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越来越好,北京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旅游季。
天安门、故宫、长安街,现在一定是人满为患,作为北京人,这时候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往那边凑热闹的。因为那里差不多是游客首选之地,这时候去跟外地游客挤,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可因为花事,北京人难免会与外地游客发生交集。比如,眼下正是观赏牡丹的最佳时节,北京最好的牡丹观赏地是景山公园和中山公园,有人把劳动文化宫代替了中山公园,这两个景点其实差不多。
去年五月份,我去中山公园看牡丹,因为这里的牡丹是从崇效寺移植过去的,崇效寺的牡丹早先是山东曹州(菏泽)的后代,可惜我还是算错了日子,牡丹早已凋谢了。听朋友说,北京牡丹最好的观赏地是景山公园,为了求证这个观点,我还专门去过景山公园实地考察,无论是栽种面积,还是牡丹品种,景山公园都胜中山公园一筹,由是,我把今年观赏牡丹的地点定在景山公园。
看网络上的消息,景山公园在三天前开启了年度牡丹节,不巧的是,周五下了一天的雨,也不知道对牡丹是否有影响。周六一早,我们便迫不急待地赶去了景山公园,说迫不及待也是有缘由的,新闻上说,景山看牡丹的都去了几亿人,以至于,景山公园的门票都涨到了10块钱。
一出地铁,街面上就游客如织,虽然导航说只有1公里多的路程,时间显示得要20多分钟,开始我们还有点不信,可走在路上,那一波波的旅游客流,我们不得不把步伐放到最慢节奏。
景山门口聚了很多人,好在进得门来,人群即分成两拨,一拨简单地拍几张牡丹图片,就直奔山巅而去。另一拨应该是北京的游客,他们的目标是牡丹节。好在景山公园足够开阔,几万人涌进去,分散开来后,几乎不影响旅游体验,围绕着牡丹园拍摄,几乎不受太大的影响。
今年的牡丹还是早了几天,景山公园的牡丹有点开过了,想到辛辛苦苦盼了一年,加上前几天手机上一直在推荐去太庙看牡丹,于是,我们在景山看完牡丹后,想立即赶往太庙,希望在那里能看到不一样的花期。
出景山东门,到北筒子河边,我们的行程跟外地游客完全相同,经过北池子到南池子,路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两个行进方向上的人,人群中,不时地有化了满族妆,穿着满族格格或已婚女子的装扮的女人,这已经成为北京旅游景点的一景。
2公里的路程,我们像导航预计的那样走了半个小时。到达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门的时候,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着了。门口等待安检的人排了几百米长的队伍,队尾差不多要到南池子出口了。看时间不到两点,想想已经走到这个地方,要是不进劳动文化宫,心里一定会留下遗憾,且这个遗憾会持续一年。由是,我们安静地排在了队伍的后面。
队伍排了约40分钟,我们终于进了劳动文化宫。原本以为这些人都是去看牡丹的,事实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奔着太庙去的,目的是在太庙能请专业的摄影师给拍一些宫廷照。
太庙的三大殿的台阶上、红墙前,站着摆着各种姿势的男男女女,摄影师不停地吩咐他们摆着各种姿势,太庙的正殿反而受到了冷落,想想也对,他们即便进得殿里,估计也欣赏不了子丑寅卯。大殿的门票是15元,原本想进去看看里面的金丝楠木大柱,好像以前也看到过,狠狠心就没再进去。简单在殿外做了个视频便告退了。
太庙的西墙外,从南到北,种了两溜牡丹,如果从面积上来说,太庙的牡丹是比不了景山公园的,品种更是无法比拟,但是,太庙可以近距离沉浸式体验牡丹之美,这是景山公园不具备的。稍微有点遗憾的是,这里的花期跟景山公园同步,牡丹花比我们早了几天。
查阅资料,太庙的牡丹大约80年代才开始栽种,估计使用的是中山公园的品种,毕竟两个区域地质和地理环境相同,中间仅仅隔了一道午门广场。我还是不死心,从太庙一直往西,穿过午门广场,就可以抵达中山公园。
让我们惊讶的是,太庙的西门也排着长长的队伍,队伍一直排到了中轴线,这也是非常具有规模的队伍,看来太庙的网红打卡地的身份地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好在,中山公园没有排队,我们用公园电子年票直接扫码进入。
牡丹激发的诱惑,其实是去年从中山公园开始的,没想到,中山公园的牡丹凋谢的更早,花枝上残存的没有几朵能进入眼帘的花。好在,我们在中山公园意外地遇到了一场郁金香的盛会。
参观完郁金香画展,我们从中山公园南门出得南池子西口,这时,我们看见对面排着密密匝匝的人流,心里真的有点兴奋的“坏”感觉,看来,今天不仅仅是我们排了长时间的队伍,所有到这个区域活动的人,排队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从上午出地铁,到现在,我们已经在黄金地带步行了四个多小时,看见长安街上的地铁站,我们好像发现了一道容身的地缝,快速地走下地铁,以便早一点把拥挤的人流甩在身后。



