃不动了。
之后,胜哥再次被提拔为长信少府,太皇太后身边服务,再之后升任太子太傅,这类官儿,很尊贵,但没啥权力,就是专门给这种年纪大的、高知们准备的。
胜哥活了九十岁,在当时这是非常高寿了,人瑞,下线的时候,备极哀荣,太皇太后,也就是霍光外孙女,赐钱二百万,并为胜哥素服五日,有一段师生情,报师傅之恩,天下读书人,都以此为荣!
“五月,凤皇集北海安丘、淳于。——资治通鉴”
凤凰又又又又出现了,这次是汇集于北海郡的安丘、淳于两县,北海郡大约位于今天山东潍坊一带……宣帝上台几年,凤凰出现已经多次了。宣帝时代,这类事情的记录比较多,反过来看,似乎宣帝很在乎这个,有意要用这类祥瑞巩固帝位、粉饰自己的治理。
“广川王(刘)去坐杀其师及姬妾十余人,或销铅锡灌口中,或支解,并毒药煮之,令糜尽,废徙上庸;自杀。——资治通鉴”
刘去,也叫刘去疾,这一系,可以上溯到刘越,景帝儿子、武帝兄嘚,刘去是刘越的孙砸,关于景帝的儿子们、武帝的兄嘚们,半隐斋主人在武帝专辑开始那会儿有专门介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这里只简单说说。
刘去这逼,叫作“幼而狠戾,长肆贪虐”,从小就是坏种,长大了更完蛋,非常残忍,刹了老师,还刹了好多姬妾,手法更是令人发指,要么将锡融化了灌进嘴里,要么干脆肢解分shi,然后毒药煮之……有司弹劾,认为可杀不可救,宣帝有意团结刘姓宗室,改判废徙,丢到上庸,在湖北西北跟四川、陕西挨着,那一片几个地方,房陵、上庸,都是历来流放的好地方。
结果刘去精神崩溃,自刹。
“广川王去疾,好聚亡赖少年,游猎毕弋无度,国内冢藏,一皆发掘。余所知爰猛,说其大父为广川王中尉,每谏王不听,病免归家。说王所发掘冢墓不可胜数,其奇异者百数焉。为余说十许事,今记之如左。——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记载了很多野史八卦,作者是刘歆,不仅是大学者,更是国师,被称为国师公,非常牛逼的那种,因此,其所记录,虽是轶闻,却也具备一定史料价值。
该书记载,刘去疾这逼做广川王的时候,喜欢聚集无赖少年,去盗墓,凡是广川国(河北衡水一带)的古墓,大约都被丫翻了一遍。刘歆的盆友叫作爰猛,这人的祖父曾是刘去疾的中尉,多次劝谏,不听,于是挂病号,不伺候回家了。
刘歆听这人说刘去疾挖过的古墓不可胜数,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我们简单讲讲啊——
1、(战国)魏襄王冢,皆以文石为椁guǒ(棺椁,外层是椁,里层是棺),高八尺许,广狭容四十人(这棺材容得下40人,是要开董事会、还是宴会)。以手扪椁guǒ,滑液如新。中有石床、石屏风,宛然周正。不见棺柩明器踪迹(估计已经被盗了),但床上有玉唾壶一枚、铜剑二枚。金玉杂具,皆如新物,王(刘去疾)取服之(将死人陪葬拿去用,不嫌晦气)
2、袁盎冢,以瓦为棺椁,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老袁是西汉大臣,景帝那会儿的,他的墓也被挖了,这刘去疾真的是不挑食——老袁要么是真没钱,要么就是有先见之明……当然,老袁是被刺刹的,他可能还没考虑到自己后事,葬得这么简朴,应该是老婆儿子们张罗的
3、幽王冢(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甚高壮,羡门(墓门)既开,皆是石垩(石灰),拨除丈余深(拨开一丈多深的石灰),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殉葬的),纵横相枕藉,皆不朽(没有腐烂),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如同活着一般)
4、栾书(战国晋国执政卿)冢,棺柩明器朽烂无余(五六百年了,肯定都腐烂了)。有一白狐,见人惊走,左右遂击之,不能得,伤其(白狐)左脚。其夕,王(刘去疾)梦一丈夫,须眉尽白,来谓王曰:何故伤吾左脚?乃以杖叩王(刘去疾)左脚。王(刘去疾)觉,脚肿痛生疮,至死不差;
“(-69年)楚王(刘)延寿以广陵王(刘)胥,武帝子,天下有变,必得立,阴附助之,为其后母弟赵何齐取广陵王女为妻,因使何齐奉书遗广陵王(刘胥)曰:“愿长耳目,毋后人有天下!”何齐父长年上书告之,事下有司考验,辞服。冬,十一月,(刘)延寿自杀。(刘)胥勿治。——资治通鉴”
西汉最初的楚王是谁?大家还记得不?嗯啊,韩信,牛逼闪闪的韩信!韩信被拿掉以后,楚国被拆分,刘邦封自家兄嘚刘交为楚王,这就是楚元王。
传到刘戊的时候,这老哥闲不住,参与了吴王刘濞的叛乱,之后兵败自刹,景帝立刘交另一个儿子为楚王,继续往下传,现在传到了刘延寿。
半隐斋主人一直说,这些诸侯王没一个省油的灯,都在觊觎长安动静——世间没有一劳永逸的富贵,富贵圈的更迭极快,因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日之富贵必须不断巩固,否则后浪一来,就得被拍岸上,死挺挺的!
因此,刘延寿押注广陵王刘胥,靠的近嘛,且刘胥是武帝儿子,西汉立皇帝似乎有个不成文规矩,得在先帝在世儿子里挑,所以刘延寿认为,一旦天下有变,刘胥极有竞争力,与其到时到处找门子抱大腿,不如现在认认真真多烧点冷灶。
刘延寿暗中依附刘胥,并为其后母弟,后妈的弟弟,也算舅舅,娶了刘胥的女儿,这就联姻了,这个舅舅叫作赵何齐,丫在里面两边传递消息。刘延寿的不轨言论包括,愿长耳目,希望你、建议你多安置耳目,毋后人有天下,一旦有变,千万要进取,不能落后,将天下拱手让人!
结果窝里出事儿,赵何齐的老爹知道了这些事,大约父子不和,或者担心自家受牵连,老爹上书告发了儿子,事情被转给有司查验——这能经得住查吗?很快坐实,刘延寿自刹,楚国被收归中泱;但是,放过了刘胥,毕竟这是武帝还在世的唯一儿子,且,用这事儿整他,有点证据不足,他可以说哥们儿我全程不主动,都是刘延寿那傻逼一人在动。
“是岁,于定国为廷尉。(于)定国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资治通鉴”
这一年,-69年,于定国被任命为廷尉,帝国最高司法官。老于处理疑难杂症很有一套,主打一个公平公正,其原则务在同情、保护鳏寡,就是稍稍偏向弱势群体;案件中证据不足的,一律从轻——虽然还做不到疑罪从无,但比起你得证明你是你、你得证明你妈是你妈、不是你撞的为何你要扶他、你为何要反抗……比起这些,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西汉两位廷尉,张释之(汉文帝时代)、于定国(汉宣帝时代),这二人被树为典型,当时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68年)春,霍光病笃。——资治通鉴”
这是-68年,霍大人病危,长安面临巨变……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