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前文说了,汉军这次多路出击,都没太大斩获,一来是因为匈奴势弱,主动收缩避免决战;二来也是因为这会儿的汉军将领差点意思,卫霍固是不可仰望,李广利之流亦是难寻了。所以,时势造英雄,有文景攒下的家底,才有武帝的翻云覆雨;有武帝的雄才大略,才能在历史的天幕上划出璀璨夺目的将星云团。
说到底,啥事儿都有个时代背景,固然有个人奋斗,但更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我们都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珠而已。
“乌孙昆弥(翁归靡,号肥王)自将五万骑与校尉常惠从西方入,至右谷蠡王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马、牛、羊、驴、橐佗七十余万头。乌孙皆自取所虏获。——资治通鉴”
汉军五路从东往西打,乌孙昆弥与常惠从西往东打,汉军是主力,匈奴肯定避着汉军,如惊弓之鸟仓惶逃跑;而且西边是匈奴腹地,乌孙军队等于直接抄底,在匈奴老巢附近开打,因此收获极大——俘虏的质量高,好多大人物,数量还多,四万级,牛羊马等,七十余万头。
乌孙那头也不客气,自取所虏获,将俘获的战利品全都带走……话说,没有汉朝十多万大军将匈奴从东往西赶,你能收获这么大、这么容易?
“上(宣帝)以五将皆无功,独(常)惠奉使克获,封(常)惠为长罗侯。然匈奴民众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衰耗,怨乌孙。——资治通鉴”
东部汉军五将都没啥功劳,为人做嫁衣了,唯独奉命随军乌孙的常惠颇有斩获,封常惠为长罗侯。这一仗,匈奴损失极大,民众伤而去者,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从此匈奴更加不经打了。
半隐斋主人不禁嘘唏,曾经的草原大哥,沦落到这个逼样,实在令人难过。所谓盛极而衰,必然是其内部各种问题交错、无数矛盾积压,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的;反过来说,从刘邦那会儿到宣帝这时,一百多年了,如不是出了个牛逼的武帝,几十年间给予持续而猛烈的打击,匈奴的衰落固然不可避免,但绝不能这么快——这一点,事实上今天的漂亮国也一样,其衰落不可避免,但东大的崛起,在外交、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暗线)等等方面,给予其不间断的反击,让丫无法收割、不能回血,是其加速衰落、滚雪球式衰落的关键原因,关注时事的盆友可以对比着看。
匈奴遭此一劫,原本就不富裕的日子,更加捉襟见肘了,怨乌孙,并将这笔账计到乌孙头上。
“上(宣帝)复遣常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资治通鉴”
宣帝又派常惠带着金币出使西域,赏赐乌孙贵人中有功之人——汉军虽然没啥斩获,但乌孙打了打胜仗啊,西域诸国都看在眼里。必须指出的是,原本乌孙在匈奴面前是瑟瑟发抖的,为何陡然阔起来了,不仅敢打,一次性竟能斩获四万级?世间没有大力丸,必须是因为东大配合嘛,大哥捧你,你在当地就是大哥的影子,代表大哥行使……至少也能分享大哥的裁判权!
所以,宣帝让常惠乘大胜之势行赏于乌孙,实际也是一种宣威,西域小弟们,匈奴真不行了,不是哥骗你们吧。那么,如果小国必须抱一大哥,你们自己想想,真正的大哥,应当是谁?
“(常)惠因奏请龟兹qiūcí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帝不许。大将军霍光风(常)惠以便宜从事。——资治通鉴”
常惠临行前汇报这么个事,之前龟兹国刹了汉朝派去轮台负责屯田的校尉赖丹,大家还记得这段吗?昭帝上台没多久,国家政策调整,就是收缩,打算节约成本、以夷制夷,派赖丹(扜yū弥国王之子,作为质子放在龟兹,后来被李广利带回长安)作为汉朝的代表驻扎在西域,进行遥控,结果龟兹国直接击杀赖丹。
常惠说这仇还没报呢,老大你可能不知道这事儿,但小的们都没忘记,我建议乘此机会搞死丫的。宣帝曰否,不同意,大国就得有大国的样子,不要搞偷鸡摸狗的小动作——宣帝真实想法,半隐斋主人推测,现在去西域宣威,汉朝是占据主动的,毕竟刚打了大胜仗;如果允许常惠行动,干成了锦上添花,可万一一击不中,好不好看先不说,这次对西域的宣威,效果必定打折,甚至前功尽弃。
宣帝地位不稳,不敢乱来,已经是皇帝了,干成了不能再进一步,一旦出事儿,极可能被抓小辫子,再来一次废立并非不可能。但霍光想法不一样,因为当时赖丹是他派去的,这事儿是老霍脸上的伤疤,只要不狠狠干丫一票,让龟兹跪下喊爸爸,这道伤疤就得一直挂着。因此,老霍,风,就是暗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便宜从事,天高皇帝远的,你就说龟兹跟匈奴勾结,你被逼没辙只能动手……只要干成了,没人会追究,毕竟胜利者不受审判!
“(常)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还,过,以西国兵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qiūcí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龟兹)王以前杀汉使状。(龟兹)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常)惠曰:“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龟兹)王执姑翼诣惠,(常)惠斩之而还。——资治通鉴”
常惠带着五百壮士到了乌孙,按宣帝指示,大肆封赏,回来路上,征调所过之国的军队,调动龟兹西边国家军队两万人,并派出副使,调动龟兹东边国家军队两万人,还有七千乌孙兵,三面围攻龟兹。
这个规模,是灭国行动——汉书记载,整个龟兹qiū cí国不过八万多一点人口,就这,在西域已经算中等国家了。
三路还没合围,常惠提前派人出使龟兹国,责备其之前刹汉使的行为——以大军为后盾,灭你之前,必须跟你打个招呼,告诉你呆滴为何膈应你,为啥非要削你。龟兹王眼见灭顶之灾,赶紧道歉谢罪,大王饶命,听我狡辩,这都是先王在位时候,姑翼所为,先王是被这厮忽悠滴呀,至于我,从头到尾没参与,冤有头债有主,我无罪。
常惠的目的是报仇,所以才派使者,只要龟兹服软,刹了之前祸首,事情就圆满结束,可以回长安邀功,封侯、益封是跑不掉滴。如果非要动兵灭国,那必须突然,而且要一击得手——比如,深夜,龟兹王被惊醒,揉着惺忪睡眼,身边光溜溜毛茸茸赤果果的侍寝娇娃花容失色,八百毫升加强版玫瑰花露涂抹全身,都掩饰不了因汗湿而愈发严重的狐臭……城里四处冒烟、火光冲天,汉军过江,不对,入城了……可是,一旦陷入持久战、阵地战、围城战,变数就多了。
最后的结果对双方都妥帖,龟兹王将姑翼绑了交给常惠,常惠斩之,放过了龟兹王,带着脑袋回长安——头悬北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虽久必诛!
“大旱。六月,己丑,阳平节侯蔡义薨。甲辰,长信少府韦贤为丞相。大司农魏相为御史大夫。——资治通鉴”
这还是-71年。这年大旱,应该是春季以来不怎么下雨,影响了春耕……大旱俩字儿的背后,是泪迹斑斑、血痕累累,又得饿死好多人。
同年六月,己丑,十一日,丞相蔡义下线,老蔡活了八十多,最后时段登上巅峰,硬撑着干了四年丞相……半隐斋主人劝道,老哥你年纪这么大了,身体还不好,几个人扶着才能走路,歇歇吧,在家养养花、钓钓鱼不好嘛。老蔡说,我劝你不要多管闲事,扶我起来,我要试试……位极人臣,也算值得。
同月,甲辰,二十六日,长信少府韦贤进位为丞相——大家发现什么了?按道理,往常都是御史大夫进位丞相,但因为上个月战事结束,御史大夫田广明因为逗留不进错失战机,下狱自刹,老霍的这个备份没法用了,于是抽调韦贤,职务是长信少府,太皇太后那边的,浓郁的霍系味道,来充当丞相。
韦贤是山东邹人,曲阜的,当世大儒,非常有学问,做过昭帝的老师,对,帝师,这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快八十啦……你看,是不是很符合老霍选丞相的标准,高知、高龄、高名,总之就是个摆设,也心甘情愿做摆设,这类人没啥大本事,但贪名,贪图丞相这个名声,愿意合作。
另外,大司农魏相,进位御史大夫,这位爷,简单讲点一下,是宣帝这边滴,大家往后看就知道了——无论韦贤,还是魏相,都是非常聪明之人!
插一段汉书关于魏相的信息,他是怎样跟老霍产生纠葛的——
“(魏相)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魏)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魏)相使椽追呼之,遂不肯还。——汉书”
老魏是昭帝时代出道的,一番折腾做到河南太守,洛阳一带,这是很核心的地带,说明颇受重用。老魏自己也很争气,富裕地方肯定嚎强多,盘根错节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但老魏手很硬,雷霆手段,地方大族表示吃不消,纷纷畏服。
正好那会儿丞相田千秋下线,老田有个儿子,不是上面说的那个田顺,是另一个,但没留下名字,小田担任洛阳武库令,相当于帝国军队总装备部分部的负责人,同志们,武库是非常重要的——司马懿作乱的时候,第一个动作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去拿下武库……而洛阳武库,更是仅次于长安的。
老魏做河南太守,治郡严,治法严厉,一身的狠劲,大约将小田给吓到了,老田一死,小田顿时觉得天塌了,没有靠山啦(丞相家的衙内嘛,大约平时坏事没少干),心里寻思,老魏这逼会不会乘这时机要我狗命,不对,小命呀?就算今天不动我,过几天也得动呀!想明白这个道理,那还犹豫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乃自免去,自己罢了自己的官儿。
老魏说这都哪跟哪啊,你做你的武库令,怕啥啊……赶紧叫人去追,小田死活不肯回来,去了长安。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