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宣帝卷17——霍光的遗言,非常Low

三十四评过去 2025-02-26 06:58:42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宣帝)为之涕泣。(霍)光上书谢恩,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霍)山为列侯,奉兄(霍)去病祀。即日,拜(霍)光子(霍)禹为右将军。——资治通鉴”

这是-68年,年初。

霍大人病笃,帝国实际第一人不行了,这是天大的事情,长安笼罩着肃杀的气氛,政菊暗流涌动、波诡云谲,将有大变。宣帝必须表现出很关心、很上心的态度,事实上他肯定非常担心——老霍你怎么还不死?命为何这么长!

宣帝亲自开车去霍家探望,眼见着老家伙不能动弹,满脸青灰,即将油枯灯灭……真的到站了,不是装的,宣帝握住老霍的手,为之涕泣,之前天天心里诅咒你快点死,现在真要死了,又有点难过,人性是很复杂的——武帝对卫肽子刘据大开杀戒,刹得差不多了,修了思子台,怀念儿子,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来……想念的时候是真想念,但不妨碍刹的时候是真刹!

老霍吊着最后一口气,给宣帝写了感谢信,伟大的、敬爱的领导、领袖,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我,我很感激,我死之后,请将我的骨灰撒……不对,我的遗愿是——愿分食邑三千户,给哥哥霍去病的孙子霍山,希望他能封侯,继承霍去病的祭祀--

这啥意思?史官没培训就上岗、没吃药就干活?同志们,眼睛看过来,这是史官怀揣恶意,当着千秋万代的面,给老霍一个大逼兜子,抽丫大嘴巴,无声的鞭笞!

霍大人这层面,货真价实的摄政王,统治帝国近20年,临终遗言应该突出一个“公”,明白吗?——握住宣帝的手,“国家托付于陛下,勿松懈,勿使先帝失望”、“我只能陪你到这,后面的路,你得自己走,小心慎重凡事三思而行”……若如此,之前的帝相龌龊,未必不能用国家利益淡化、甚至掩盖带过。

然而,最后一刻,老霍满脑子的竟是家门私计,这跟后来乌衣巷里王谢那帮纨绔有啥区别,完全是一丘之貉……半隐斋主人两千年后读来,很嘘唏!

制度,封侯的请求得走流程,宣帝没有当即答应,转给丞相、御史大夫商量;能给的当日就给了,你不是顾念家族利益嘛,即日提拔老霍儿子霍禹为右将军——这是四方将军之一,前左右后,将军都是有军号的,正经军号都是有悠久传统的,临时封的那叫杂号将军,右将军是正经军号,含金量非常高……你敢要,朕就敢给——这显然是在安抚老霍,好好走吧,安心走吧,关键是,赶快走吧,别磨叽啦,加把劲啊,老头,你的儿子会继承你的事业滴。

世间唯有权力与金钱,最能打动凡人心——而老霍,终究是个很Low逼的俗凡之人,成不了仙儿……宣帝抛出的筹码,在这一刻,安抚了霍氏,稳住了局面。

“三月,庚午,(霍)光薨。上(宣帝)及皇太后亲临(霍)光丧,中二千石治冢,赐梓宫、葬具皆如乘舆制度,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土,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下诏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资治通鉴”

当年三月初八,霍光下线,老霍生年有点模糊,综合各种材料,应该是-134年,卒年很清楚,-68年,约66岁……武帝于-87年下线,至-68年,都是老霍管事儿,执政20年。

备极哀荣——

1、宣帝与太皇太后(霍光外孙女)亲临丧礼悼念;

2、中两千石官员负责修建坟墓;

3、棺木、葬具都按照御用标准——汉书上很详细,赏赐了很多钱、皇家衣物,还包括金缕玉衣、皇家车仗、旗帜等帝王用品,更调动北军五营担任仪仗队,护送灵柩;

4、霍光谥号为宣成侯,圣善周闻曰宣,安民立政曰成……是不是文绉绉的,听不出啥感觉?反正听着挺好,也不知道好在何处?好吧,直白点说,宣、成二字,是专门给皇帝的,人臣是不能沾边的,宣帝毫不吝啬给了老霍——宣帝对老霍,早年读书时认为肯定恨死老霍了,巴不得这老家伙早点走人;现在年纪大了,人间事看多了,深刻感受到人性是非常奇妙、复杂的……宣帝对老霍,未必没有感激,半隐斋主人的意思,如果宣帝对老霍没有一丁点的感激之情,那么宣帝这个人的人品、人格,极可能,是有问题的。

5、征调三河地区(河内、河东、河南三郡)兵卒为老霍发掘坟墓,下葬后在上面起坟茔;

6、安排三百户侍奉墓园;长、丞奉守,资治通鉴理解为,在老霍的墓园设置长、丞官员,负责守墓、祭祀;但汉书的解释是,是让大将军幕府的幕僚,如长、丞,轮流来守墓、侍奉……如果是后者,皇帝心眼儿可够多!

7、皇帝特别下诏,免除霍光后世子孙的赋税、徭役,让他们继承老霍的爵位和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是皇帝的态度,实际意义不大,首先,比如你有一百个亿,现在告诉你给你中个五百万,鸡肋;其次,刘邦当年可不就是这么跟老兄嘚们说的,使山若砺、河如带,国以永宁,爰及苗裔,结果呢,到了武帝时代,刘老板儿封的那些侯爵,没被废掉的,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张)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张)延寿为光禄勋。”上(宣帝)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资治通鉴”

顶层的角逐是不容喘息的,这边老霍尸骨未寒,那边对头们已经动起来了,当然,一切都有章法,必须遵循国家利益、人抿的需要。

魏相,这会儿职务是御史大夫,悄悄给皇帝上了封事,相当于密奏——

1、老霍走了,接替之人应当是功臣,国之功臣亦可,陛下之功臣亦可……您别误会,不是我想干这位置,老魏我干不了,真的干不了,我是陛下您的小学生,还处于干中学的阶段,您真的真的别误会……

2、权li不能有真空,应该立刻提拔功臣做大将军,从而震慑诸侯国,让他们稍安勿躁,不要有啥不切实际的想法;

3、大将军这个位子不能空太久,会导致大臣们觊觎、争权,容易出幺蛾子;

4、最后,老魏直截了当提出他的人选,推荐张安世为大将军,老张现在为车骑将军,兼领光禄勋,如果做了大将军,老魏认为,不能再领光禄勋啦,可以让老张的儿子小张,张延寿,来做光禄勋;

张安世,掖庭令张贺的哥哥,宣帝微末之时,得亏有张贺罩着才能活得有点人样……老魏这眼光,人家能当大官,不是没原因的——这些话都说到皇帝心坎上,宣帝说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让老张试试吧,大手一挥,准了,以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上(宣帝)亦欲用之。(张)安世闻指,惧不敢当,请闲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耳妄闻,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汉书”

这是汉书的叙述,我们对照着看。

老霍一死,相权对皇权最大的威胁算是解除了,但霍光这么多年经营,其谠羽盘根错节,其shi力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如果深刻意识到,未来双方必定得硬碰硬来一波,那么现在就得做好准备,并且,以半隐斋主人的经验,当你做好最坏准备,往往事情就不会往那里发展。

综上,魏相对局面的发展,是有预判的,同时,他的预判与皇帝的预判一致,老魏预判了宣帝的预判,二人心照不宣。眼下霍家尾大不掉,霍光虽死,其shi力仍在,这个节骨眼,能勉强抗衡霍家,同时也能被霍家勉强接受的,只有老张……于是二人联手将老张扶起来。

但老张不傻,他也知道后面的走势极有可能失控,自己夹在中间说不好会被牺牲掉,不管真心假意,都得推辞一番,不能这么简单入局,尽管皇帝抛出的是黄金钩子、钻石饵。老张赶紧去见皇帝,说干不了、干不了,你另请高明吧,免冠顿首,摘掉帽子磕头,诚惶诚恐,说自己年纪大了,精神衰弱,经常听风就是雨,如果上报吧,事情还没发生,有可能是胡说八道,不说吧,又感觉不负责任,对不起皇帝,处于这样的矛盾和纠结中,容易犯错误,让皇帝失望,所以掂量着自己不是这块材料,不配接老霍的班儿,不能坐这个位子……希望皇帝哀怜,让老臣我不用横死,哪怕留个全尸。

老甲鱼讲话,话里有话,每一个字都有嚼劲……然而,局面已经到了这一步,那是你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的吗?

宣帝冷眼瞥老张,那恭敬的姿态、诚惶诚恐的深情,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一片赤诚——混到这个位置的,能是简单人儿、干净之人?哪个不是戏精,不会飙戏的早被淘汰啦!

老张,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